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 探尋日本人鍾愛的解憂雜貨舖
日式老平房門外,整齊地排放著各種木製、竹編和鋁製的雜貨。一塊刻著店家名字的茶色木板立在走道邊,質樸低調卻讓人感覺親近。陽光照射在木頭上,散發出一股溫暖的時光的味道。把這些日用雜貨帶回家,從手感溫熱到心底,生活,本來就該從鍾愛的日用雜貨舖開始。
在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筆下,有一家雜貨店被賦予了心靈港灣的定位,對生活迷茫的客人都寄希望於雜貨店幫助他們排憂解難;在由漫畫改編的深夜劇中,井之頭五郎,一個眾所周知的吃貨,每天遊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與不知名的小館子不期而遇,吃貨的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導致很多人忽略了他的本職身份——雜貨中介。
跟雜貨店有些關係的各式作品在日本並不少見,雜貨店之於日本人的意義,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舉個直觀的例子,京都河原町的多家百貨商場在銷售額連年下降的情況下,反而增加了家居雜貨區的店鋪,可見人們對於雜貨的“買買買”是不受任何不景氣所影響的。
日本人對於雜貨的熱情,或許可以總結為熱衷於收集的成就感、對裝飾之美的追求以及迷戀手工製品的純粹。雜貨店,以前被稱為“金物屋”或“荒物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五金商店。隨著超市、便利店的普及,雜貨的定位從以前單純的日用品,逐漸轉向了今天的更具有裝飾意義的生活用品。
從雜貨在日本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上世紀60年代後期,隨著婦女解放運動等一系列社會變化的推進,年輕人逐漸離開家人居住的老宅,開始獨立自由的生活。苦於囊中羞澀,只能盡所能使用便宜又輕便的裝飾增添家裡的生活氣氛,無論如何,用親手挑選的雜貨裝扮自己的家,代表了一種自由的喜悅,也能夠獲得最純粹的放鬆。
Sou•Sou
和風之美大隱於市
河原町,京都最繁華的街區,不僅是本地人購物的首選,來到這裡旅行的外國人也都會為這裡留出一天時間。以阪急四條河原町站為中心,高島屋、丸井、OPA 等面向不同年齡層的百貨林立,向西步行一兩站地,同樣的老牌百貨大丸以及其身後擁有幾百年曆史的錦市場也在開門迎客。
儘管這裡的繁華程度無法與東京、 大阪比擬,但也絕對能讓剛從古蹟遊覽回來的人們一時找不到方向,眾多隱匿在繁華路口背後巷子裡的個性店鋪就這樣被錯過了,著實可惜。SOU·SOU就是這樣一家大隱隱於市的店鋪,說是一家或許不太準確,在四條河原町十字路口背後的狹長小巷中,SOU·SOU旗下服飾店、童裝店、足袋店、手包店以恰到好處的距離彰顯著特色。
印有阿拉伯數字從1到10的旗子懸掛在店鋪門口,根據店員的解釋“十數(SO SU-U)”也可以說是SOU·SOU的代名詞,這種全世界共通的數字符號,給來到這個小巷的異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SOU·SOU是由出生於京都的設計師若林剛之、建築師辻村久信和麵料設計師脅阪克二在2002年創立的品牌,最初以做服裝起家,漸漸發展為今天涵蓋服裝、鞋襪、家居雜貨、文具等的多元化店鋪。
Teemsdesign+Moonbalance是SOU·SOU創立初期的名字,因為很長又難記,2003年東京分店開張時,若林剛之索性將分店和總店的名字都改成了SOU·SOU。
