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腫大變形,發熱,身體瘦弱,頭眩欲吐,該用什麼方?
關節腫大變形,發熱,身體瘦弱,頭眩欲吐,該用什麼方?
原創 醫師黃繼斌 2017-08-02 23:18
歷節病
在前面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初步了解了經方醫學對於風濕痺證的治療方法,從治療無汗少汗,風濕在表,偏於寒者的麻黃加術湯,聊到了治療無汗少汗,風濕在表,偏於熱者的麻杏薏甘湯;從治療衛氣不固,風濕兼氣虛的防己黃芪湯,聊到了風濕兼表陽虛的桂枝附子湯,風濕兼表裡陽虛的甘草附子湯。
這些方子所應對的情形越來越嚴重,所面對的症狀越來越痛苦,但是它們均只適合於風濕痺證的初期,也就是“風濕相搏”期的治療。
到了風濕痺證的中晚期,患者的關節出現了明顯腫痛,變形時,用以上方子就隔靴搔癢了。
這個時候,由於風濕之邪在人體內長期滯留,濕邪消耗氣血,損及陽氣,導致患者局部關節變形,身體羸弱,身體呈現出復雜的虛勞症候,中醫將這種情況稱之為歷節病。
《金匱要略》一書是這樣敘述這個病的: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為筋,沉即為腎,若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黃汗出,故曰歷節。
這一段雖短,但論及了歷節病的病因。我們可以將濕邪理解為一種處於彌散狀態的水邪,它具有重濁,粘滯,趨下的特點,它彌漫於人體體表,會導致肢體沉重,關節痛煩,長居不去,則會阻滯氣機,損傷陽氣。日久後,則會導致五髒俱損。以心,肝,腎首當其沖。
請注意,這兒的心,肝,腎是中醫對於人體復雜狀況的抽象,我們可以將它們理解成一組組生理功能的集合,心主血脈,心藏神;肝藏血,肝主疏洩;腎藏精,主水,主納氣——心,肝,腎虛指的就是人體氣血兩虛,心陽,腎陽受損,身體羸弱,氣喘籲籲這種狀態。
無論患者虛象多重,在整個風濕痺證的病程中,風濕之邪是始終存在,一以貫之的。
當然,在實際辯證治療中,由於病情的發展是千變萬化的,我們必須要分析主要矛盾在哪兒,抓住矛盾的焦點。
需要提醒的是,由於患者已出現了五髒受損,局部關節變形,被破壞等情況,即使能方證對應,有時,也僅能緩解病情,-我們必須知道經方不是萬能的,而是有局限性的醫學。
關節腫大,變形,且偏熱
關節腫大是歷節病的顯著特征,關節發熱也很常見,這時恨不得用冰塊來捂,但是,真的捂了卻沒有什麼效果、因為這種熱本質是一種虛熱,它是風寒濕邪長居體表,痺阻關節,漸漸化熱傷陰導致的。
此時,寒邪已退,但風濕仍在,同時兼有陰陽,氣血虛弱之象,陰虛發熱較著。
經方醫學應對此象的是這樣一個方子:
諸關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炮附子二兩
用法:以上九味,用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1合約為20毫升),每日服用三次。
前面我們說過,在風濕痺證中,風濕兩邪貫穿始終,具有輕揚開洩,善動不居特性的邪為風邪;具有水濕之重滯,粘滯,趨下特征的邪為濕邪;即使外風,外濕已去,脾陽受損,即生內濕,陰血被耗,即生內風。
在上面這段對“象”的描述中,“諸關節疼痛”,提示風濕流注關節,氣滯血瘀;“身體魁羸,頭眩短氣”是指關節腫大,身體瘦弱,提示氣,血,陰之不足;“腳腫如脫”提示濕邪重濁,濕邪下注;“溫溫欲吐”提示濕阻中焦,脾陽受阻。
花這麼多精力描述這個證的病機,就是為了解釋這個方子的治法,理法方藥,方藥是排在後面的。
桂枝,麻黃,防風,附子具有祛風宣痺之力,在漢唐經方中,內風、外風治法是一致的,典型的例子有用大小續命湯來治療內風之法,這是因為內風,外風具有同樣的輕揚開洩,善動不居之“象”。
重用白術以健脾祛濕;知母,赤芍以清熱涼血,滋陰。
再用甘草以守護胃氣;五兩生姜,鼓舞胃氣,且溫中止吐。
加減之道
疼痛善動不居,游走不定者,加全蠍、蜈蚣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的蟲類藥物;久痛不解,氣滯血瘀甚者,加乳香,沒藥,三七;關節肥腫者,加白芥子,天南星,防己;劇烈疼痛者,加烏頭,細辛;關節低熱不退者,加黃柏,秦艽,忍冬藤。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醫師黃繼斌 一個堅持手工、慢速、思考中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