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5種病都是跑步「跑」出來的,健康運動要遵循這套法則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曬步數、曬跑步線路圖開始在朋友圈流行起來。不少人癡迷於靠運動揮灑汗水,同時享受跑步的愉快感。
跑步可以鍛煉心肺功能,增強肌肉力量,還能幫助消脂瘦身。但如果跑步方式錯了,反而會給身體帶來損害。
美國的《哈佛大學報》刊登過一項統計結果,跑步者每天的受傷概率大約為30%~80%,大多是因為跑步時的重複動作與關節肌肉承受壓力過大所致。
專家揭示不正確跑步的傷害,教你一套科學的跑步法。
受訪專家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 陸一帆
上海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劉欣
南京體育學院運動健康科學系主任 孫飆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 曾春
運動不對,有可能「跑出」疾病
1.跟腱炎
跟腱炎一般是小腿腓腸肌和跟腱承受壓力過大所致,通常是由於突然增加的鍛煉強度或頻率導致。
發病時會導致足跟部上方和內部的疼痛、酸痛、壓痛、僵硬,痛感通常會在清晨或劇烈運動後的休息期發作。
2.足底筋膜炎
在負重過大、行走或跑步時,足底肌肉承受巨大衝擊,引起局部肌肉勞損導致局部足底筋膜發炎。
痛感常發生在腳後跟,在走路時疼痛會加重。
3.「跑步膝」
跑步或進行其他運動時造成的膝蓋傷就是「跑步膝」。症狀是膝蓋周圍疼痛,長時間保持膝蓋彎曲的坐姿、下樓梯或走小坡路的時候,膝蓋疼痛會更加明顯。
4.髂脛束綜合征(ITBS)
包繞大腿的深筋膜出現腫脹和疼痛的情況多為髂脛束,經常發生在長跑時或跑步結束後。
髂脛束綜合征是由於髂脛束與股骨外上髁的過度摩擦,從而導致的韌帶或滑囊炎症。
5.脛前疼痛、外脛夾
外脛夾是由於脛骨(小腿內側骨骼)表面發生肌肉損傷,而造成的一種疼痛性疾病。
發病位置通常在脛骨骨幹前方或小腿內側,病因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脛骨周圍骨膜慢性炎症。
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
有很多人喜歡運動,卻被「跑步百利,唯傷膝蓋」這句話嚇倒了。跑步究竟傷不傷膝蓋,讓權威專家為你解讀。
在美國的《骨科與運動物理治療雜誌》上刊登過這樣一個數據,競技跑步者關節炎的發生率為13.3%,久坐不動人群關節炎的發生率為10.2%,而健身跑步者關節炎的發生率僅為3.5%。
這樣看來,高強度、過量的跑步的確會引發關節問題,但如果只是普通的健身跑步是有利於關節健康的。
「運動量大小」決定是否損傷
跑步到底傷不傷膝蓋,歸根結底還是運動量大小的問題。
很多人跑步後膝蓋會疼痛,並不是關節產生了損傷,而是因為平時缺乏鍛煉,突然運動後,髕前壓力過大,導致的酸脹和疼痛。
人體有一定的自我修復力,如果是輕微的疼痛和損傷,只要休息便能恢復;如果長期的超負荷運動,膝關節的軟骨「舊傷未癒,又添新傷」,就會造成關節疾病。
適量運動,有益於膝蓋健康
有些人認為,「反正跑步或多或少對膝關節都有損傷,那乾脆就不運動了,反而能保護關節」。但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常運動,對關節軟骨產生適當的刺激,促進了新陳代謝,關節滑液才能在關節內流動,對關節產生潤滑和提供營養的作用。
如果長期不運動,關節附近的肌肉組織會日漸萎縮。長此以往,關節失去保護,損傷的幾率就會增高。
正確把握運動量
用3個標準,鑒定你的運動量是否合理。出現以下情況需要注意:
-
晨脈高
晨脈指的是清晨睡醒後監測的脈搏數或心率數。把手放在脈搏上,查看心率是否和平日一致,如果過高,則說明前一日運動過量。
-
全身痛
運動後第二天起床如果疼痛感比較強烈,應適當降低運動量。
-
精神差
如果感覺起床後異常疲憊,注意力難以集中,說明前一天運動量超過身體負荷,要及時調整。
科學的「跑步法則」
1.時段合理
晨跑:使人一整天精神飽滿,但會加大心腦血管負擔,且空氣質量不能保證。
傍晚跑(16點~18點):經過一天的工作,身體充分預熱,但此時跑步會耽誤晚飯時間,易引起消化不良或腸胃炎。
夜跑(19點以後):減肥效果佳,但夜晚氣溫低要做好保暖。
2.選擇跑鞋
鬆緊有講究。一般來說,跑鞋要買得稍微緊一點,但腳趾與鞋尖應最少預留1厘米的空間。購買時可以穿上厚運動襪,以此為標準試鞋。
試試彈跳性。試穿後可在平地多跳幾下,測試鞋的緩衝性能。
材質各不同。化纖面料的網眼跑鞋通常透氣性較好,適合夏天。而皮面跑鞋的透氣性較低,但包裹和支撐作用要好於網面跑鞋,能夠有效地預防腳踝受傷,可以冬天穿。
3.走路熱身
走路可以增強肌肉、關節和肌腱,讓身體組織為跑步做好準備。
4.頭肩穩定
跑步過程中,頭部和肩部應保持穩定,切忌搖頭晃腦;兩眼注視前方,肩部放鬆。
5.身體挺直
從脖頸到腹部的身體軀幹,保持自然直立,不要彎腰駝背或刻意挺直,左右搖晃幅度不宜過大。
6.前後擺臂
手的左右擺動幅度不應超過身體正中線,上下擺動不能高過胸部。
擺臂時手指、手腕、手臂放鬆,肘關節彎曲90度左右,靠近身體兩側。
7.輕輕握拳
跑步時,雙手應自然輕握,不要過緊。否則會造成前臂肌肉緊繃,阻礙肩部正常動作。
跑步時,手上別握著手機、MP3或飲料瓶,可能增大損傷幾率。
8.步伐短小
日常跑步,步伐不必太大,每次落腳點位於身體前方33厘米左右為宜。突然加大步伐容易導致跟腱受傷。
9.小幅度扭胯
跑步過程中,胯部扭動幅度約為5度至7度。扭胯幅度超過10度,易導致髂脛帶綜合征(膝外側痛)或大腿後群肌拉傷等問題。
10.時間、頻率合理
每次跑步下限為20~30分鐘,上限為1~1.5個小時,在一天中累積完成即可。
跑步應維持一週三次以上,還應做一兩次腿部曲肌訓練,防止運動損傷。
11.跑後事項
放鬆好,可以泡個熱水澡或按摩放鬆;飲食好,保證吃動平衡,跑步後可以適當補充碳水化合物;還要休息好,運動後一定要保證睡眠,不要熬夜。
肥胖者為了減肥通常會跑步,但如果穿著較硬的鞋子在柏油路上跑步,對膝關節的負荷是非常大的。
建議選擇軟底鞋,在塑膠跑道上跑步。過於肥胖的人,推薦游泳、騎車等對膝關節耗損較小的運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