若林先生從中學時代對時尚開始產生興趣,當時正好趕上了日本的DC Brand熱潮,並且他自己也進入了可以不用穿校服的高中,對時尚的熱愛一發不可收。高中畢業後,他離開家鄉京都前往東京,進入了一所提供宿舍的服裝學院。事實證明他的選擇非常正確,處於新宿正中心地帶的日本男士服裝學院據說是當時日本唯一一家傳授男裝定制技術的專門學校。
從專門學校畢業後,若林先生像他的很多同學一樣成為了服裝公司的打版師,幾年後因為厭倦了一直在模仿西方的潮流而辭職, 開了一家從美國挑選貨品的買手店。那時的買手店剛剛在東京興起,把店開在家鄉京都算是走對了一步。但隨著生意越做越好,他開始覺得“只是從國外進貨再賣出去,自己的創造力也還是沒體現出來”。
只有日本人能創造出的獨一無二的東西是什麼呢?一直思考這個問題的若林先生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與設計師脅阪克二、建築師辻村久信相識,他們對“和”的理解以及“和”的未來方向達成了共識。
走進SOU·SOU的店鋪,會感受到絢爛色彩帶來的視覺衝擊。所有的圖案都是由脅阪克二設計,儘管老人家已經70多歲,仍然保持著每天創作一幅畫的習慣,SOU·SOU所有產品所用的圖案都是從這些畫中甄選出來的。
脅阪克二曾是芬蘭品牌Marimekko聘用的第一位日本設計師,不同於在Marimekko時代以簡潔的線條和鮮豔的配色取勝,脅阪先生在時隔多年重回日本後,選擇了描繪日本的季節之美,夏的祭典、秋的紅葉都是他的靈感來源。我們在初春時節來到這裡時,除了看到以花朵為主題的足袋,也發現了以雪山為主題的分趾襪。
體驗過穿和服的人都知道那種一穿就是一兩個小時的痛苦,若林先生認為,每個日本人都知道和服是傳統文化,應該傳承下去,但每當想要吸收一些新元素時,就會有保守的意見前來阻撓,所以SOU·SOU只能開闢一條新路。“我們拿下腰帶,安上釦子,保留了和服大體的輪廓,換掉了其中不夠方便的細節,這樣的改良款能讓年輕人大跨步地前進,騎自行車。”
SOU·SOU堅持日本製造,追求從生產到使用都根植在腳下的文化土壤中。“雖然現在看起來SOU·SOU是在打破固有,但到了百年後,我們也會變成傳統。”橋本小姐堅定地說。
Torybazar
心意藏在細節裡
我們沿著初春的鴨川向北前行,一般人印像中遊人如織的鴨川在身後遠遠的地方繁華著。這裡的鴨川彷彿另一個世界,偶爾有跑步愛好者與我們擦身而過,其他時間這裡的美景是我們獨享的。河岸邊的染井吉野櫻悄悄鼓出了新芽,昭示著一個月後的盛放。
遵照著地圖,我們發現竟然無法以最短的距離到達Torybazar,取道一家幼兒園與新建公寓樓之間的小路,才終於一頭扎進了緊鄰鴨川的這片住宅區。Torybazar沒有明顯的標識,如果不細心尋找很可能錯過。店主小西櫻正等待我們的到來,她有著傳統日本女人的面孔,說話輕聲細語,簡直就是店舖的最佳代言人。Torybazar的店名沒有深奧的含義,只是代表了這是女主人的自留地。
對於為什麼選擇在這裡開店,小西給出的答案也很“任性”。“這裡是我父母的家,他們現在還住在二層,一層就給我開店用。雖然結婚後搬出去和丈夫住在一起,但每天都會回到父母家經營店鋪。”因為地處密集的住宅區,小店並沒有數量可觀的客源,好在近幾年附近逐漸開了咖啡館和餐廳,街區變得活躍起來。
Torybazar主營廚房用品與特色食材,還有家居擺件等,商品從原材料到外形都非常親近自然,讓人一瞬間湧出了親切感。“我一直住在有木窗的舊式住宅中,所以自然而然就選擇了風格古樸的家居雜貨。”小西向我們展示了店裡一套由紙製成的掃除用具,深紅色的簸箕看起來好像柔軟的塑料製品,沒想到卻是最適合打掃榻榻米的工具。
店內的大部分貨品由日本的職人手工製作,進口貨品則通過中間商引入。神通廣大的中間商在全世界搜羅好玩好用的對象, 有時會直接按照小西的要求去尋找商品。對雜貨有更高要求的客人會直接來到店裡詢問“我想要個長成這樣的東西”或是“我想做什麼用, 能幫我找一下嗎?”
