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類臉譜:慈禧臨終前處心積慮的布局,一切為了扳倒袁世凱 !!!
光緒三十四年的暮春,行將就木的慈禧開始考慮身後之事。是年十一月十五日,慈禧在用膳時突然昏倒,為時甚久,這個權力欲爆棚的女人,晚清宦海的定海神針,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望著晚清的爛攤子,醒來後的老嫗連夜召見朝堂重臣,交代後事的同時,對廟堂制衡進行最後的布局。
慈禧選中的那個人,是時年二十六的醇親王載灃。對於載灃能有幾把刷子,慈禧心知肚明,之所以在老辣的慶親王奕劻與載灃中間選擇後者,是慈禧機關算盡的結果,這一切,不過是為了扳倒一個人,時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六鎮北洋新軍的掌舵人。
慈禧早就看出在皇族中,不問朝政只知道撈錢的慶親王奕劻早就被袁世凱拉攏。但袁世凱的北洋集團在慈禧眼中,更可怕的是綁上慶親王的「慶袁集團」。因此這個人選必須是不可以與袁世凱化敵為友的那種人,所以在自己的近支中,只有一個醇親王載灃還能與之抗衡,畢竟載灃在改制商討中曾經槍指袁世凱,而且光緒皇帝的兄仇要報,載灃情同手足的心腹張翼,又是因為袁世凱的彈劾而丟官革職。因此兩人之間的可以說是苦大仇深,作為制約與平衡的人選再合適不過。
其後慈禧選中了載灃的之子溥儀繼承大統,載灃從親王搖身一變成為攝政王,又在慶親王離京期間將段祺瑞統轄的第六鎮北洋軍調離京城,急令陸軍部尚書鐵良的第一鎮精兵入京拱衛京畿。之所以選擇溥儀,是擔心光緒後宮中出現後妃爭權的尷尬局面。在慶親王奕劻回京之後大局已定,為了安撫這位宦海老油條,慈禧將「世襲罔替」的殊榮賜予慶親王,大清一朝僅有十二家。同時為了制衡載灃,在臨終前的懿旨中,慈禧又加上一條:「如遇大事,需請太後懿旨。」這裡的太後,就是慈禧的親侄女隆裕太後,最後一次關乎存亡的制衡布局,還是沒有逃出怪圈。
但是最大的問題,是二十六歲的載灃能否掌舵大清這艘破船。在另一個兒子溥傑的回憶中,載灃好逸畏事。雖為攝政王卻連同樣庸碌的隆裕太後都比不上,有「內懼福晉,外畏太後」之名,但是在扳倒袁世凱上卻毫不手軟,包括連袁世凱遠房親戚抽鴉片這樣的材料,都讓言官加入彈劾的奏疏之中,以「跋扈不臣,萬難姑容」之名要將袁世凱革職流放。最終在張之洞的苦勸之下,固執己見的載灃,仍然將袁世凱開缺回籍。
最終在冷月淒風中,三十七歲的光緒於瀛台逝世,十幾個小時後慈禧駕崩,臨終忽嘆:「誤矣。」或許那一刻,在晚清廟堂縱橫捭闔了四十七年的慈禧,明白自己扳倒袁世凱的布局只是一廂情願,而袁世凱十幾年孜孜以求的亡清布局,早已潤物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