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富易主,騰訊市值為什麼比工商銀行高那麼多
今年以來科技股的大爆發,給全球投資市場增添了新的亮點,點燃了很多投資者的熱情,市場變得異常喧囂。國際市場,尤其是股神巴菲特買入蘋果公司股票,狂賺接近20億美元,並表示非常後悔錯過了亞馬遜公司的股票。國內市場騰訊公司股價再創新高,馬化騰財富超越馬雲和王健林,已經成為中國新的首富。
去年看過我直播的朋友,應該記得我們持續推薦過高科技股,尤其是騰訊、網易、阿裡巴巴和百度等,有一次跟弗朗克做直播的時候,他還推薦過港股市場的吉利汽車等,後來參加新浪財經網紅專業組的比賽,我在一次直播中也講了高科技股的投資機會,除了百度最近才開始有點動靜之外,其他幾隻基本上都漲起來了。
當然,我今天不是來吹牛的,也沒什麼可吹的,做分析,就是要不斷的去尋找暫時未被發現的投資機會。其實作為分析師,更應該對未來感興趣,今天的任務是,主要以騰訊公司為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對這類公司當前估值和未來走勢的看法。
去年我們做直播講科技股的時候(網易直播,2016年11月28日,可直接去看回放),騰訊的股價還只有190港元,現在已經漲到了320港元上方,其市值接近4000億美元。如果相比來看,中國的宇宙第一行工商銀行目前的市值,還不到3000億美元。
對於科技股此輪的崛起,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大背景。
首先是自2000年美國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炮滅之後,大型投資機構,以及專業投資者對互聯網等高科技股都抱有非常警惕的心態,參與起來極其慎重,而十多年後,整個投資市場已經有了新的血液和認知(中國把這種情況叫做新的韭菜漲起來了,而我更喜歡用萬物生長靠週期這一解釋)。2008年的金融危機或許很多人還沒有忘記,但2000年的納斯達克互聯網泡沫,早已過了兩個“七年之癢”,市場開始重新找回貪婪,以及新的博弈方向。
其次是全球消費、支付體系的轉移,從櫃檯到電腦PC端,再到移動端,人們的資金選擇放在什麼地方,成為新的趨勢。互聯網等不再是虛擬的網絡高速公路,其承載的不僅僅是信息,還有大部分的衣食住行,購物、點餐、叫車、訂房,甚至是投資理財,都以非常快的速度向互聯網終端轉移,這是九十年代納斯達克最輝煌的時代所沒有的。
拿騰訊公司來說,2016年淨賺414.47億元,同比增長42%,平均日賺1.13億。今年一季度淨利潤超過145億元,同比增長58%,就算淨利潤不再增長,今年總計收入也將會高達580億元。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按中國總人口14億算,相當於每個人給騰訊公司貢獻了41元。騰訊整個營收按2000億算(去年是1519億),平均每個人花在騰訊的錢是142元,而其中41元變成了騰訊的淨利潤,淨利潤率超過30%。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平均淨利潤率也不過10%,製造業基本上還不到5%。
騰訊的主要收入是網絡遊戲和社交服務,貢獻了營收的71%。當然,從商業的角度講,這沒有什麼不好,網絡遊戲是一種難以阻擋的需求,如果國內的公司不賺這個錢,也會有國際公司來賺。我們主要討論點並不是商業模式問題,而是這類公司什麼時候值錢,會值錢多久的問題。
工商銀行2016年的淨利潤為2791億元,相當於每個中國人貢獻了200元,但淨利潤增速只有0.5%。淨利潤增速對於一家上市企業來說,是投資者產生預期的標誌,這也就是為什麼騰訊賺錢沒有工商銀行多,但股價增速和市值很快超過了工商銀行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近來隨著對金融市場監管的加強,場外金融有可能遭到監管,一些業務不得不重回銀行,市場認為會提升銀行的盈利能力,於是銀行股開始上漲。如果持續看“肖磊看市”(ID:kanshi1314)的朋友應該關注過我此前對銀行股的看法。
