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美證明大馬未親中,美國樂見納吉繼續執政
較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在今年5月訪問中國,此次他相隔4個月出訪美國,則顯得意氣風發,一幅勝利歸來的姿態。從外交行為的角度,納吉布美國之行無論對他個人或是巫統而言,不可謂不成功,也對馬美關系和國內政治都有實質影響,並為在野黨增添壓力。
首先,就出訪時機來看,馬美雙方都知道馬來西亞即將迎來全國大選,納吉布此行必定有濃厚的選前造勢意味,白宮願意在這個時間點上同意納吉布訪美,不無為納吉布伸一把援手之意。能夠在此刻出訪,又在美國總統特朗普面對主流媒體鞭撻時,仍挺住壓力與納吉布會面,本身就是成功。客觀上,馬美外交關系的確在升溫。
其次,納吉布此次訪美最受國內外輿論非議之處,就是他背負貪腐丑聞,正受美國司法單位調查。在一片批評聲中,納吉布順利完成行程,既沒有受美方侮辱,也免除了在媒體前受詰難的尷尬,對他本人而言已是勝利。這次訪美,達成在大選前親自到華盛頓洗底的目標,可算是一次精神上的滿足。
化解對美貿易順差
在野黨對納吉布訪美的批評,聚焦在巨額采購和對美投資,這些質疑和嘲諷,會在社會上得到一些回響,但納吉布似乎已在事前築建起防火牆,對他的抨擊不見得有殺傷之力。
首先,在采購與投資上,大家都知道特朗普上任後,重視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在今年3月最後一天還簽署行政令,要求調查包括大馬在內的16個與美國貿易不平衡的國家,即使面對中國也有意發起貿易戰。馬美之間存有貿易順差,政府面對美方壓力,就算不是為求訪美,也必須要有因應策略。
抗衡美國壓力,政府可以採取談判或博弈等手段,但納吉布缺乏實力而選擇低頭,以購買波音客機作為減少順差的舉措之一。他也許認為民航機是實體資產,總比軍購來得少受爭議,也不至於刺激中國和鄰邦。購置客機後,在政治上尚可宣稱,馬航在馬哈迪時期經營不善,他才有重建這個民族旗幟的雄心。
至於公積金局和國庫控股的國有基金,本來就是用以投資獲利,兩機構也有在海外投放資金的配額,投放在相對健全的美國市場,應該好過撤在其他高風險地區,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這幾項對美的資金項目,當然有政治考量,不是單純商業判斷,但顯然經過考慮才出手,以減少市場沖擊。問題出在人們對政府缺乏信任,而決策當局也沒有對外解釋政策的能力。
外交操作消解壓力
除了順利在白宮與美國總統會面,納吉布此行得分的另一表現,就是在穆斯林關心的羅興亞問題上,敦促美國有所表態,把自己塑造為“具人道主義的伊斯蘭世界溫和領袖”,這對他要提高在馬來人社會的聲望,相信會起作用。
更重要是,納吉布如在外交和馬來民意上造勢成功,也可以避免在巫統黨內受到派系諸侯的逼宮。要是他在大選前一直無法拉高民意支持度,形同巫統及國陣的包袱,就不排除黨內有人要求選前選馬。如今外交上操作成功,他就有比較堅實的力量壓制黨內的不滿意見和迫退聲浪。
在野黨集中質疑納吉布對美的巨額採購,在監督的意義上無可厚非,但對復雜的國際政治與貿易課題,就無法提出較清晰的回應論述。可是在外交意義上,無論從客觀角度抑或納吉布個人而言,此行訪美應該是他相當重要的外交運作。
今年8月初當朝核問題熾熱之際,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短暫訪馬,除安排納吉布訪美,相信也商討朝鮮問題。馬來西亞向來是朝鮮在本區域從事走私貿易和洗黑錢的重要據點,金正男事件暴露馬朝之間長期隱匿的關系,美方對朝鮮禁運和封鎖資金上,當然需要取得大馬合作。在南海問題上,馬來西亞既是當事國之一,也在南海自由航行問題有其利益和角色,在今年11月東盟和東亞峰會上成為美國爭取之目標。
改變中馬關系格局
特朗普關心朝核,納吉布心系權力,馬美各取所需一拍即合,讓雙邊關係取得實質提升。納吉布外交的靈活走位,使他走出在奧巴馬任期後段,在西方吃盡苦頭的低潮。
由於外交上靈活和投機,納吉布此行也間接改變中馬之間的關系格局,帶來連動效應。他高調訪美的成果,在戰略上平衡近年親中的姿態,被視為外交上的對沖策略(hedging)。對沖是金融操作的概念,近年也在國際關系理論上盛行,即是以互相抵消的政策來降低政治風險。
納吉布在馬美聯合聲明中,對南海、羅興亞課題、高鐵工程上的立場,並不符中國利益,在對華政策上運用這樣的對沖手段,實有外部和內部兩個意圖。
對外而言,納吉布借此提醒北京,馬來西亞固然與中國保持友好,但外交上不會一邊倒,也不會被北京吃定,此舉還可以召喚中立與不結盟的虛名。與此同時,納吉布也向西方社會傳達一個訊息,近年由於西方國力衰弱,東南亞正受中國力量滲透,日益感受到壓力;如果西方忽略東南亞,讓本區域出現軍事上的真空,不少國家可能淪為中國附庸,則美國就得付出代價。
對內而言,納吉布在中美之間的對沖策略,也旨在消解體制內親西方精英的不滿,因為官僚體制和國安系統內,長期具有親英美傳統,這些體制內精英對近年馬中關系過速和過急,加上中資湧進,已出現質疑和焦慮。馬哈迪在操作中資議題時,在馬來基層產生一定影響,如果納吉布不在外交上調整親中的姿態,將在國家主權和民族主義立場上失分,並處於捱打狀況。
因此,納吉布在朝鮮和南海問題上對美國作出某種承諾,交換訪美的機會和公開提出羅興亞課題,希望平衡馬哈迪在中國問題上的攻勢。從這個角度來看,外交往往是內政的延伸,對缺乏全盤外交思維的希盟,自然增添壓力。
中美樂見巫統執政
外交議題向來並非國人關切的重點,但在大國博弈和區域緊張局勢下,中美雖然利益不一致,吊詭的是,此刻兩國卻同樣樂見巫統繼續執政。這不是因為他們偏愛和支持納吉布,而是擔心政黨輪替後會影響各方在此間的利益,原有的協議要重新檢討。
事實上,在大馬具有戰略利益的中美等國,也對反對聯盟缺乏信心。安華入獄希盟痛失共主,執政後誰來拜相至今給不出明確答案,沒有影子首相就沒有未來政策路線可言。對於大國關心的朝核、南海、中國政策等方針,希盟表現時而模糊時而閃避,在野黨少有人熟悉國際與安全議題。面對松散和不穩定的反對聯盟,中美寧可巫統繼續執政,才能讓既有政策和利益得以延續。
納吉布以丑聞之身訪美,透視大國政治的無情和現實,此行傳達出現階段西方無意支持不符戰略需要的民主運動,如果第三世界威權領袖落閘放狗,打壓國內民主力量,西方自顧不瑕也不會認真聲援。面對當前國際情勢,馬來西亞公民社會不只壓力升高,也要自求多福,自己的國家自己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