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些熱愛「大自然」的露營族,可能正處在一種「葉公好龍」的景況裡

台灣這些熱愛「大自然」的露營族,可能正處在一種「葉公好龍」的景況裡

這些熱愛大自然的露營族,可能正處在一種葉公好龍的景況裡,他們喜歡的自然並非真正的自然,而是偏向於文明化之後的想像的自然,是他們內心價值觀的投射,而非客觀存在的自然狀態,這也許可以稱之為「都市人的自然觀」。

文:Hao Chuang

台灣有個奇怪的現象,在其他地方長得像橘子的東西,到了台灣就會變成柳丁、葡萄柚、海梨、椪柑、桶柑、蜜柑,總之會加上一點台灣口味,變成「具有台灣特色的OOXX」,和中國的社會主義一樣地具有特色。

舉例來說,在國外叫做「民宿」的東西,到了台灣就不太一樣了,左看右看都比較像是間小旅館,但是台灣人還是叫它「民宿」。而在國外叫做「露營」的東西,其實應該是叫做「野營」的,到了台灣,變成一種專門的、刻意進行的活動。真的要比較起來,台灣的這些「露營」,其實比較像是國外某些家庭會做的,在自己家後院裡搭個帳篷睡一晚的活動。而那些露營專區、生態農場,反而比較像是民宿。

從事野外活動的人都知道什麼是露營,不過就是晚上找個地方搭帳篷過夜,就只是過夜而已啊~天亮了就拔營閃人了。可是台灣這些露營的人,他們的目的就是露營,開車到了營地之後,也許還有業者幫忙搭營帳,或者固定式出租營帳,甚至露營車。這些人與其說是去親近大自然,不如說是去消費大自然。那種「一生一次」趕流行的就不用說了。就算是很認真在想著要多多露營,願意花時間去了解露營在幹嘛的,很多也是抱著「消費」大自然的心態去露營,是為了「露營」這件事而挑選地點,規劃行程,設計內容。而不是因為要去某個沒有旅館的地方過夜所以準備露營器材。

這些人一到定點,就換上拖鞋和輕便服裝,打開音樂,泡起老人茶,文青就煮咖啡,而且當然都是特地為露營挑選過的具有「自然のstyle」的好物。然後開瓦斯爐煮個吃的,吃飽喝足以後聊聊天然後睡覺,第二天醒來再重複一次吃喝,然後就拔營回家。從頭到尾沒離開營區,營區外的自然對他們來說就像是一種佈景,大概和家裡的裝潢或者電視上播放的節目一樣的東西。

這些人當然是喜歡大自然的,但是他們去露營的時候,其實心中想像的還是在自家客廳,只是像廣告演的那樣,按個按鈕,原本侷促的客廳裡呆板無聊的牆面一瞬間消失換成綠樹綠茵,一家人立刻身處大自然之中,蟲鳴鳥叫好不愜意,享受完了按鈕一按,又回到自己家裡,上班下班吃飯睡覺。

這些人一樣非常尊重大自然,在大自然裡一樣可以做到安靜不喧譁,不唱卡拉,不噴殺蟲劑,還非常了解環境保護相關議題,侃侃而談水土保持,只留下回憶不留下垃圾,絕不破壞自然環境。但是你看著這些人在任意門兩邊剎那轉換,還是會覺得哪裡怪怪的。總覺得他們不過就是去鄉下人家的院子裡搭個帳篷過個夜而已嘛~根本不是野營,這樣能叫露營嗎?

當然啦~我知道文字和語言都只是一個社會的文化習慣而已,你要叫他「登陸月球探索外太空」也可以,我也不能說你錯,每個人都有重新定義文字和語言的權力嘛~ 對不對?

AP_17154567460050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前幾天孫德鴻老師PO了一篇文章,講露營的「生態影響」。

他最後用「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來批判台灣的露營文化。認為這波露營流行之中,大多數參與者愛的是露營的表象,但是對這些「佈景」的製造生產過程中的種種生態問題或者「banality of evil」問題,他們既無心也沒有能力理解。這篇PO文得到大量贊同的轉貼,也引起了露營業者的反彈,也有人翻出去年的一篇文來探討露營產業的法律問題。

我是在一個登山相關的討論區看到這些的,從這個議題,我想到的是台灣的登山法規,就像台灣人把民宿搞成旅館,把露營搞成民宿,台灣的登山法規也是一部關於健行+露營的法規,專供乖寶寶類型的城市中產階級尋找、建立關於征服了一些什麼的小確幸,但卻和真實的登山活動處處扞格。

這些熱愛大自然的露營族,可能正處在一種葉公好龍的景況裡,他們喜歡的自然並非真正的自然,而是偏向於文明化之後的想像的自然,是他們內心價值觀的投射,而非客觀存在的自然狀態,這也許可以稱之為「都市人的自然觀」。不過也許他們愛的本來就只是葉公之龍,不是會吃人的真龍,我又不是他們,哪知道他們心裡在想什麼呢?葉公又沒犯法,對不對?

我只是想到孫老師設計的「建築」,例如說十三行博物館。在一般人的概念裡,建築物就是幾面牆加個屋頂,圍一個遮風避雨的空間。但是孫老師同樣是蓋了幾面牆,裡面的空間卻很不一樣,就算從外面看都覺得「站在這個地方的感覺不太一樣呢?」那種不一樣不是放了個漂亮的雕塑或是畫的感覺,而是「身處的空間被改變了」的感覺,而那個被刻意製造出來的空間,也會對身處其中的人造成影響,改變了人的心理狀態。

如果孫老師這樣的人可以被稱為「建築師」的話,那些蓋出普通房子的人,應該稱為「營造工匠」才能區別出兩者的不同吧?如果要詳細區分的話,台灣的露營族應該稱為「宿營」而不是野營才對吧?

本文經Hao Chuang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彭振宣核稿編輯:翁世航


  •  23.5K
  •   

Tags:

 或許你會想看

生活 | 廣編企劃SPONSORED

如何帶孩子看見世界?放下手機,為孩子打開戶外世界的一扇窗

教育 | Yixian

想參加國外大學生的露營活動,心臟不夠大顆請三思!

生活 | Beyonder Times

由台日夫妻共同創辦,連日本人都想特地飛來參加的台北音樂祭《Hola Amigo!》

新聞 | Yang

全台一年200多萬人瘋露營...又成山坡地、林地殺手?

藝文 | Beyonder Times

港女在台辦獨立雜誌《今日大吉》:做一本繁體中文刊物,就是一份傳承文化的力量!

生活 | 廣編企劃SPONSORED

出發旅行吧,打包這些好夥伴讓旅程說走就走

生活 | 中東空姐OD

從旅行中,我學會拿出「人生背包」中不需要的奢侈品

新聞 | TNL香港編輯

「地球上第一個智慧生物」諾獎得主發現章魚比人類多一萬個基因

新聞 | TNL香港編輯

烏龜也會發光?「生物性螢光」首次在爬蟲類找得到!

影片 | TNL 編輯

小豬崽,你願意和我一起走下去嗎?

國際 | VOGUE

iPhone年度攝影獎揭曉,台灣女生奪夕陽類首獎

生活 | 精選書摘

喚醒感官的大自然練習:時間不在鐘錶上,而是以我們和天空的關係計算

- 禁 止 酒 駕  未 滿 十 八 歲 禁 止 飲 酒 -

NEWS WORTH KNOWING, VOICES WORTH SHARING分享觀點從這開始 -

Copyright © 2017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訂閱電子信

 訂閱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