工商銀行上一次大漲,也是在其利潤增速最快的時候,工商銀行2006年初上市,2005年至2008年淨利潤增長率分別是37%、31%、64%、35%,2006年初至2007年末,工商銀行股價飆升了超過三倍,而後遇到了金融危機,但工商銀行股價難以有更好的表現,跟其淨利潤增長率有非常直接的關係。要知道2009年的時候,工商銀行的淨利潤增長率已經跌到了16%,跟2007年的64%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點。2010年之後,工商銀行的淨利潤增長率更是一落千丈。
工商銀行股價走勢跟騰訊股價走勢是否有可比性,很多人或許懷疑,但判斷巨型公司的標準,以及對未來判斷的準確性,往往並不在研究公司本身(跟分析一般的公司分析要區別開來),而是要研究市場的可能性。
騰訊2014年至2016年淨利潤增長率分別為54%、31%、42%,今年的淨利潤增長率也不會低,這是股價進一步爆發的更大原因所在。
理性的來分析,如果從金融市場的轉移來看,騰訊、阿裡巴巴等,已經完成了對國內用戶資金層面的全面涉獵,阿裡的餘額寶吸引了超過1.4萬億的資金,微信已經變成了小額資金往來的主要陣地。2016年支付寶和微信等的支付流水,超過一百萬億。
但另一個數據是,中國的微信用戶,已經超過8億,剩下的幾億人口,要麼是少兒,要麼是老人,不適合用微信,也就是說微信的用戶增長,已經觸及極限,如果不變成一個世界級工具,增量帶來的業務增速,存在一定的天花板。這就如同,2007年淨利潤增速超過64%的工商銀行,到了2009年,淨利潤增速已經下跌到了16%,道理一致。
可能很多分析認為,隨著體量越來越大,淨利潤增速雖然降低了,但總的利潤增量依然很大。這種分析是有道理的,就像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速雖然降到了7%,但由於基數大,增量依然不小。問題是,人民幣前兩年的迅速貶值,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回應,市場往往看的不是基數,而是增長。對待股價的邏輯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我的分析架構裡,按照目前的匯率水平(除非預期人民幣大幅貶值),騰訊4000億美元的市值,已經不低了。以全世界為銷售目標的可口可樂公司,目前的市值也不過2000億美元(2016年可口可樂淨利潤跟騰訊相當)。以全球為市場基礎的谷歌公司,市值也不過6400億美元,但谷歌去年的淨利潤是騰訊的三倍。
相比全球70億人口的市場,中國的14億佔比很大,但天花板也非常明顯,本土性很強的企業,興起靠的是14億,但也會受制於14億。我不否認騰訊未來是一家國際化很強的公司,因此其估值也是站在國際市場的角度來判斷。
騰訊等國內高科技企業的股價,目前依然主要是靠淨利潤的高增長推動,預期層面市場給出了強力的反饋,這本身就是股票市場最吸引投資者的地方,但投資者需要注意的是,淨利潤增長率一旦下滑,其股價走勢可能會出現巨大的波動,這跟企業是否賺錢沒有太大的關係,就像工商銀行一直很賺錢,但股價就是漲不起來的原因類似。
為什麼要跟工商銀行比,真正的原因是,騰訊、阿裡巴巴等,正在成長為一家現金流公司,它們的對標要麼是國際同類高科技企業,要麼就是國內的銀行,這是從戰略層面決定專業投資者做出選擇的依據。比如,讓巴菲特投資騰訊,他會考慮什麼?
最後,給投資者一點小建議,對於騰訊和阿裡巴巴這樣的企業,個人認為還有一年半左右的追逐期,但股價空間已經在變小,2018年之後,增量市場,包括用戶增長和金融資源佔有上,已經完成積累,大家進入到了存量的博弈當中,此輪高科技股價泡沫也將會因相關企業淨利潤增速的下滑,而出現股價回調,或長期不振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