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因不同而精彩

師曠是春秋時代晉國的樂師,他天生目盲,卻對音律有極特殊的敏感度,除了善於彈琴,還能辨音以知吉凶。

晉平公見師曠對音律如此專精,便封為“掌樂太師”。他則自稱為“盲臣”或“暝臣”,史稱“樂聖”。師曠的音樂造詣好到什麼程度?據說,當師曠彈琴時,能令馬兒停止吃草,仰起頭來側耳傾聽;覓食的鳥兒暫停飛翔,翹首專注,甚至丟失口中的食物。

有一次,晉平公請人製造一張特殊的琴:琴上的弦沒有大弦和小弦的差別,長短和粗細都一樣。琴制好之後,他請師曠來試彈。

師曠試了半天,也彈不出優美的旋律。晉平公問他:“你不是對琴律很有辦法嗎?為什麼無法成調?”師曠說:“一張琴中的大小琴弦各有不同的作用。大弦為主,小弦為輔,大小弦相配合,才能彈出和諧美妙的樂曲。您今天將所有的琴弦製成相同規格,已失去它成為'琴'的最基本要素了,我這個盲人豈能彈奏成調?”

一張琴之所以有高低音樂,是依靠琴弦的長短、粗細來區別,才能彈奏出高低有致的美妙音符。

如果僅為了求外表的統一,而讓琴弦粗細一致,就無法達到奏樂的功用。同樣,萬事萬物各有相貌,才顯得繽紛多彩。

人群也是如此,外表上有高低胖瘦的不同,才有賞心悅目的人間風景;智力上有賢愚巧拙的分殊,才有趣味橫生的社會百態。何況,外貌的妍媸、巨微,都只是一種表相。

如果一個人的心境在對照世間萬物時,能不隨外境的好惡而起伏不定,如《華嚴經》所言:“如懸鏡高堂,無心虛照,萬像斯鑑,不簡妍媸,以絕常無常之靜心,照常無常之圓理。”必定能夠減少受外境的干擾,得到心靈的安定和平靜。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