佛教故事~用智慧破除外道!感佛陀現身證明!
去(1978)年底,為了請購念佛錄音帶到大乘精舍印經會,認識了樂崇輝居士,樂居士問我有關學佛的因緣及心得,談到感應之事,他要我寫出來,以堅定一些初學佛者的信心及接引尚未學佛者或誤入邪途的人士導入正信的佛教,故謹將這兩年來自己所感應之故事如實寫出,願大家共勉。
一、1977年初夏,有一天下班後到一朋友家拜訪,其母對我說,當晚某'佛堂'有法會要我一起去拜佛,因先前我曾被邀聽過'道',所以認識了幾個人,也就欣然隨往,一路上默念著「南無阿彌陀佛'聖號。該'佛堂'的佈置相當莊嚴,門前掛著一張中國道教協會的會員證,裡面早已有十幾個人在那裡,大家和藹可親。首先由一位'老師'身份的女士,向我介紹一張'道統圖',我隨後瀏覽了一下室內的擺設,牆上掛滿了'西方三聖','至聖先師—孔子','恩主公'的畫像;'佛堂'前正中有一母燈,壁上鑲有'觀世音菩薩'的聖像。
儀式開始前,要我填寫一張表格,然後將一道一道的素齋水果送到供桌上,大家排班禮'佛',井然有序。主持人先燒表格,說了一些話,禮'佛'時,左右有人喊'一叩首,二叩首......',速度相當慢,而我因默念佛號故,以當初皈依師所教的五體投地禮佛法應之,並觀想阿彌陀佛就在面前,喊話者不得不將速度減慢以配合我的動作因一心正念故!也不在意主持人的手在我的眉間一點,並在耳邊講了什麼話。儀式完畢後,有一講師即席演講,首先恭喜我們已經'地獄除名,天堂註冊',並講了數段'故事',其中有說到地藏王菩薩的事蹟,配合著民間的傳聞,將偉大的地藏王菩薩描述為未斷煩惱,只管十殿閻王的'神'。我聽了很不是滋味,因為他所說的,與'地藏菩薩本願經'中釋迦佛陀所讚嘆的地藏王菩薩的事蹟相違背,也顧不得九點半要與一位遠自台南來的同學約會,而提出質詢,引用'地藏經'中經文指出其所說的錯謬,並進而引證'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勸大家應時時刻刻念'南無阿彌陀佛',豈可僅在危險時才念其所授之'五字'(當時這五字因一心念佛故未聽進去,事後在施居士的大作「我怎樣脫離一貫道」一書中才知道這五字是'無太佛彌勒'),該講師竟答稱他未曾看過'地藏經'及'彌陀經'。事後,我以研究佛法應以三藏教典為依據,勉勵其應博大見聞。
回家後已是夜晚十一點多了,沐浴、晚課之後即就寢。第二天清晨五點鐘左右,在寢室內,忽然間光易滿室,有如置身於黃金色的宮殿中,阿彌陀佛顯現在床前(絕非夢中),金色光耀,由佛陀的金光中有一道光明照在我身上,頓時身輕體安得未曾有。我緩緩地抬頭瞻仰如來,全身金黃色,當視線接觸到佛陀的耳朵時有兩個大金環,再往上看則不見其頂,約兩分鐘的時間才消失。當時想一定是阿彌陀佛印證我昨夜對該教師所指正的經典才是正確的教典,無形中更堅定了我學佛的信心。
二、1978年六月有一天,家母不知何故腳背起泡腫脹,非常痛苦,請良醫治療亦無效果。每天看著母親在痛苦[呻·吟],內心非常難過,但又幫不上忙,忽然想起書中嘗言大悲咒水非常靈驗,於是在佛前虔誠誦念大悲咒求大悲水,約一柱香的時間。誦完後請母親先念'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十聲,然後服大悲水,如是服用三次之後,於次晨感覺到胸中甚為難過欲嘔吐,結果吐出一團血塊,未多久,腳背上的水腫已霍然而癒了。
三、1978年某夜,閱讀'玄奘法師傳',偉大的玄奘法師因要到印度求經,橫渡大沙漠時,因一時不小心將隨身所帶水壺的水流失了,好幾天沒有水喝,人馬俱疲。忽見海市蜃樓以及許多魑魅圍繞在其四周,大師心中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聖號,有些魑魅應時消失,但卻還有一些在糾纏著,大師心中又默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遍,應時所有的幻境都消失了。閱及至此甚為讚嘆'心經'的不可思議功德。因已夜深,熄燈就寢,當躺下不久,很清楚地感覺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由遠而近,由下而上壓在我身上,頓時全身動彈不得。我習慣性地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數聲,猛然想起剛剛才閱讀到玄奘大師誦'般若心經'卻魔之事,也就開始默念'心經',當念尚不到三分之一的經文時,這股無形的力量旋即離身而去。從此更加覺得誦念'般若心經'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
以上我列出三則親身的感應事蹟,並非鼓勵讀者們學佛求感應,而強調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實證的境界中所演說的教典是絕對值得信賴的。佛陀出世的一大事因緣乃是在於使眾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學佛的目的在經由菩薩六度萬行、自利利他的修持中,希望每一位眾生得到究竟的幸福。法華經中世尊所說的'唯有一佛乘'與'地藏經'中地藏王菩薩為母所發的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皆成佛,我然後方成正覺'正不謀而台,都是學佛者應該持有的精神與態度。念佛得感應自古以來太多太多了,如'淨土聖賢錄'、'高僧傳'......中所述,最近在同修之間亦時有所聞。然感應之事猶如枝末,學佛者的根本在於如說修行,如法修行,破貪嗔痴的積習,行自利利他的菩薩大道於盡未來際。苟能以四攝法實現六祖所開示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則相信佛法就可再度大興於今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