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關於幽門螺桿菌,看完就全懂了!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關於幽門螺桿菌,看完就全懂了!

作者丨朱海杭

來源丨微信號「航海消化」

2017年5月19日在南昌正式發布了《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這是至今國內最新最具權威診治幽門螺桿菌的專家達成的一致共識,閱讀此文,讓你了解國內診治幽門螺桿菌現狀。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幽門螺桿菌是致病菌,會導致多種疾病

專家一致認為生長在胃竇部黏膜內的幽門螺桿菌,符合鑑定傳染病病原的Koch法則,是一種傳染病菌,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現已明確與下列多種疾病的發病有關。

(1)非萎縮胃炎,萎縮性胃炎,淋巴細胞性胃炎等;

(2)胃潰瘍,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3)胃癌、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

(4)胃少見病: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

(5)胃外疾病:缺鐵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維生素B12缺乏症等。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所有人都要檢查和治療幽門螺桿菌嗎?

既然幽門螺桿菌是傳染的致病菌,似乎所有感染者都應該進行檢查和治療。我國近半數以上人群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人口基數龐大;各地醫療醫療條件參差不齊,治療需要巨額的資金;治療獲益在不同個體間存在差異,並非人人有效;隨著細菌耐藥率上升,根除已很不容易。

專家一致認為現階段在我國主動去對所有人進行幽門螺桿菌篩查和治療並不現實,仍需要有適合國情的篩查指征,採取「治療所有幽門螺桿菌陽性者」的被動策略,不管是否有根除指征,如無抗衡因素,對查幽門螺桿菌陽性者進行根除治療。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哪些情況時需要幽門螺桿菌篩查和治療?

專家認為對有下列臨床特徵的人群進行篩查,對陽性者進行根除治療並能從中獲益。

(1)胃痛脹等消化不良症狀,對症治療無效;

(2)糜爛、出血、萎縮性胃炎、異型增生、腸化;

(3)胃十二指腸潰瘍,無論有否症狀或併發症;

(4)胃癌家族史、或胃癌切除手術後;

(5)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非甾體類抗炎止痛藥、低劑量阿司匹林等;

(6)胃MALT淋巴瘤、淋巴細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Menetrier病等;

(7)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維生素B12缺乏症等。

目前常用診斷幽門螺桿菌方法選哪個好?

胃鏡檢查

胃鏡檢查並不能直接看到幽門螺桿菌,需在胃鏡下鉗取1-2胃竇黏膜組織置入含尿素試液中,數分鐘後如變為紅色,證明有幽門螺桿菌,這種方法稱快速尿素酶試驗。

專家認為胃鏡檢查時應常規進行幽門螺桿菌檢查,除非不能活檢。也可將活檢胃黏膜送病理科切片檢查,通過染色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到有否幽門螺桿菌。

專家一致認為我國是胃癌高發區,尤其對35歲以上的人群為了不遺漏胃腫瘤診斷,首選胃鏡確定胃的病因和幽門螺桿菌。與國外相比,我國胃鏡檢查收費低、普及率較高,胃鏡檢查是可行的。確定治療效果,根據病員意願不一定用胃鏡複查,但胃潰瘍、異型增生等病變的複查應用胃鏡方法。、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呼氣檢查

常用C13或C14尿素呼氣試驗檢查幽門螺桿菌,優點是無胃鏡痛苦,缺點是不能明確胃病的病因。由於簡單方便、無痛苦,專家推薦用於治療後判斷幽門螺桿菌是否被根除。有條件的醫院,還可通過化驗大便中幽門螺桿菌(單克隆糞便抗原試驗)也可作為療效判斷的替代方法。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血液檢查

血液檢查的是幽門螺桿菌的血清抗體,只能說有過細菌感染,不能說現在是否有幽門螺桿菌,不常規用於判斷是否需要根除治療和療效評估。在某些特定情況如消化性潰瘍出血、胃MALT淋巴瘤、嚴重胃黏膜萎縮和抗幽門螺桿菌藥物治療後,胃鏡或呼氣試驗查可能會出現假陰性,採用血清抗體可視為現症感染進行治療和療效判斷。

健康體檢時要不要檢查和治療?

一般健康體檢常常檢查幽門螺桿菌抗體,一般不能根據抗體陽性給予治療。對有糜爛、出血、萎縮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增生息肉、胃腫瘤家族史,或需要長期應用抑酸劑、阿期匹林等藥物治療時病員,體檢時應該要做胃鏡檢查尿素酶試驗或C13、C14尿素呼氣試驗,如查出幽門螺桿菌陽性需要進行治療。對如無任何症狀或上述病史體檢病員,可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檢查或不檢查,如查出陽性也是根據個人意願選擇治療或不治療。

小兒、老人和孕產婦要不要檢查和治療?

