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不是愛不了,而是不想再受傷

妳不是愛不了,而是不想再受傷

「我很喜歡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他總是說很跳 tone 的話,讓我笑得想捶人。我很喜歡自由、很喜歡跟他在一起可以去很多我們沒去過的地方,做很多沒做過的事情。我們一起到奧萬大,早上起來看見楓葉落在窗邊,眼前是深秋的異色天空,他從後面輕輕地抱我,我感動得好想哭…。我跟他說,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我就像草原,可以仰望天空,很舒服、又感覺很安全;但是後來我卻發現,跟他在一起的時候,其實我哪裡也不能去。我們都以為大草原很輕鬆、很自由,但忘了草原,其實只能等待日出日落…。」極簡咖啡的虎斑小貓跳到她的大腿上,或許是因為這樣,眼眶裡的淚光遲遲沒有滴下來。她看著窗外的雲朵,低頭繼續說。(延伸閱讀:

女人的安全感,男人的自由心

等不到的約定

「……有時候你在乎的不是承諾,而是有沒有未來。他說他不知道還能怎麼愛我,可是他明明知道,我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家,一個溫暖的家,一個誰也不會離開、誰也不會丟下誰的家…。可是,當我跟他討論這個問題時,他不是閃躲,就是說改天再聊,但是這個改天,一改就是半年,這半年內,還參雜大大小小許多次的深夜不歸和劈腿…。我等得很累了、很無奈了,所以離開了。但還是好痛。」才剛說完,小貓的額頭就濕了一片。貓兒抬起頭好奇地看著她的臉,啜泣的聲音沒有停歇。

「我…我以為我可以不再想他。我以為我可以透過對自己好一點,來忘記那些他曾經對我做過的承諾,說過的美麗謊言。可是,離開他這幾個月,我發現我不能。拿起手機,還是會想看看臉書上的他最近過得怎樣。但如果問我還願不願意重來,我的答案卻是否定的。最後那段日子,太傷、太痛太辛苦,我不想再回到從前,那種一個人努力卻又看不見天明的深淵。都已經分開一年多,朋友都調侃我再痛也該走出來了吧?可是我也只能苦笑著附和。他們不是我,怎麼能決定這段路該走多久?倒是我,已經漸漸無法再相信一個人、無力再經營一段感情了…。」(延伸閱讀:

關掉他的臉書,妳救回自己的人生

 有些人離開一段關係之後,就不願再走進愛情了。心裡好像有一塊,不願再被掀開,不想再被提起。你以為不再碰就不會再受傷,可是這樣的躲藏和保護,並沒有讓他們得到真正的快樂,為什麼?

在愛裡,習得無助

曾經你的世界裡都充滿他的體會,曾經你們說好要到李大仁與陳又青的秘密基地約會、曾經他說他會好好想彼此的關係,可是到了最後,這些曾經都變成了一種無力。結果,你在離開他之後學會的第一件事,不是成長、不是沉澱,而是習得了「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Martin Seligman 與 Maier (1967)曾做了一個著名(而且殘忍)的實驗,他把兩隻狗分別關進兩個籠子中,只要籠子上面的燈亮起,底盤就會通電,兩隻狗就會被電得哀哀叫。關在 A 籠的小狗 A 君在幾經碰撞之後,發現鼻子觸碰到籠子的一個開關可以停止電擊,可是 B 籠的小狗 B 君無論怎麼亂跳亂叫都無法改變現況,幾次嘗試之後就放棄了,趴在籠子裡一邊哀叫、一邊任電擊宰割。

後來,狗狗被換到新籠子裡,A 君發現這次無論如何碰撞開關都無法停止電擊,情急之下又做了其他的嘗試,亂叫亂跳,最後跳過柵欄到隔壁的籠子,成功躲過電擊;但 B 君即使看到了 A 君的逃脫過程,卻還是選擇癱軟在通電的地板上,不願意嘗試,甚至放棄叫聲。

當你覺得你做再多的努力也無法改變現狀,當你曾經用盡其極地挽回一段關係最後還是失望、當你發現每次他給的承諾都跳票,每次你給的等待都沒有盡頭,於是你的無力終於讓你學會,不再做努力、不再相信感情、不再給愛機會,也不再給自己機會。