福岡職人馬場勝文製作的陶器,是店裡最有人氣的商品,不論是用來熱牛奶的小鍋還是用來熱茶的袖珍小壺,都擁有圓滾滾的外形和看起來溫暖的顏色。這些陶器、 瓷器大多與木頭或金屬組合在一起,增加了實用性,也讓外形更有特色,過目難忘。
小西透露,從預約到真正擁有這些可愛的小物件需要等一年半時間。福島縣奧會津的小澤賢一手工製作的木製廚房用品也是店裡的招牌,刻意削出紋路的木製菜板,要花上半年時間等待。
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四季變換也是小西在經營時格外注意的,她會把標明每月活動的日曆掛在店內,或者更新在網站上。這樣貼心的舉動收到了顧客的回饋,經常來店裡買玄米的客人會給她送來紅小豆糯米飯,秋天秋刀魚肥美時,她還會收到精心烹製的秋刀魚飯。每天都在接觸著新的商品、新的設計,但小西的生活非常平靜。作為土生土長的京都人她幾乎從未離開過家鄉, 家庭、孩子和店舖是她的全部。
談到自己與家鄉之間的關係,她頗有點犯難地思索了一會兒,“對遊客來說京都的一切都是看點,對我來說,一切都習以為常了。京都把新與舊融合得很好,這也正是Torybazar的特色,用原汁原味的自然素材、保持著古樸風格,創造著全新的商品。”
繁忙生活中,每個人所處的立場都各不同,只有進入家門的一刻才能真正卸下心防。“在這片綠洲中,如果每件雜貨都是因為喜歡才添置,不是很棒嗎?”把每天的生活看作基礎,一件件物品的添置過程就是點綴,只要對人生還有期待,這個過程就不會有停止的一刻。
倉日用品商店
質樸的待客之心
處於久負盛名的二條城邊的堀川商店街,並沒有因為絡繹不絕的海內外遊客而找回昔日的榮光,春寒料峭的早晨,我們穿過色彩暗淡的商店街招牌,如約拜訪了“倉日用品商店”( Kuradaily store)的主人木村一彥(Kimura Kazuhiko)。得益於早到了幾分鐘,有幸目睹了木村是如何在短短幾分鐘之內,把空蕩蕩的店門口用各種雜貨填得滿噹噹。他一邊跑進跑出亂中有序地陳列,一邊對我們不停鞠躬:“實在抱歉,請再稍微等下。”
木村在2001年創立這家店,是位貨真價實的“雜貨店二代”。他的父親在上世紀60年代於岐阜縣高山市開了一間雜貨店,1971年把店鋪搬到了岡山縣倉敷市,主營民間手工藝品和生活雜貨,木村在理想受挫的青春期一直關注父親管理店舖的身影,“就是那時,第一次覺得我的老爸好厲害”,於是他在2001年於京都創立了“倉日用品商店”。
事實上,在決定開雜貨店之前,他的青年時代並不那麼“安分”。因為喜歡畫畫,從學校畢業後做過兩三年清水燒的畫師,辭職後為成為專業設計師而努力,之後在設計大賽中落選,轉而去了經營古董商品的公司又度過了兩三年, 最後回到自家在京都的倉庫幫忙,從而決定了今後的人生要與雜貨一起度過。
最初的倉日用品商店從父親的店鋪借鑑了很多元素,包括從亞洲各地收來了很多複古風格的商品,當那股鍾情於異域風情的熱潮冷卻後,他把眼光轉回了日本民間的傳統手工藝品。作為土生土長的京都人,他對這座城市情有獨鍾:“這裡是古都,很多普通人的民居都保留著古樸的風格,我希望店裡的生活雜貨能夠完美融入這種古樸中而不突兀。”也正因為如此,店內可見手工編織的竹簍和簸箕,讓人彷彿回到了二十年前的祖母家。
