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用心理暗示法激勵孩子,原來這麼簡單!快收藏了,用起來!
本文導讀:心理暗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它們對孩子的影響作用有多大?
父母該如何運用心理暗示來鼓勵、激發孩子的潛能?
孩子自己如何積極地自我暗示?
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而且智商高,要馴服它很不容易,但後來人們發現,只要在大象小的時候,腿上拴條鐵鏈,讓小象無論怎麼掙扎都無濟於事,這樣長大的小象,成年後,力氣大到足以拉斷那根鐵鏈,但它不會再掙扎,甚至,只要在它腿上綁根繩子,它都不會掙扎,乖乖待在繩子拴住的地方。
這根拴住大象的繩子,就是大象的心理暗示:我是不可能掙脫的。
在人類生活中,心理暗示也普遍存在。
一個從小數學不好的小女孩,長大後,雖已大學畢業,但卻不能指導自己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數學,原因不是她連小學數學都不會,而是她給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我做不來的」。
通過以上兩個例子,就知道心理暗示的作用真的很大,而且影響深遠。
特別是孩子,他們的身、心都沒有完全發育成熟,所以極易受到別人的暗示。
積極的心理暗示,能充分調動孩子的內在潛力,讓孩子發揮出最大能力,同時,接納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更全面發展。而消極的心理暗示,則將摧毀一個孩子的現在和未來。
那麼父母該如何運用心理暗示來激勵孩子呢?
1,語言
要足夠委婉。暗示性語言的一個顯著特徵:含蓄、不直接。
-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被教育,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好。
我的孩子正讀小學二年級,他們的語文課本上有這麼個小故事,非常有意思:
小歡在做板凳,但每個都做得不好,歪歪扭扭的。小猴路過,看到了,說了句「喲,你做的板凳倒是一個比一個好啊。」,小猴說完就走了,但接下去,小歡真的做得一個比一個更好了。
這個故事就是典型的積極心理暗示,對人的影響。
與其批評孩子:「你怎麼每次都做不好。」,不如說:「雖然這次你還是沒做好,但看得出越來越進步了。」。
這裡再次提醒:暗示性語言,注意含蓄、委婉。
它不同於誇獎,誇獎的竅門是「具體」,我曾就此寫過一篇:都知道誇獎孩子要具體,但遇事還是脫口而出「你好棒」,怎麼改?
以上面為例,誇獎的話就要說:「雖然這次你還是沒做好,但你看這幾個字寫的真好,越來越進步了。」
前提是確實如此,因為孩子的關注點,會停留在「這幾個字」上,如果不是事實,會產生無謂的爭辯。
2,行為
比較常用、典型的積極心理暗示動作有:翹大拇指,比「V」手勢,微笑注視,撫摸頭部,摟著肩部,拉拉手,拍拍背,擁抱等。
這些都是孩子能理解的,比較自然,也比較能接受的,積極心理暗示動作。
比如:孩子沮喪時,拍拍他的背,樓樓他的肩,什麼都不用說,孩子已經獲得積極的鼓勵。
這些小小的行為,都會給孩子力量,讓他們面對困難時,更自信、更勇敢。
3,環境
-
心理學家伯恩海姆認為:人的活動受到環境的影響很大,一切環境刺激都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個體。
所以,家長要注意營造積極的家庭氛圍,環境是無聲的教育,千萬不要小看了這條。
當然,生活中,以上三條,經常組合、也建議組合使用,因為威力更大。比如以下這2個例子:
法國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客人在飯店晚餐時,廚師驚慌的衝入餐廳(行動),說他可能放錯了毒藥(語言),餐廳裡人人開始緊張(環境),馬上人們都感到不同程度的不適。
當然,試驗就此停止,客人們知道了真相,於是原本不適的人,又迅速恢復了。
如果試驗一直不停,廚師一直不闢謠,那麼說不定還真有人要去醫院了。
在美國就有這樣一個試驗:把死刑犯的眼睛蒙住(環境),用刀背劃一下手腕動脈處(行動),然後給他聽水滴下來的聲音,告訴他這是血滴下來的聲音(語言)。其實手部一點傷都沒,但這個人很快死去。
除了父母要對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同時,也要培養孩子的自我積極暗示能力。
首先,是微笑,微笑能讓自己滿懷信心。
其次,抬頭挺胸,坐的正、行得端的孩子,一般自信較強。
最後,經常重複說鼓勵自己的話,比如:「我能行」,激發上進心。
1983年,美國擊劍運動員,在得知自己即將面對,曾兩次擊敗自己的古巴選手時,非常沮喪,這時運動隊的心理學家反覆和他說:對手一見到你,也會很緊張,然後發揮失常。如此,幾十遍後,該運動員果然恢復了自信,最終擊敗對手,獲得冠軍。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不要再強調「忠言逆耳」、「良藥苦口」了,這些並不適合孩子,聰明的家長要學會用新知識來提升自己,更好的建立親子關係,更巧妙的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