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路志正:全身疾病都與它有關,尤其夏天!現代人吃飯喝水都錯了
本文專家☞
路志正 1920年12月出生,中國中醫科學院主任醫師。2009年被國家衛計委、人社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第一屆國醫大師」稱號。1939年2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首都國醫名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羅大倫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CCTV百家講壇中醫專家
王睿林 解放軍第302醫院中醫科主任
路志正
「行醫70餘年,我接診過不少病人,發現很多病人體內都有濕邪作祟。可以說,濕邪現今已經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
國醫大師路志正在其著作《無病到天年2:大病預防先除濕》一書中這樣說道。
古人總結「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邪到底是什麼,它有哪些危害?究竟應該如何除去?
道哥查閱了很多資料,並引述名醫的觀點,為您一一解答。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CCTV百家講壇中醫專家羅大倫
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CCTV百家講壇中醫專家羅大倫解釋說:
我們人類,是從海洋裡面走出的動物,和水的關係那是密不可分的,水約佔人體重的50%—70%。血液的80%是水,水是維持生命的最基本的營養素,是構成機體的重要原料,是各種物質的溶劑。水在體內直接參與物質代謝,輸送氧氣和各種物質,調節體溫,滋潤器官等重要作用。所以,水在我們的健康中很重要,如果水出現問題,那麼,我們的身體也就狀況百出了。
在中醫裡面,這濕邪為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之一。本來是正常的天氣變化,但是,如果太嚴重,比如連天都是濕氣,根本見不到太陽,都影響我們的身體了,那麼它就變成邪氣了。
濕氣從來源上可以分為外濕和內濕。
外濕:自然界中的水濕,比如天上的雲、地下的水、早晨的霧露、冬日的冰雪。
內濕:人體內的津液,也就是西醫學上的體液。
正常的濕氣沒什麼,但濕氣太過,就叫做濕邪了。
正常情況下,我們起床後應該是神清氣爽的,但體內濕氣重的人多會感覺身體沉重、睏乏、睡不醒。有的人還會關節僵硬,但是活動以後又恢復了,尤其是在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中這種現象比較多,我們把這稱為晨僵現象。還有一些人,早晨起床後眼瞼水腫,也就是我們說的腫眼泡,這也跟濕邪有關係。
外界的濕氣,很容易就會鑽進人體,比如天氣潮濕、淋雨。如果你還經常久坐不動、熬夜、猛吹空調、愛吃冷飲,就很容易讓脾臟受傷。
有些疾病,比如類風濕關節炎、濕疹等,與我們中醫上所說的濕有一定的關係。臨床上其他的一些疾病,雖然在命名中沒有涉及濕,但在發病的過程中卻與濕有很大關係,比如一部分的頭痛、眩暈、失眠、高脂血症、冠心病、中暑、痛風、腹瀉等,都與濕邪有關。
此外,濕邪還有這些危害——
如果侵入人體的胸膈部分,就會阻擋氣機的升降,出現胸悶。
如果濕困脾胃,就會使脾胃功能減弱,出現吃飯不香,胃脘脹痛、便溏、小便短澀的情況。
還會帶來皮膚病,如腳氣、濕疹、下肢潰瘍等。
風濕病、婦科炎症、水腫、肥胖等,也和濕邪脫不了干係!
路老指出,判斷自己體內濕氣的情況,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觀察自己的舌頭。看舌頭主要看兩部分:一是看舌體,二是看舌苔。
1、舌體胖大,舌頭兩側有牙齒印
水分越少,舌體越瘦;水分多了,舌體就會脹大起來。舌頭胖了、大了,但是口腔還是原來的大小,舌頭就會頂上牙齒,時間長了就留下齒痕。
2、舌苔厚、發黏
正常的舌苔應該是薄白而清凈的,乾濕適中,不滑不燥。
如果舌苔出現了膩苔,那可能就預示著身體出現了問題。膩苔就好像舌面上掛著一層剛喝完的牛奶一樣,又白又厚。值得注意的是,吸煙對舌苔的影響較大,吸煙之人不適合這種辨別方法。
其它症狀:
1、起床後身體疲勞,四肢沉重(濕性重濁)
2、便完不爽,大便沖不凈,小便淋漓不盡(濕性黏滯)
3、下肢容易水腫(濕性趨下)
4、面色淡白,精力不濟(濕為陰邪,易傷陽氣)
路老指出,很多現代人喝水、吃飯的方法都不對,主要表現在——
1、喝水:一天要喝夠8杯水才能補充人體水分?要因人而異
很多人主張,一天要喝夠8杯水才能補充人體水分。這樣對嗎?