可是,這並不會讓你快樂。你以為隔絕感情可以讓自己避免傷心,你想說不去付出就不會有失去,你認為一個人就好了,其實你根本未曾變好過,只是不想再讓自己更難過而已。於是,你活在一種自我驗證的預言裡(self-fulfilling prophecy):

(1)覺得世界上沒有永恆的愛情→不願意嘗試任何的可能性→因為不願再踏出一步、不願打開心房,當然無法再獲得真誠的愛→然後跟自己說:「你看吧,世界上果然沒有永恆的愛情。」→不願意嘗試任何的可能性……

(2)覺得被遺棄→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敢提出邀約、不願與他人過度親暱,心想反正再次相信也是再被遺棄→關係是相對的,因為你未曾真誠地對待自己和關係,對方當然也會有所保留,或是相處一段時間之後自動消失→覺得被遺棄→自我懷疑……

最後你會發現,其實你不是愛不了,而是傷不起。幾年前的一段感情在你的心中埋下了針,讓你太害怕再受傷、太擔心會再次失望。但你卻忘記了,現在的你可能已經不如往昔,你可能已經有更多的能力來經營關係;你也忘記了,現在身邊那個對你好的人也不是原先的他。在感情裡,你遠比過去擁有更多資源和可能性,但你卻因為過去習得的無助,以為自己註定寂寞、與真愛絕緣,就像實驗中的 B君,未嘗試就先放棄,把自己困在原先本來能逃脫的牢籠裡。(延伸閱讀:給不一致的愛

海星一般的勇氣

如果你不相信一段關係是可以長久維繫的,如果你因為曾經的傷就不願意對自己,或對這段關係好一點,你會發現在多次的情海浮沉以後,還是找不到一個穩定的港口。Nathan DeWall 等人透過幾個研究,逃避依戀的人對關係的承諾感較低、也因此更容易有對伴侶不忠的傾向。當逃避與疏離變成一種習慣、當你擔憂太過親近會傷到自己、當你不再願意認真投入一段感情,你也會「如願以償」地,無法擁有一段穩定的關係。

「我希望我是海星。就算是被切了一半,還是可以永不放棄地長回來。」孩子在學習單上寫了這段話,我反覆看了幾遍,感觸很深。

我們都需要海星一般的勇氣。與曾經緊緊相依的他分開,那撕裂的傷口本來就無法短時間痊癒。因為離開,原先就是一趟自我重建的旅程,既然是重建,本來就沒有輕鬆可言。可是如果繼續將自己蜷縮在防衛的殼裡,你會發現,不敢去愛的人,最終,仍得不到愛。(延伸閱讀:其實,不是妳的錯

是的,踏出一步可能會使自己再次受傷,但是把自己包起來,並不能帶你到任何地方,只會讓你在同樣的軌道上,複習過去的無助,實現自己的預言。如果你已經看了夠多的勵志書,卻仍停在這迴圈裡面,「立即」做出改變,就是對自己好一點,也對「現在」愛你的人好一點。

更多愛情裡的體會,都在海苔熊的作品《在怦然之後,關於愛情的16堂課》


[延伸閱讀]

1. Seligman, M.E.P.; Maier, S.F. (1967). "Failure to escape traumatic shoc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4: 1–9.

doi:10.1037/h0024514PMID 6032570.

2.Downey, G., Freitas, A. L., Michaelis, B., & Khouri, H. (1998). 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jection by romantic partn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2), 545-560.

3. Brameld, T. (1972). "Education as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Phi Beta Kappa 54 (1): 8–11, 58–61 [p. 9]. Quoted by Wilkins (1976), p. 176.

4. DeWall, C. Nathan, Lambert, Nathaniel M., Slotter, Erica B., Pond, Richard S., Deckman, Timothy, Finkel, Eli J., . . . Fincham, Frank D. (2011). So far away from one's partner, yet so close to romantic alternatives: Avoidant attachment, interest in alternatives, and infide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6), 1302-1316. doi: 10.1037/a0025497

5. 陳俐瑾. (2007). 成年前期失戀者情緒調適歷程之質性研究. 碩士論文. 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  

妳經歷過的那些,我們都懂〉〉分開再愛〉〉當愛,走偏的時候〉〉不愛了,其實就是最好的答案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