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知道孩子適不適合學畫畫?其實判斷起來就這麼簡單,全在這裡
強烈的社會競爭讓很多家長選擇「從娃娃抓起」,多元化的教育方式讓很多家長陷入了苦惱——「想讓孩子學畫畫,可是孩子畫得不像怎麼辦?」、「孩子畫的畫連看也看不懂,怎麼輔導?」、「怎麼判斷孩子適不適合學畫畫?」。
7月22日,教育學碩士、心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李甦老師,在國家圖書館為自己的新書《探索兒童的繪畫世界》舉行了記者會,並在會上為孩子家長們和教師們解答了這一系列的問題。
小編聽了李甦老師的演說之後,真是茅塞頓開,解決了許多困惑!下面小編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李甦老師對兒童的繪畫世界探索得到的感悟和見解~
兒童畫的世界我們「不懂」
假如你正站在美術館陳列的西班牙著名畫家米羅的一幅畫前!你在看畫的時候,會想什麼呢?
或許是想這幅畫想表達的意思,或許是想那些顏色與線條的運用表達了畫家什麼想法?總之你會絞盡腦汁地去理解畫家的心理活動。
那麼當我們將場景切換到幼兒園教室的牆壁前,當看到一幅孩子的畫時,你又會想什麼?
大概就是這幅畫哪裡有問題,哪裡不合常理?
對於兒童畫,我們的關注點都在作品中所畫出的具體東西,而很少關注孩子通過畫中要表達的思想是什麼,但實際上兒童畫正是兒童心理活動的表現,是孩子的形象化語言,有著兒童獨特的表現形式。
這是李老師班上的一名4歲女孩所畫的菠蘿,與我們平日所見到的菠蘿簡筆畫大相徑庭。
但小朋友對此卻有著自己的解釋:菠蘿橢圓形的「身體」外側的三角形就是它的刺兒,而「身體」上的那片空白是菠蘿的心兒!
這就是兒童的思維,是他們獨特而形象的表現方式,他們往往多畫「典型畫」、「透明畫」,且通常表現手法比較誇張,因此成年人很難理解。但這也正是兒童畫的珍貴之處所在!
要保證兒童畫本質不變,一個重要前提是:「我要畫!」不是「要我畫」。兒童畫表達了兒童的所思、所想、所感,而不是成人思想的輸入或體現。正因此,孩子參加繪畫活動的目的絕不能局限在藝術技能的學習上,還要注重身心的發展。
孩子畫得一點也不像怎麼辦?
通過多年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李老師發現,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繪畫的發展大致有四個階段:早期塗鴉、偶然的與失敗的寫實主義、理智寫實主義、視覺寫實主義。
4歲孩子畫的綠毛龜
6歲的孩子畫的貓
李老師曾在旅途中遇到過一個5歲的小姑娘,小姑娘當天去了動物園,但是當李老師讓她畫她最喜歡的長頸鹿時,小姑娘卻說自己不會畫,甚至不肯嘗試。
原因很簡單——老師沒有教。
其實這個問題很常見。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可以拿筆就畫,稍長大一點卻多了很多顧慮,沒人教的東西不願意去嘗試,但很多家長又怕繪畫班會束縛孩子的天性。
於是乎,教還是不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對此李老師給出了一個很簡潔的回答:「教與不教都有一定的道理,要相結合。」
一方面,我們需要讓孩子自己發展,給他們一個自然的成長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老師或家長正確的引導,需要給孩子介紹一些生活的經驗,為孩子的繪畫打下基礎。
當老師給孩子們講述企鵝孕育寶寶的知識時,孩子們對於企鵝爸爸和企鵝媽媽的不同分工很感興趣。當他們看到企鵝爸爸把企鵝蛋埋在厚厚的羽毛下時,發出了「哇哦」的驚嘆,於是幾乎他們每個人的畫中企鵝爸爸的肚子下面都畫著一個蛋。
就是這樣,有新意的知識經驗可以激發出兒童的創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