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超狹窄房子,經過「台灣與日本」設計師改造下,日本的「白色天國」讓人掉出眼睛,但台灣人的「精靈國度」卻是更勝一籌啊…

去日本或者台灣旅行,會發現除了繁華都市裡的高樓,這裡的不少民居都是獨棟,許多民居外表看起來相當不起眼,走進內部卻僅僅有條。由於土地有限,很多民居互相都挨得很近,房屋使用陳舊之後,通常他們的戶主就會選擇改建,而不是重造。

今天就想要為大家分享兩處重建的獨棟老屋,一棟在台灣,一棟在日本。一棟特別狹窄,一棟卻有一個特別低矮的夾層,經過設計師的改造,都變成了超美的新居。或許你還會發現,台灣的許多設計手法,都和日本一樣,更注重人,簡單而美好。

這是台灣屏東縣的小屋,從鄰居的房屋外觀,就可以看出的陳舊已久的早期建築。▼

這棟樓的改造設計,最難的就是其中一個夾層,實際上整棟樓,只有兩層半的高度。

進門處 ▼

所謂的夾層,就是一樓頂上這一層,由於夾層的存在,讓一樓的使用空間變得相當低矮,於是設計師將這裡安排為精緻小巧的廚房。

餐廳位於旁邊大的取景窗套旁,窗台變成了一排坐位 ▼

夾層的上半部分,則被用作一個簡單的敞開式平台,可以辦公,或者隨意休閒。

樓梯被設置在夾層靠牆的方位,幾塊大大的方木成為樓梯的踏步,與整個房間的木質格調很相配。

同時樓梯間的上方採用了半透明材料屋頂,讓光線柔和地灑進來。

進入到三層,便是洗漱和居住空間,木製與白牆,據說台灣的設計師,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日本的影響,才如此崇尚極簡。

如果是你,是不是肯定讓設計師把夾層拆除,重新建造呢?台灣的室內設計相當注重充分利用材料,也尊重戶主的生活習慣,而日本就更加擅長在有限的空間裡,最大限度創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日本大阪的伊丹地區,有這樣一棟基地超窄的房屋。

根據律法規定,基地內的建築還必須距離四周緊鄰的建築一米以上。 這棟老宅的建築師卻在建築一側留出 900 毫米的通道,將入口設置在狹長建築的中部,實現了最小的交通空間消耗面積。

在有900 毫米通道一側的非結構牆部分向外推出櫥櫃空間,為建築爭取了最大的室內空間。這棟樓的建築師創建了樓梯,壁櫃,扶手,稍微的錯層,桌面等等只屬於這棟建築的獨一無二的構件。

進入玄關,可以看見一個櫃子, 這個櫃子就是樓梯間,戶主順著這個樓梯可以到達二層 ,因為樓層間的層高因為錯層和寬度的限制,十分緊張,建築師在一層到二層的樓梯梯段部分上方放置一個桌面,這個桌面的高度不會影響到樓梯中人的運動,同時能為樓上提供使用空間。

順著樓梯,到達二層的起居室與餐廳。

二層 餐廳,餐桌的一部分延伸至樓梯上方。不影響樓梯運行,同時擴展桌面使用面積。

起居室與餐廳的高差部分用玻璃封上,能為下層空間帶來更多的明亮。

然後,戶主可以通過小錯層樓梯上到起居室,然後踩著起居室的沙發麵,有樓梯功效 的櫃子,上到通往三層的白色輕透樓梯。

通往三樓的樓梯,可以看到整棟建築,光線通透充足。

三樓是露台、多功能室以及工作房的集合體。

為什麼要舉兩個老宅改造案例? 小編只是覺得亮點不僅僅在於嚴苛條件下的老宅改建,更在於設計師絲毫沒有改動建築體本身,他們尊重原本建築體,並且在這樣的規範裡,用各種手段為戶主營造舒適的生活環境。

回想自己外婆在老家農村的建造的小樓,房子舊了,不合適了,就拆掉重建。或許我們要向日本、台灣這些設計師學習的,不僅僅是室內設計,而是根本的生活觀念吧。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