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的就是你的命運
你相信的就是你的命運
你相信的就是你的命運
我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往往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不再相信。
01
我一高中同學特喜歡抱怨,最近又在朋友圈抱怨了三件事。
第一件:抱怨出生不公。“越看《歡樂頌》越沮喪,樊勝美、關雎爾、邱瑩瑩奮鬥的極限,不過是安迪、曲筱綃人生的起點。這個世界就這麼不公平,人出生那天就決定了一生的命運。 ”
第二件:抱怨階層固化。他去上海漂了8年,依然無房。上周轉了一條有關房價的新聞,附上一條評論說:“房價已經固化了階級,抽乾了我的活力,我覺得努力工作失去了意義。”
第三件:抱怨新人超過他。“我在公司努力干了八年,到現在還是一普通職員。一美女來了才兩年,就升到了主管,若說沒有潛規則,我打死也不信。”
02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我們身邊總有不少我同學這樣的人,質疑一切成功,懷疑一切美好。
“他成功,還不是有個有錢的爹。”
“上次加薪是她,這次升職是她,一定有背景。”
“他兒子讀了北京四中,不知道送了多少錢。”
…………
王朔的《知道分子》出版後,曾有一段內心剖析,大意是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對社會上一切的事情,非要往最下三濫的地方想才安心。彷彿只有這樣,才能證明自己所有的預想都正確,才能為自己總是“遭冷遇”“不成功”“生活在底層”找到合理開脫,從而也證明了自己機智過人,總有一雙洞悉世事的眼睛。
03
作家陳亞豪講過一件有趣的經歷:大學畢業時,他以普通大學身份,拿到了國企、上市公司、世界五百強、銀行和公務員的offer。一下成了學校裡的大名人,很多同學都來向他取經。於是,他寫了一篇求職攻略,掛在校網上,供大家借鑑參考。
隨後,好幾撥同學請他吃飯,在吃飯中都問了陳亞豪同樣類似的問題:“你那些工作真都是你靠自己找的嗎?”“你工作的事你爸花錢沒?”
陳亞豪知道他們想聽什麼回答,就告訴他們:“花錢了。”
於是同學們就心領神會地笑了,“我就說嘛。”“我就知道天底下哪有這麼好的事。”“所以還是得拼爹。”這幫同學,一下就心安釋然了。
04
《人民的名義》裡,有兩個人的命運非常值得關注。第一個人是祁同偉。祁同偉信奉這樣的話:“吃不飽飯的孩子,沒有資格去談戀愛。”“能改變命運的不是知識,而是權力。”“英雄在權力面前是什麼呀?工具。”他信奉這樣的規則,一生都努力按照這樣的規則行事,但最後迎來的結果是“飲彈自盡”。
第二個人是易學習。易學習信奉這樣的話:“從來不缺聰明人,但是缺實幹的人。”“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他信奉這樣的規則,一生都努力按照這樣的規則行事,雖然經歷曲折,但最後做了呂州代市長。
觀察和梳理周圍我所認識的人,發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凡是喜歡往“下三濫”想的人,最後幾乎都活成了祁同偉的樣子——命運多舛不堪,難以脫離社會底層。
而相信奮鬥相信美好相信公平的人,最後大多都活成了易學習的樣子——在自己領域取得成功,活得快樂自信。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為什麼會這樣?
05
直到讀了心理學家麥基寫的《可怕地錯覺》,我才明白了這個現像到底是怎麼回事。麥基在研究很多人的經歷後,提出了一個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當一個人內心充滿某種情緒時,心裡就會帶上強烈的個人偏好暗示,繼而會導致主體從客體中去佐證。
“喜歡某個人或事物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讓自己在現實中搜尋印證,然後再用這些似是而非的印證,來佐證自己的心理預期,最終形成一種'真是如此'心理定勢。若是憤怒、仇恨或是懷疑時,我們又會不斷尋找材料來強化自己的臆想,在偏執於憤怒、仇恨的情緒裡,讓暫時壓抑的情緒感得以宣洩。”
也就是說: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們選擇看到的樣子。你相信什麼,你就能看到什麼。
你相信錢規則,就會發現無數錢規則。
你相信不公平,就會發現無數不公平。
而你相信努力,就會發現努力真有回報。
你相信美好,就會發現生活處處有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