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應如何學佛?
學佛是對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我們學佛,要把佛法的慈悲和善良學到生活中去,學到心裡去。做一個真正對社會有益的人,對自己負責的人。
初學佛法者,最忌人雲亦雲。我們凡夫遇事非常容易起執著,所以初學的同修,只要誠敬,不要知見。並按照以下幾點學佛:
1、以慈悲心待人,憑智慧做事。
佛教是一種催人積極向上,追求完滿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動力,是驅散心智愚暗,點燃智慧明燈的火炬。
皈依佛教,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滿的精神境界,學習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凈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萬物,慈悲方便利益眾生的難能可貴的精神;學習佛陀的出污泥不染,寬厚仁慈,誠實、光明磊落,無私無我,無貪無嗔,平易近人,心胸廣如虛空的人格品德。
ADVERTISEMENT
而學佛,就是學習佛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閱讀佛教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經中指示的方法積德行善,學一點,做一點,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學習佛的慈悲與智慧是最主要的。佛說: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薩。人如果有這樣一顆慈悲心,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慈悲待人,智慧做事」,這是佛教的原則。
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堅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惡行善的原則,就是佛教思想與家庭社會生活的最佳結合方法。在家的人學佛應以修慈悲心,修善德為主,至於念佛、坐禪,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實際情況決定,貫徹佛教的方便原則,家中設不設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強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為榜樣,以佛法為準則。
2、改善並凈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
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燒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薩的保佑,這種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學佛修行,是一種生活,一種非常平實的生活。禮佛、誦經、念佛是修行,這樣做主要是為了改善並凈化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所有從貪、嗔、痴出發的行為,都會形成不善的業力。所以說,凡夫的起心動念都在造業。當我們產生貪念時,內心貪的力量就會增強;當我們產生嗔心時,內心嗔恨的力量也就得到增強了;當我們起我慢心、嫉妒心的時候,內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隨之增強。
ADVERTISEMENT
同樣的道理,我們念佛時,所念的佛號,就在我們的生命裡種下了善的種子;我們誦經時,就在自己的內心裡種下了佛法的種子。所以,要想讓內心結出慈悲、智慧的果實,就要不斷地聽聞佛法,如理思維,慈悲、智慧的菩提種子總有一天會開花結果。
有人會說:我也想學佛,可沒有那麼多時間到寺院,沒有時間聽經,沒有時間念佛。作為普通在家的居士,的確有很多世俗的事務需要處理,包括家庭、兒女、工作、人際關係等等。但是,什麼叫有時間?什麼叫沒有時間?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誰也不會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個人都會把時間放在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認為學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沒有時間學佛。
因此,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時間,而在於是不是重視。當我們覺得沒有時間聽講經,或沒有時間學佛時,就說明我們沒有把學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學佛、修行是一種非常平實的生活,是一種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種智慧的生活!如果我們能夠將學佛真正落實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現有沒有時間的問題,因為我們不會沒有時間生活。
ADVERTISEMENT
3、不應將學佛和世俗生活對立起來。
作為在家的居士,學佛和世俗生活並不矛盾,無需對立起來,更不應該為了學佛而放棄世俗的責任。
在生活中,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職責;丈夫要盡到丈夫的職責;身為父母要盡到教育子女的責任;為人兒女就要盡到孝順老人的責任。佛教裡有一部《佛說善生經》,在這部經裡,佛陀非常詳盡地告訴我們:作為妻子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職責;作為父母,對兒女要履行哪些職責。這和儒家所講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順父母的功德僅次於供養三寶的功德,如果無佛在世時,孝順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個人對父母都沒有孝養之心,又怎麼可能慈悲一切眾生呢?
在人際關係上,我們要本著慈悲心與人為善,這樣不僅能給他人溫暖,更能以此克服我們生命內在的嗔恨。
比如說,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們可以財富和經濟手段去幫助別人,也可以我們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學的佛法去幫助別人。我們學佛之後,多多少少會在佛法上得到一些體驗,得到一些受用。我們自己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責任去開導、幫助別人,讓周圍的人也有機會接觸佛法,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為世俗的財富只能暫時幫助他人解決一些生活問題,而佛法則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甚至解脫生死。所以,《普賢行願品》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也就是說,在一切供養中,能夠用佛法去幫助別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ADVERTISEMENT
再比如說,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因為我執的關係,我們總是喜歡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別人順從。現實中往往會有這樣的現象,父母對子女的愛越深,子女的負擔就越重、越痛苦。而學佛,就是說當我們幫助別人時,要知道對方需要什麼,要根據對方的實際情況去幫助他,而不是想當然地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強加於他。
4、順其自然的生活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
從前有位祖師在回答「修行是什麼?」的問題時說:「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這就是說,如果我們真正想要學佛的話,一切都要順其自然,不要給自己增加太多的附加內容。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習慣。以吃飯為例,嗜酒的人必須有幾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點葷腥才覺得踏實,這就把吃飯這件簡單的事情越來越複雜化。而以平常心吃飯,就是說感覺餓了才吃飯,飯菜也以吃飽即可為原則,簡單唯一,而且吃飯就是吃飯,不想其他,飯就吃得開開心心。
吃飯如此,睡覺亦如此,生活中的一切都簡簡單單,自自然然,也就是一種很好的修行。
------文:濟群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