因為店鋪選址在從二條城前往西陣織會館的必經之路上,很多來自澳大利亞、法國以及中國的遊客會無意中與這家店邂逅。談起因為雜貨而與客人產生的交集,木村先生的臉上浮現出欣慰。曾經有一位居住在美國的日本舞者從店裡購入了一雙足袋,因為輕便好穿,東瀛風濃郁,在美國表演後收穫不少好評,於是回到日本時又專門來買了幾雙。這種舊時代勞動人民熱愛的傳統鞋子,能夠漂洋過海煥發新生,也讓木村先生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意義。
走進店舖的深處,會發現一個不大的空間,鋪著幾疊榻榻米,這是一個純粹的分享空間。當居住在附近的手藝人想推廣自己的作品時,就可以來到倉日用品商店開個小型見面會。
“這附近大多是住宅區,沒有太多供遊客休息的小店,我希望遊客可以把這裡當作休息室,為了留住客人,我這兒還有咖啡賣”,說話間,他笑著遞過來一杯香氣撲鼻的現磨咖啡。
當然,木村的服務精神並不只體現在一杯咖啡上。有些日本的老式店鋪曾公開表示過無法接待外國人,因為擔心語言不通無法提供優良的服務。對於這種想法,木村先生認為迴避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他購置了平板電腦,擺放在櫃檯上。“如果客人來問路,我可以馬上為他們查詢,總之就是想提供更貼心的服務。”
倉日用品商店不設門檻,誰都可以自由出入。方便他人,是他在本職的賣雜貨之外,身體力行的另一項工作。他曾經用一個星期時間,騎自行車走遍了以店鋪為中心、步行10~15分鐘區域內的大街小巷,手繪了一張地圖。這張地圖的最大特點就是信息明確,日式餐館的標識就是J,中餐館是C,法國餐館是F等等,從設有ATM的便利店到公交站台,地圖在手,情報全有。
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好的東西最終會留下,不管它的風格是古樸還是新潮。而什麼可以被定義為“好”,在木村的概念裡,就是實用性,如果一件雜貨用起來很不順手,就算外形再美也不符合他的生活哲學。如果一件雜貨實用又古樸,就會出現在他的店裡。“觸摸到古樸的對象,會讓我心情平靜,彷彿自己也成為了傳統的一部分。”
或許你也曾經被各種營銷所裹挾,頭腦一熱加入了買買買的熱潮中,彷彿生活中的快樂只能通過消費來實現。但在木村看來,如今的日本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我覺得日本人已經告別了買買買的階段,因為過去幾十年他們沉浸在對新潮的渴望中,已經買了太多東西”。
倉日用品商店的存在意義是讓人們對過去的東西產生感情,當你對追逐潮流厭倦的時候,可以來這裡買一件可能會用很多年的心頭好。生活的安心感,有時並不在於擁有,而在於你與某些物件一起走過的歲月累積。
上世紀50年代建成的堀川商店街,告別了曾經的繁盛期,木村正為無法抗衡老街區的開發計劃而發愁,“未來的房租會提高一倍,我在考慮搬到別處,但這家店舖一定會繼續經營下去。”
大塚吳服店
與傳統不期而遇
從清水寺到八阪神社之間的區域是京都最受遊客歡迎的步行者天國,熙熙攘攘的遊人在狹窄的巷子中通過上行或下行的坡道,體會著最原汁原味的古都風貌。在與眾多身著和服的姑娘們擦肩而過後,我們在一個可以遙望到八阪塔的巷子中,一眼鎖定了這家獨具特色的大塚吳服店(Otsuka Gofukuten)。
