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會發生什麼?這些信號告訴你孩子在幼兒園過得好不好
前段時間,朋友告訴我,她發現自己三歲的女兒,上幼兒園後好像變了個人,說話的時候頤指氣使,時不時用手指著家人呵斥:「閉嘴,別說話!」「你沒帶耳朵來嗎?」,對玩偶娃娃很粗魯,會忽然用力拖拽娃娃。
她心生疑惑,調取學校錄像,看後嚇了一跳,發現原來老師就是這麼對孩子的:孩子嘰嘰喳喳說話時,老師大聲呵斥讓他們閉嘴;吃飯慢的孩子,會被拉到牆角罰站……
結果,她不得不費盡千辛萬苦,把孩子從這所家門口的幼兒園轉到了離家車程30分鐘的幼兒園。即便如此,她也不後悔自己的決定,畢竟,幼兒園的三年對孩子生理、心理成長來說太重要了。
雖然我相信,我朋友遭遇的是個例,大部分幼兒園和老師還是值得信賴的。
但作為家長,我們自己童年的環境往往就不怎麼理想,兒童時期的信任感沒有建構好,再加上這種個例,就導致信任老師成了一件很難的事,需要慢慢來。
慢慢來的過程中,瀰漫著媽媽們不由自主的擔心和焦慮。
問孩子吧,剛滿三歲的孩子,尤其是語言發育更遲緩的男孩子,話都說不圓,你怎麼從碎片樣的詞語中分辨虛實呢?問老師吧,這個溝通的度又特不好把握,一不小心就容易引起誤會。
雖然現在很多幼兒園有攝像頭,老師也經常拍一些視頻發到家長群裡,可媽媽們覺得,這些方式雖然能看到孩子的生活片段,卻無法瞭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孩子在幼兒園裡開不開心,仍然是個未解題。
其實,千尋剛入園時,我也為這個難題糾結過(雖然我們已經很認真的挑選幼兒園,也對幼兒園很滿意。但還是很想瞭解孩子在學校過得怎樣,這也許是全天下媽媽的共性吧)。
於是,我咨詢了一個教育界的專家,她在學前教育一線工作了十五年,是一家知名國際幼兒園的教研室負責人,很感激當時她給了我「從細節發現孩子心理感受」的方法,今天我把它們分享給大家,希望掌握了方法的爸媽們,從此自己就能做判斷,不再茫然無措瞎擔心。
一 | 孩子願意在幼兒園裡大便嗎?
這是個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因為大部分媽媽都覺得,孩子就算不在幼兒園大便,只要每天在家有規律的大便,就沒有問題。
其實,孩子願意在幼兒園裡大便,是件很重要的事,它至少反應了兩個狀況:
1. 孩子適不適應幼兒園
2. 孩子適不適應老師的教育方式
還記得,日本有一位據說全宇宙最懂孩子心的繪本作家——五味太郎先生,他創作了《大家來大便》,這個繪本是為了告訴小朋友,世界上所有動物都要大便,所以你大便的時候,完全可以光明磊落,不必躲躲藏藏憋來憋去。
五味太郎先生專門寫這樣一個故事幫助小朋友,就是因為對成人來說,如廁事宜稀鬆平常,但對三歲左右的孩子來說,大便卻是一件非常隱私、非常令人害羞的事情,如果沒有放鬆的環境,他們就寧願憋著。
千尋三歲時,大便之後,只有最親近的人,才有資格幫她擦屁股。我後來觀察了一下,發現和她同齡的小朋友大多如此。要是旁邊有人誇張地說,好臭,好臭,他們會很不好意思,要求等在旁邊給他擦屁股的人站到外面去。
孩子對最親近的人都會感到不好意思,何況是面對陌生的老師。他們會因為怕老師嫌棄而緊張。這時候,如果老師露出一點厭煩情緒,孩子都能感受到,就不敢大便了。所以,嗯,如果你的孩子能夠順暢地在幼兒園裡大便,至少從側面說明了,老師是溫和耐心的,沒有讓孩子感到壓力。
二 | 哪個情緒小人是你今天的心情?
