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教授超直白指出「不是只有22K才叫廉價勞工」,句句戳中痛處的見解無法再更中肯了!

不要再踐踏台灣人才!

前幾年教育部曾經有個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工作的方案,俗稱22K政策,然而這樣的薪資卻引起不少爭議,到了現在22K這個詞已經被做為廉價勞工的代表,然而這些補助方案除了受到大環境影響,也與整體的文化有關,台大教授葉丙成最近在臉書發表了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引起許多人熱議。

▼由於太辛苦的勞力工作有不少年輕人不願意從事,卻讓這些案例成了幾乎所有年輕人都不願吃苦的象徵,很容易就被貼標籤。又或者有的媒體報導方向引導為有能力的年輕人,因為工作難找而甘願屈就於低薪。

葉教授的看法稍有不同,他認為也許有的年輕人是如此,但其實不少原因應該歸責於企業老闆不重視人才。

【誰在作踐臺灣的人才?】

關於年輕人作踐自己的報導。媒體的標題給人感覺似乎是說:

「所有拿 22K 的年輕人作踐自己」

年輕人拿 22K,其實是整個大環境的受害者。受害者被說作踐自己,當然會引起反彈。但我看陳副校長的原本發言:

「台灣年輕人空有一身工夫,還是做很廉價工作」

他所指的「作踐自己」的人,在我看來不是指所有年輕人,而是那些可以有選擇的「有一身功夫的年輕人」。但我認為真正作踐人的,是臺灣某些企業不重視人才、不栽培人才的慣老闆。

主軸的觀點在於,並不是只拿低薪的年輕人是做踐自己,而是那些空有能力的人,還是去做廉價工作,這個行為就是把老闆們慣壞了,認為只要用低薪就可以請到好的人才,也因此讓就業市場形成惡性循環。

有功夫,代表具備可以創造很大價值的能力。如果有這樣能力,卻還是去做廉價的工作,那只是慣壞臺灣的公司老闆、持續助長臺灣年輕人才拿低薪的惡習。那不僅是作踐自己,也便宜了慣老闆,讓未來就業市場更惡化。

今天不是拿 22K 薪水才叫廉價。只要你的能力被薪水嚴重低估了,都是廉價。其實毀掉一個人才最好的方法,就是給他年薪百萬,每天作沒有挑戰性、沒開創性的事情。做個五年十年,這個人才就毀了。因為他能力進步很有限,也跟不上時代的進步。之後只能永遠屈就這個工作或是被淘汰。

我看到這個說法,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不就跟臺灣某些科技業公司很像嗎?雖然員工薪水上百萬可能比別的產業高,但做的事情都是眼前小小一塊 routine 的事情,少有開創性。公司也沒有用心好好投入資源,培養人才繼續成長。在這種公司做個五年十年後,是人才也廢了。拿這百萬年薪,算不算廉價?

好的人才,有一身功夫的年輕人,是可以有選擇的。如果為了百萬年薪去幫慣老闆作容易的工作,而把自己的未來性給毀了,這是「看輕自己」。這會持續助長就業市場的惡化,讓臺灣某些企業的慣老闆持續用這樣的低薪去收集人才,做庸才可以做的事。

過去這二十年來,臺灣有多少人才,就是被臺灣這種慣老闆把人才作踐當庸才用而廢掉的?每思及此,能不痛心?

葉教授表示,有能力的人得到不符合能力的薪水,等於是能力被薪水低估了,這也是低薪的一種模式,真正有能力的人,應該是有選擇性,可以培養自己的未來才對,台灣的許多人才,也許就在這種惡化的循環中消滅了,實在非常可惜。快把這篇文章分享出去,聽聽大家有什麼想法吧!

本文經過授權請勿轉載,看更多文章請到 bomb01.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