店舖的門面區別於傳統的和服店,格外通透,大門與櫥窗全部使用玻璃,站在店外可以一覽店內的全貌。為了改變普通人對於和服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印象,這家店鋪主動摘下了覆蓋在傳統服飾上的神秘面紗。“吳服”意指製作和服的面料,並非指代成衣,不過如今的吳服店除了售賣麵料之外,或多或少都經營著成衣的業務。
這家店舖的前身於四十多年前創始於兵庫縣的揖保郡,距離因姬路城而聞名的姬路市僅10公裡,如今傳到了第二代社長大塚直人的手中。大塚家的家族生意共包含三個品牌,分別是Misa、 Wakon和大塚吳服店,大塚吳服店經營休閒和服和與此相搭配的配飾與雜貨。
大塚吳服店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店鋪,2012年開店,如今已經在東京、神戶等地擁有多家分店。開設這家店是第二代社長大塚直人在職業生涯中做出的重要的決定。1995年正在上大學二年級的大塚直人為了參加成人禮從東京回到故鄉兵庫,離開家鄉回東京的第二天就發生了阪神大地震,家鄉受災促使他做出了以後一定要繼承家業的決定。大學畢業後,他先進入了與和服相關的公司,三年後回到了自家公司。
他希望能成立一家傾聽客人需求的吳服店,儘管自家老店無微不至的服務沒什麼可挑剔的,但總給人一種不敢貿然進入的疏離感,他決心改變這一點。首先從進店必須脫鞋的規則開始,其次加寬入口,用時尚的外觀與設計拉近與客人的距離。這些努力在大塚吳服店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客人們可以隨意進出店鋪,告別脫鞋的繁瑣步驟,不論是日本人,還是外國人,都能夠毫無負擔地來到大塚。
大塚吳服店所在的建築最初是一家豆腐店,建築本身有70年的歷史,在清水寺地區遠沒有現在這麼商業化的前些年,豆腐店、蔬菜店、雜貨店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清晨與夜晚的八阪塔,為這條小巷帶來了絕美的景緻,這也是大塚吳服店選擇在此開業的原因。
由設計師Yusuke Seki改建後的大塚吳服店,依然飄蕩著昭和年代的氣息。Yusuke Seki保留了豆腐店原始的白色瓷磚牆體,在地面上擺設了彩色的石頭,並且將老式材質的玻璃鑲嵌在窗框上,用來突出這幢建築的歷史感。
為了讓不了解和服的客人也能目的明確地購物,Yusuke Seki將店內的陳設規劃得一目了然。右手邊的衣架上懸掛著1~3萬日元的成衣,中間的架子上擺放著3~5萬日元的成衣及腰帶,店鋪深處的抽屜中擺放著5萬日元以上的成衣。
我們注意到店中和服的圖案比傳統的樣式更具時裝感,又比租賃店裡的和服多了雅緻,沒想到竟然是店員的傑作。店長地嵜萌子介紹說,大塚吳服店沒有設計師這個角色,她們會根據季節變化推出新款圖案,沿用舊時傳承下來的伊勢形紙來做所有的設計。每個人與其說是為了薪水在工作,倒不如說是因為對和服的愛。
曾經有一位從來不穿和服的來自名古屋的客人,在大塚吳服店對一套和服一見鍾情,第二年的櫻花時節,她穿著從這裡購買的全套行頭再次來到京都賞花,這樣的客人讓大塚吳服店的存在更加有意義。“我們希望傳達一種理念,讓大家把和服看作是日常服裝的一種,就像牛仔褲或休閒裝一樣,不需要在什麼特別的日子才可以穿。”在幾乎每個月都有老店宣布倒閉的時代,在大塚吳服店裡,傳統以更合乎時宜的方式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