不知道大家看過電影《頭腦特工隊》沒,講了一個11歲女孩萊莉隨父母搬家,離開熟悉的環境,進入陌生環境後,遭遇種種不適的故事。
影片亮點在於用獨特的方式呈現了女孩的心情,快樂、哀愁、驚恐、厭惡、憤怒這幾種不同的情緒被幻化為具體的小人。
是的,情緒就是住在孩子大腦裡的一ㄇ個個小人但很多時候,孩子並不知道該如何向你描述這個小人。
比如,當他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欺負,他很憤怒,卻沒法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講給你聽,就會把憤怒轉移在其他方面,表現為跟你對著干或者不可理喻的哭鬧。
既然孩子只是缺少一個簡單便捷的表達渠道,不如讓我們來提供給他。
在淘寶上,很容易買到表情貼紙或情緒小人的卡片,當孩子回家,鼓勵他挑選出符合自己心情的圖片,貼在今天的心情表上。他還可以挑選兩個,當他覺得快樂和煩惱一半對一半的時候。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你瞭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心理變化,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引導孩子認識情緒,再試著去管理自己的情緒。
三 | 放學後孩子願意逗留嗎?
這個細節,曾經是我用來判斷千尋在幼兒園混得還不錯的重要指標。
有段時間,小妞的表現讓我很是困惑,早上鬧著不上學,放學時又不想走,甚至還跟我抱怨:「媽媽,你每天都那麼早來接我幹什麼?」我一頭黑線啊。
保安叔叔笑稱她是幼兒園養的小獅子,每天放學都要巡視一圈,積木房擺弄一會、科學實驗室裡逗留一會、圖書館裡看看書,操場上瘋跑幾圈,反正就是不想走。
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曾經考察過一家非常優秀的幼兒園,發現那裡的孩子有個特點,就是放學時間還不想走,就是想在幼兒園裡多玩一會!
這個細節判斷孩子在幼兒園過得怎樣非常準。千尋班裡有個小盆友表現就特明顯,她是個比較慢熱的孩子,剛開始沒適應集體生活,放學總是第一個到教室門口,翹首盼望媽媽接。現在,跟小夥伴玩熟了,基本上每天都得她媽媽強行拽走。
我想,在小朋友心裡,就是個很簡單的公式吧,當:「家的吸引力>幼兒園的吸引力」,肯定是迫不及待要回家。而當「幼兒園>家」時,就說明在幼兒園還挺愉悅的。
瞭解到這點後,你可以嘗試接孩子時,不要急著離開,有意逗留十分鐘,觀察孩子的表現,看他是開心的繼續玩還是會煩躁不安,就能知道孩子是不是適應了幼兒園生活。
最後,再告訴大家一個很好用的小遊戲——「角色扮演」
讓孩子扮老師,父母扮孩子,重現幼兒園場景。在這個過程中,能發現孩子在幼兒園裡是怎樣和老師互動的,有沒有什麼問題。
我給一個媽媽推薦這個遊戲後,她立馬在晚飯時用了起來。她三歲半的女兒變身小老師,大聲對她說:「你太慢了,最快吃完的小朋友才能得斯力克(幼兒園用來獎勵小朋友的貼紙)哦!」
她一下子明白了為什麼女兒在家吃飯時總是狼吞虎嚥。後來,她和老師溝通了這件事,老師聽取建議後改變了說法:「吃飯好的小朋友才能得斯力克,好就是要細咬慢咽,讓肚子先生很舒服。」
我們還可以通過這個遊戲讓孩子學會如何應對在幼兒園裡的突發狀況。
比如,孩子在幼兒園一定會遇到被搶東西的時候,光在口頭教他「你可以告訴搶東西的小朋友『這是我的』」,估計他還是一臉懵逼。但我們可以在「角色扮演」中,讓孩子真實的練習如何拒絕,讓他演搶東西的小朋友,你來演被搶的,示範如何應對,這個效果比說教好很多。
總之,你可以不斷變換角色,把你想要瞭解的、引導他的融入到遊戲中來,進而幫助孩子更快更好的適應幼兒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