路老解釋說,其實,水喝多少要因人而異,不同人由於代謝能力的不同,對水的需求也有差異。這就好像同樣是植物,綠蘿可以養在水裡,而蘆薈稍多澆點水就會爛根。
一天之內,正常人補充1500~2500毫升的水即可,主要以自己不渴、口唇不幹為好。喝的時候也不要狂喝,而要一口一口地慢慢喝,否則就會損傷脾胃,導致水濕內停。
2、吃飯:要吃七八分飽,吃飯要細嚼慢咽,飯前要喝點湯
我特別注意病人的脾胃功能,胃主納,脾主化,不管你是吃飯還是吃藥都要通過脾胃消化吸收。人到中年後,脾胃運化功能轉弱,吃了東西不消化出現了「中年發福」,不過是身體代謝功能減退的體現。
調理脾胃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從飲食入手,比如飯要吃七八分飽,吃飯要細嚼慢咽,飯前要喝點湯,等等。每日飲食要保持搭配的平衡:寒熱平衡、粗細適當、葷素搭配。常吃點山藥、白扁豆之類的健脾食物。
收好這份史上最全的祛濕方法
1、泡腳
熱天陽氣最盛,用熱水泡腳可以刺激胃經、膀胱經等足部的6條經絡,從而起到健脾、除濕、通經、利水的作用。
羅大倫給大家推薦了「三仁湯」泡腳:
杏仁6克(後下)
白蔻仁6克(後下)
薏苡仁30克
茯苓20
白術9克
豬苓9克
法半夏3克
甘草6克
註明「後下」的藥,在關火前10分鐘放入,其他的藥正常煎。然後將藥渣去掉,倒出藥液兌水泡腳,每次20分鐘,水淹過腳面就可以了。
2、排汗,是祛濕的重要手段
濕氣重克增加運動量,多做一些揮汗如雨的運動,比如打球等,讓汗出透,這樣有利於氣機的通暢。
解放軍第302醫院中醫科主任王睿林指出,我們人體排汗是一種很重要的調節內濕的功能,發汗可以通過運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飲食比如麻辣味食品來實現,從養生防病的角度講,更推薦加強運動鍛鍊,既可以直接排汗,又可以間接加強肺脾腎等臟腑的功能來加速濕的運化代謝。
3、按摩穴位
▶▶▶曲池穴
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可以在肘窩的位置連續拍打5分鐘左右,以感覺到酸脹為宜。
▶▶▶委中穴
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去濕通道,而委中穴便是這個通道上的排污口。所以平時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撥動或者敲打不少於36下。
▶▶▶極泉穴
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火毒,應常常去按揉,或者撥動,一般不少於36下,最少一天兩次。
4、食療方
▶▶▶薏米紅豆粥
薏米,利腸胃,消水腫。紅豆也有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且紅色入心,因此它還能補心。將紅豆50g,薏米100g,加水約1000ml熬成粥,充分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醋泡生薑
【材料】 鮮姜、山西(鎮江)米醋、糖適量。
【做法】 鮮姜連皮切薄片後放入罈子或瓶子中,倒入米醋(米醋一定 要蓋過薑片),放入糖,密封 3 天。
【用法】 每天早飯後吃 1~2 片。
【功效】 適合脾胃虛寒,吃完胃脹、打嗝,或有膽石症的人群。
▶▶▶赤小豆鯉魚湯
赤小豆和鯉魚熬湯,具有健脾益腎,利尿消腫功用。對水濕凝聚引起的臉肌、腹肌、肢肌浮腫,經前水腫,孕婦水腫,甚至一些嚴重的疾病,比如肝硬化腹水等,都有一定的效果。
至於具體的做法,唐代的《外台秘要》這樣記載:「以鯉魚一頭,極大者,去頭尾及骨,唯取肉,以水二斗,赤小豆一升,和魚肉煮,可取二升以上汁,生布絞去滓。頓服盡,如不能盡,分為二服。後服溫令暖,服訖下利,利盡瘥」。
▶▶▶冬瓜粥
冬瓜清熱除煩,養胃生津,滌穢,利水。可以煲湯,煲湯時冬瓜切記不要去皮,因為冬瓜皮的藥用效果比冬瓜肉更好。除了煲湯之外,冬瓜還可炒食、生醃。
對於家中的老人或者肥胖者,將冬瓜皮曬乾加荷葉一起泡茶喝, 可以起到降低血脂和減輕體重的作用。
▶▶▶補脾祛濕的山藥薏米芡實粥
用干懷山藥500克,如果自己有鮮的懷山藥,可以洗乾淨,不去皮,切片,然後在太陽還沒有出來之前,放到外面風乾,這樣再太陽曬也不會變黃了,太陽出來後拿出去曬的,會變黃,這是傳統的方法。這種山藥片最好自己做,因為現在的藥材加工裡面,用硫磺熏制是非常普遍的。我們自己按照傳統工藝曬,每七公斤會曬成一公斤,而用硫磺熏,則產量會大很多,所以商家樂於硫磺熏。但是,硫磺熏過的山藥,對身體不利,所以除非您能買到老字號可靠的干山藥,否則我主張自己烘乾。
然後放入芡實150克,芡實又叫雞頭米,有收斂、固腎的作用。再放750克薏苡仁。然後,把懷山藥、薏苡仁、芡實打成粉末,現在很多超市都有給加工糧食的地方,您除了山藥,剩下的食材可以在她們那裡買,她們就會給您加工的。
做好以後,服用的方法是:每天一或者兩調羹,放入小米,或者大米中,熬粥,每天喝一次,堅持一個月左右,體質會有一個明顯的改善的。☯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無病到天年2:大病預防先除濕》(路志正著)、羅大倫頻道、健康時報、健康報,可同時關注我們的微信號「大醫論道」:這裡沒有謠言、沒有小道消息,只有權威專家講述的經過驗證的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