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航為什麼改名?秘密在這裡
一提到"马航"这两个字,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发生在几年前的MH370航班失踪事件,该飞机随后就被确认为是航班失事,并推定机上所有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一生还,这件新闻被当时各大新闻媒体传的沸沸扬扬,人心惶惶,至今想起还心有余悸。
除了震惊世界的MH370,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AS)还经历过遭遇空难的航班MH17。接二连三的飞行事故使马航的形象受到重创,乘客们在这些事故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就拒绝乘坐马航航班,公司在财务上遭到严重滑铁卢。面对沉重的营运包袱,马航先是采取了裁员和削减部分航班的措施,并于2015年9月初宣布公司名称正式更换为“新马航”(MAB),期待能借更名摆脱之前因飞机失事所造成的影响,望在2018年之前转亏为盈。
更名的秘密——经典条件反射
马航选择改名的背后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更名这一举动能牵涉到整个公司的财政?这与我们心理学上所提到的条件反射理论有关。
首先来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专业的名词解释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通俗点来说,就是某一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必定会引起一个特定的反应。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是由巴普洛夫设计完成的实验,他在给狗进食前,先摇一摇铃铛,多次反复实验后,狗就产生了条件反射,一旦摇铃铛,就会分泌唾液。
而非条件反射则是不需要后天训练就能引起反射性反应,即我们生来就具有的先天性反射,如膝跳反应。一个灾难的发生会使人们感到悲伤,害怕,这是一个非条件性反射,但如果是由航空公司名字引起人们的消极情绪,那么这就是条件反射了,因为本来一个名称并不会与心情有多大的联系。在马航事件中,飞机失事这种小概率事件反复发生在马航公司上,自然是避免不了乘客对此公司安全问题的怀疑。在没出现安全事故前,乘客听到“马航”是不会联想到悲剧的,但是得知马航发生多起飞机事故,人们将“马航”和飞机失事多次结合后,当一听到“马航”,就会马上联想到飞机失事的悲剧,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原本是无关刺激的“马航”二字,与“灾难产生消极情绪”这一非条件性刺激多次结合,当无关刺激转化为条件刺激时,即听到马航就想到悲剧,条件反射也就形成了。所以,为了打破这个对公司带来负面影响的条件反射魔咒,马航公司就选择了改名这一方案。
其实在生活当中,类似“条件反射”的例子还真不少,例如著名的典故《望梅止渴》,曹操用远处的梅林激励士兵,将吃不着的梅子与解渴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使士兵们想着梅子流口水,支撑他们找到水源。
又如平时在刷微博或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一些特别诱人的美食图片,就会有口馋、肚子饿的感觉,这种现象也是因为图片与食物相结合了,形成看见美食图片就口馋的条件反射。
新马航也无法逆转的运势——知觉定势
在了解何为条件反射后,我们重新回归到马航改名这件事上,据媒体报道,“新马航”并未给公司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在我看来,“马航”即便是改名为“新马航”,也难以让乘客走出联想飞机事故的阴影。原因在于我们在知觉社会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知觉定式”这一典型的心理现象。
知觉定式也称为刻板印象,属于思维定势的一种。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对某种事件或对象的一种比较固定、概括且笼统的看法。正如在网络上看到的这样一句话,广东人认为广东以外都是北方,东北人认为东三省以外都是南方,北京人认为北京以外都是外地,上海人认为上海以外都是乡下,沿海人认为全国都是内地……这就是典型的刻板印象。马航公司曾经发生过的骇人听闻的安全事故事件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乘客们对马航的印象负面多于正面,除了一开始就对其服务十分信任的老顾客,即便是改名后,没有过多内部包装过的新马航很难打破群众们的刻板印象。
未来更好的出路——条件反射的消退
相比于更换名字,下面这种方式可能会更有效果。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叫消退的现象,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消退。换而言之,想让乘客不再建立“马航—悲剧”的条件反射,最好的方法不是改名,而是避免飞机失事再次发生,新马航保留了原有的图标、飞行路线、时刻表、预定及其他操作流程,甚至员工制服也与从前一致,很多乘客都表示并未察觉到马航更名,所以,新马航更需要的是重整业务,赢回乘客的信任,让条件反射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