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叫它鬼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只有道教才叫它中元節!
中元節這個節日有三個俗稱,一是鬼節,二是盂蘭盆節,三是中元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中元關於這個節日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元前一日,即買練葉,享祀時鋪襯桌面,又買麻谷巢兒,亦是系在桌子腳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講究孝道的中國人,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並且請老祖宗嘗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家家祭祀,供奉時行禮如儀。
ADVERTISEMENT
從三個俗稱裡了解這個陌生又熟悉的節日道教叫它「中元節」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中元節的源頭,應與中國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有關。道教的中元節既是道教的宗教節日,也成為民俗節日。道教初起時有三官崇拜。正一盟威道信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以後稱之為三官大帝。據說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稱上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賜福。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稱中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赦罪。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稱為萬元節(也叫下元節),其主要職責是為人間解厄。他們各有責司,凡是這三天,三官都要檢校人間功罪以定賞罰。其中地官所管為地府,當然所檢的重點是諸路鬼眾了。所以這一天,眾鬼都要出離冥界,接受考校。道門中於這一天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得以早日升天。這是中元節成為民俗節日的主要原因。
ADVERTISEMENT
佛教稱它「盂蘭盆節」
盂蘭盆是梵語的音譯,按佛教典故,關於「盂蘭盆節」的起源,有一個故事: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於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飲的都沒有,境況堪憐。目連看了後覺得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後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後就墮入餓鬼道中,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就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後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七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傳說該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個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是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ADVERTISEMENT
民間叫它「鬼節」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稱七月十五為鬼節,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民間的鬼節與佛教的中元節、盂蘭盆節有著密切的關係,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曆七月十五豐富的節俗活動。這麼大的民俗節日,是怎麼沒落的
在1920-1940年間,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