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像燈籠一樣的中藥,你見過嗎?功效知道嗎?
長得像燈籠一樣的中藥,你見過嗎?功效知道嗎?
原創 楊璞微養生 2017-09-09 23:04
九月是收獲的季節,很多中藥的果實也迎來了豐收,比如這個叫做酸漿的中藥,更多的讀者是從“燈籠草”這個名稱認識它的。
作為一種中藥,它的別稱非常多,為大家舉一些例子
葴、寒漿(《爾雅》)、醋漿(《本經》)、苦葴、苦蘵、皮弁草(崔豹《古今注》)、酸漿草(《爾雅》郭璞注)、燈籠草(《唐本草》)、苦耽(《嘉祐本草》)、金燈草(《履巉岩本草》)、姑娘菜、燈籠兒(《救荒本草》)、紅姑娘(《卮言》)、天泡草(《綱目》)、紅娘子(《柳邊紀略》)、珊瑚架(《汪連仕采藥書》)、山瑚柳、天燈籠草(《綱目拾遺》)、九古牛(《植物名實圖考》)、泡子草、撲撲子草(《福建民間草藥》)、花姑娘(《民間常用草藥匯編》)、姑娘花(《四川武隆藥植圖志》)、打朴草(《閩南民間草藥》)、葉下燈、鈴兒草、荷朴(《閩東本草》)
這種中藥有哪些功效呢?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名醫朱震對它療效的點評是:燈籠草,苦能除濕熱,輕能治上焦,故主熱咳咽痛,此草治熱痰咳嗽,佛耳草治寒痰咳嗽也。與片芩清金丸同用更效。
《本草綱目》中記載:酸漿,利濕除熱,除熱則清肺止咳,利濕故能化痰、治疸。
《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天燈籠草,主治雖夥,惟咽喉是其專治,用之功最捷。
唐代藥學著作稱它“可愛”
《唐本草》中記載:“燈籠草,所在有之。八月采。枝干高三、四尺,有花,紅色,狀若燈籠,內有子,紅色可愛。根、莖、花、葉並入藥用。”大家注意,這裡的八月類似於陰歷八月。
為什麼有的讀者見到的是紅色的不是綠色的呢?
《本草衍義》中記載:“酸漿,今天下皆有之。苗如天茄子,開小白花,結青殼,熟則深紅,殼中子大如櫻,亦紅色,櫻中復有細子,如落蘇之子,食之有青草氣。此即苦耽也。”
有一種中藥叫龍葵,跟它長得很像,實際上還是有區別的,在《本草綱目》中已經有了詳細的區分說明:“龍葵、酸漿,苗葉一樣,但龍葵莖光無毛,入秋開小白花,五出,黃蕊,結子無殼,累累數顆同梭,子有蒂蓋,生青熟紫黑;其酸漿同時開小花,黃白色,紫心白蕊,其花如杯狀,無瓣,但有五尖,結一鈴殼,凡五棱,一枝一顆,下懸如燈籠之狀,殼中一子,狀如龍葵子,生青熟赤,以此分別,便自明白。按《庚辛玉冊》雲,燈籠草四方皆有,惟川、陝者最大,葉似龍葵,嫩時可食,四、五月開花結實,有四葉,盛之如燈籠,河北呼為酸漿。據此及楊慎之說,則燈籠、酸漿之為一物,尤可證矣。”
(圖片為作者拍攝,僅供參考,藥用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