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忙碌 越「會玩」的人,最可怕!

越忙碌 越「會玩」的人,最可怕!

.                                                                                                                                                                   

(圖片擷取自:sohu)

文/劉軒

「哈佛心理學者、演講家、作家、音樂人,

他的人生簡直開了掛。」

大家好,我是劉軒。

今天想跟大家分享我從哈佛大學到職場,

是如何利用心理學獲得快速成長的。

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懂得努力了。

過去幾年,我常在大陸和臺灣之間行走,

認識了許多 80後、90 後,

我發現,通過自身努力去提升自己,

改善生活乃至命運,

越來越成為這些年輕人的共識。

繼續看下去...

對那些認真的年輕人來說

努力就跟呼吸一樣自然

我見過淩晨仍在埋首夜讀的大學生,

利用業餘時間進修的白領,

手不釋卷的年輕老闆,

邊打工邊遊歷世界的窮遊族……

對於他們來說,

努力好像成為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

當然了,這也與日益加劇的生存競爭環境有關

不努力,就很可能被飛速前行的時代列車拋下。

但另一方面,我也知道,

並非所有的努力都有明顯的成效,

用心付出也不一定得到所希冀的收穫。

「蠻幹」式的努力,

是 「努力反被努力誤」

有一次在大學裡演講,有位年輕學生就問:

「我讀過不少勵志書和名人傳,

很受感動和鼓舞,

也按照書裡說的方法去努力了,

下了很大功夫,但一段時間過去後,

為什麼沒有太大的進步呢?」

答案很簡單:「蠻幹」式的努力,

只會讓你「努力反被努力誤」。

(圖片擷取自:oicwx)

身邊的朋友,熱血的工作

卻沒有達到想要的目標

我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

受到某些「雞湯」的激勵,

每天都很熱血地去工作,

從踏入公司開始,整個人就「燃」起來,

風風火火地處理各種事情,

恨不能一個小時同時去做兩百件事情,

但常常是熱心辦壞事,

工作業績平平,甚至人緣都處得一般。

為什麼會這樣?

努力的方法和理念

已經過時了

因為激勵他們努力的那些理念和方法,

都已經過時了。

不能否認,至今仍大肆流行的

勵志書、雞湯文、成功學,

確實鼓舞過幾代年輕人,

至少幫助建立了努力拼搏的心態。

然而,問題在於,

此類讀物過分誇大了

「心態」的作用,

也就導致了很多人「蠻幹」式的努力,

誤以為只要努力,就一定怎樣怎樣。

這套以「心態」為核心的成功邏輯,

其實是建立在上個世紀

某個特定階段的經濟結構、

社會文化和人情世故之上的,

早就已經過時了,

也從來沒有科學實驗

和理論證明這套邏輯是有效的。

現在還按照這些來做,

恐怕只能收穫一些吃苦耐勞的精神

和更多的迷惑罷了。

(圖片擷取自:cmoney)

現在的時代

正確的方向、方法 才重要

在當前時代,

正確的方向和科學的方法,

遠比埋頭苦幹要重要得多。

有個好友,想減重

但卻沒有找到好方法

我有一個好友,

長年來苦惱於身材問題,

為了減重,她嘗試過運動、節食,

甚至減肥藥,付出了很多努力和代價,

但成效卻很平平。

靜心研究專業知識、

請營養師 才減重成功

直到她放棄這種「蠻幹」式的努力,

開始靜下心來研究,

學習了很多專業健身知識,

並經常請教營養師該怎麼吃,

才終於成功地減到了目標體重,

再也不受身材問題的困擾。

(圖片擷取自:rizap)

再以我自己為例,我以前很不喜歡跑步,

因為既無聊又容易累。

直到有一天,

我需要參加一個「鐵人三項」競賽,

一位專業教練建議我:先換一雙鞋子。

我才知道,

原來跑步不是隨便一雙運動鞋就可以!

而且從鞋子開始,

我刷新了很多對跑步的認識。

若沒有教練的專業指導,

我就完全錯過了這項運動的樂趣。

現在的我,跑個半馬都不是問題。

現在的人 勤於「努力」,

懶於「方法」

很多人之所以勞無所得,

往往就因為勤於「努力」,而懶於「方法」,

所以「努力反被努力誤」。

這使大多數人容易走入的誤區,

連我也不能例外。

在學校,我拼命學習

用盡一切時間 聽各種課程

在哈佛大學讀書時,

我也有一段努力從本科

讀到碩士一路攻到博士班的「勵志」經歷。

你可能會覺得我像很多傳說中的「學霸」一樣,

是每天都熬夜自修,泡圖書館,

穿梭在各個課堂,與教授們談笑風生,

打通學問的奇經八脈,最後走向學術巔峰吧。

其實完全不是。

因為哈佛規定前兩年不分專業,

學生可以自由選課,所以,一開始,

我用盡一切時間聽各種課程,

拼命學習,很勵志很雞湯吧!

但結果是,我把大腦塞得滿滿的,

讓自己筋疲力盡,卻毫無建樹。

我才意識到,一個人精力有限,

再努力也不可能裝下所有學問!

(圖片擷取自:sohu)

我後來決定 先聽自己有興趣

再決定要不要深入

於是,我轉變策略,

只去聽自己感興趣的,

再決定要不要深入。

雖然這聽上去不那麼勵志了,

但讓我免除了「努力反被努力誤」的結局。

聽了各種課程後,

我終於找到了我的興趣─心理學

在上了各種課程後,我發現心理學很特別,

它不僅提供學術理論,

還能應用到人生的各個方面。

無論你是工作、戀愛、學習、

應酬、行銷、創意…從心理學中都能找到方法來使用,

於是我就主修了心理學,

並因此更加知道人應該怎樣去正確地努力,

也樂於試驗各種「有用」的心理學技巧。

修完博士班後,我回到臺灣,

做過主持人、DJ、品牌顧問、

作家、演說家、行銷專家等等不同領域裡的職業,

有時甚至同時身兼數職,

居然都做得不錯。

(圖片擷取自:sohu)

心理學的基礎

讓我在《我是演說家》獲總冠軍

有不少人好奇,以一個人的有限時間和精力,

怎樣做到在如此截然不同的身份中頻繁切換,

還能保持高效自如的狀態?

其實這也得益於心理學,

讓我知道哪些是關鍵,

在哪個方向用力最有效。

比如,什麼樣的時間安排會讓人更有效率,

如何從身體語言判斷對方的真實想法,

社交場合怎樣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負面情緒來了如何迅速擺脫,等等。

心理學的所教的東西

成為了我 隨身攜帶的工具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方法會很理論,

但恰恰相反,它更像是我隨身攜帶的一個工具,

拿起來就可以用,而且很好用,

我稱之為Psychology you can use。

掌握了這些心理學工具,你會發現,

原來模糊不清的很多事情變得清晰明朗,

就像有了一雙「透視眼」,

能夠清楚地知道是什麼、

為什麼、怎樣做,

不至於走彎路或白費力氣。

這也是我在二十年的心理學

實踐中獲得的體悟和益處。

劉軒找到最適合他的課程,

並且用這項專業,

在各個領域綻放光芒。

這一切都是因為他透過正確的「方法」,

現在已經不是一個

只要「努力」就夠了的時代了,

我們需要做的是,

找到自己要往前的「方向」、

使用正確的「方法」,

這樣一來,才不會「努力反被努力誤」!

(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搜狐)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