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做個頸動脈彩超,就可有的放矢避免腦中風

只要做個頸動脈彩超,就可有的放矢避免腦中風

原創 旅途中的家 2017-09-05 23:44

導讀:腦中風,長期以來只重視搶救,不知道預防。其實完全可以有效預防。原來,引起腦中風的血栓,往往是頸動脈的血栓,它隨血液上行堵塞了腦血管。所以導致頸動脈血栓、引發腦中風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糖、糖尿病、冠心病、慢性牙周病、缺血性眼病、長期大量吸煙、大量飲酒。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男性,若有上述一種因素,中青年若有上述兩種因素,就要做頸動脈B超檢查。這是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在《人民日報》上發出的忠告。

只要做個頸動脈彩超,就可有的放矢避免腦中風

圖中所示即為頸動脈狹窄,極易引起腦中風

  • 腦中風,是生命的第一殺手據2008年調查,我國腦中風引起的死亡居因病死亡第一位,超過心血管病和癌症。我國腦中風死亡率是美國的5倍,美國預防腦中風做得最好,其方法已開始在我國推廣。腦中風篩查的主要方法是做頸動脈彩色B超,看看頸動脈是否狹窄,如果狹窄,就要治療。頸動脈在脖子兩側,做B超很方便。

  • 動脈硬化-腦中風,是人所皆知的兩部曲。但人所不知的是:動脈硬化是先從頸動脈硬化開始的,先有頸動脈硬化,後有腦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是因為動脈裡形成了斑塊,於是動脈就失去了彈性,變為硬化。那麼,檢查頸動脈是否有斑塊,斑塊是否造成頸動脈狹窄,就可提前預防腦中風。

  • 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佔85%左右,出血性腦中風佔15%左右。血液經由頸動脈流向腦動脈。如果頸動脈形成斑塊,造成狹窄,那麼流向腦動脈的血液就會減少,大腦就會缺血;頸動脈斑塊的表面比較粗糙,血小板等成分容易集聚在上面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後就隨著血液進入腦血管,阻塞腦血管;如果頸動脈斑塊破裂,那麼破裂的斑塊也會隨著血液進入腦血管,阻塞腦血管;破裂的斑塊會出血,出的血也會形成血栓,這樣形成的血栓也隨著血液進入腦血管,阻塞腦血管;

  • 年輕人的血管裡一般沒有斑塊,但是如果“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高,一旦其他生化成分、生化條件也都具備,就會迅速形成血凝塊堵塞血管。缺血性腦中風就是這樣發生的。如果頸動脈硬化嚴重,那麼腦血管的硬化也不輕,若血壓升高,硬化的腦血管就有可能破裂出血。血壓升高,

  • 為什麼腦血管容易破裂,而別處血管不容易破裂?因為別處血管有肌肉層保護,而腦血管血管壁很薄,血管外的肌肉層也很薄,缺乏保護,所以容易破裂。大腦裡的腦膜,分為硬腦膜、軟腦膜、蛛網膜,軟腦膜與蛛網膜的間隙,叫蛛網膜下腔,網膜下腔處的血管若有先天畸形或瘤,也容易破裂出血。兩種腦中風合起來統計,死亡率在30%左右,70%左右可以搶救過來,但會落下偏癱、失語、痴呆等殘疾,將縮短壽命10年以上。

一病多名:腦中風、中風、腦卒中、腦血管意外、腦血栓、腦栓塞、腦出血、腦溢血

只要做個頸動脈彩超,就可有的放矢避免腦中風

  • 中醫叫中風,就是中了風邪,中醫認為風是百病之長,有風邪、風毒、風熱、風寒、風濕等等。西醫叫腦卒中,卒通“猝”,突然的意思,就是突然被擊中。

  • 西醫也叫腦血管意外。腦中風又有四種具體叫法:腦血栓,就是腦血管裡有血栓,血流減少直至血流不通,症狀在幾天內由輕到重;

  • 腦栓塞,就是血栓或者斑塊把腦血管一下子堵塞,發病突然;腦出血,就是腦血管破裂,血流出來了;腦溢血,就是腦出血。頸動脈為什麼容易形成斑塊,造成狹窄?

  • 人們常拿自來水管比喻血管:水中的污物集聚到水管壁上,水管的內徑就變細了,水流量就少了;同理,膽固醇、甘油三酯集聚到血管壁上,就形成了斑塊,斑塊加厚,血管就狹窄了,血流量就少了,斑塊繼續加厚,堵塞了血管,血流就不通了。這個比喻通俗易懂,但是不夠准確。

  • 較為准確的說法是這樣的:血管壁有外膜、中膜、內膜,三層膜緊貼在一起。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不是集聚在內膜上,而是參與一系列生化反應後穿透內膜,集聚在內膜與中膜之間,繼續發生一系列生化反應。這樣,越集聚越多,把內膜頂起來,鼓成一個包,這個包就叫斑塊。膽固醇對斑塊的貢獻比甘油三酯大,而膽固醇是由低密度脂蛋白運送來的,所以,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越低越好,相反,高密度脂蛋白負責把膽固醇運走,運到肝髒裡分解掉,運到腸道裡排洩掉,所以血液裡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越多越好。

  • 斑塊表面不光滑,比較粗糙,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纖維蛋白容易集聚在上面,形成血栓,而血栓又容易脫落。斑塊還會繼續加厚,那麼血管就變狹窄了。這一切變化,都是因為內膜被穿透。內膜之所以被穿透,是因為內膜受損,受損後內膜細胞變形,細胞的間隙加大,於是就容易被穿透。

  • 看來形成斑塊的關鍵,在於內膜受損。內膜之所以受損,是因為受到力的作用。這個力,是湍流之力,是漩渦之力。原來,血管裡的血流也像河道裡的水流一樣,遵從流體動力學原理。流速很快,就會形成湍流和漩渦;河道變窄,流速就會加快,就會形成湍流和漩渦;遇到阻力,也會形成湍流和漩渦;河道側拐也會形成湍流和漩渦。湍流和漩渦,會形成與河岸垂直的力,沖刷河岸,使河岸受損。

  • 血管之內與此同理。頸動脈的上端分了岔,形成兩個支脈:一個支脈通向大腦,叫頸內動脈;一個支脈通向臉部,叫頸外動脈。血液由寬的動脈流入窄的支脈,流速會加快,還有分岔處的阻力、分岔的角度,這三個因素共同導致血流在進入通向大腦的頸內動脈後形成湍流和漩渦,湍流和漩渦形成了與頸內動脈血管壁垂直的力,使血管壁內膜受損,然後一步步形成斑塊,造成狹窄。

總而言之:頸動脈因為分岔,所以在頸內動脈最容易形成斑塊,最容易狹窄;頸內動脈的斑塊和狹窄早於腦血管,所以是腦血管的“窗口”和警報器。盡早發現,盡快治療~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