專家一致認為無症狀、14歲以下少年兒童不推薦進行檢查和治療,但少年兒童如反覆有胃部不適消化不良症狀、胃鏡查出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時,如幽門螺桿菌陽性需要治療。對70歲以上老年即使查出細菌並有治療指征,應考慮藥物副作用、權衡弊利再決定治療。同樣,懷孕和哺乳期間一般不查幽門螺桿菌,即使查出細菌有治療指征,多種藥物在此期間禁用也暫不予以治療。

淺表性胃炎要不要檢查和治療?

生活中,慢性胃炎很常見。反覆胃部不適症狀、胃鏡檢查胃黏膜無異常,醫生習慣會作出「淺表性胃炎、非萎縮性胃炎」診斷。專家一致認為只要胃有幽門螺桿菌存在,幾乎都存在慢性活動性胃炎(幽門螺桿菌胃炎),細菌可增加或減少胃酸分泌、胃黏膜炎症,並在淺表性胃炎的基礎上發生糜爛、潰瘍、萎縮、增生、出血等.

約5-10%病員會出現胃部不適症狀,專家推薦對有症狀「淺表性胃炎」應進行根除治療,部分病員胃不適症狀可獲得長期緩解,部份胃酸分泌可恢復正常、胃黏膜炎症改善。治療後如症狀無好轉或短暫好轉又復發,病程3-6月以上,如無其他病因發現,可診斷為功能性消化不良。對無症狀的淺表性胃炎,如幽門螺桿菌陽性可根據個人意願和條件選擇治療。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胃十二指腸潰瘍要不要檢查和治療?

幽門螺桿菌感染後約有5-20%會發展成胃十二指腸潰瘍;其中90%以上十二指腸潰瘍、80-90%胃潰瘍,無論潰瘍是否活動、是否有症狀和併發症,專家強烈推薦應該檢測和定期複查,一旦陽性應進行根除治療,治療可促進潰瘍癒合、降低復發率和減少併發症,並可完全治癒潰瘍。

某些長期用藥時幽門螺桿菌的檢查和治療

質子泵抑制劑:因胃食管反流病等酸相關疾病需要長期服用奧咪拉唑等藥物治療,專家推薦治療前後應進行細菌檢查,如發現陽性應根除細菌治療。長期使用奧咪拉唑等藥後胃酸被抑制,幽門螺桿菌會從胃竇向胃體移位生長導致胃體黏膜萎縮,可能會加大胃腫瘤發生風險,及時消除幽門螺桿菌,可避免細菌異位生長。

非甾體抗炎藥:因關節痛等疾病需要長期服用布洛芬等止痛藥、預防心腦血管栓塞需要長期服用低劑量阿司匹林等藥物,如同時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胃十二指腸潰瘍並發出血、穿孔的風險會增加,專家認為事先進行篩查幽門螺桿菌,對陽性者進行根除治療,可避免藥物對胃黏膜的損傷。

萎縮性胃炎要不要檢查和治療?

如果幽門螺桿菌胃炎未給予治療,部分可轉化為萎縮性胃炎。長期的萎縮性胃炎,萎縮範圍可逐漸擴大,可能會出現腸上皮化生或異型增生,及時治療幽門螺桿菌可阻止或延緩或部分逆轉萎縮,胃酸可恢復正常,但難以逆轉腸化。有萎縮性胃炎、腸化和異型增生時,定期胃鏡檢查和幽門螺桿菌檢查,聯合測定胃蛋白酶I和II、胃泌素變化了解萎縮和範圍和程度,如三項血指標均降低說明萎縮範圍已擴大至全胃,發生胃癌的風險增加。

根除幽門螺桿菌能夠降低胃癌發生風險嗎?

專家一致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預防胃癌最重要可控的危險因素,90%的非賁門部胃癌與幽門螺桿菌有關。儘管僅有1%會發生胃癌,但我國人口基數很大,又是胃癌高發區,對有胃癌家族史人群,早期定期篩查和根除治療非常有價值,成本-效益比高。胃腫瘤高發區胃萎縮、腸化生發生年齡低,30歲前已有近50%萎縮,在發生前根除治療更能有效地降低風險,根除後每年約5%再感染,10年會有70%以上的人再感染,定期複查和治療很重要。早期胃癌內鏡手術切除後、胃癌術後也要定期檢查和治療預防復發。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某些少見疾病幽門螺桿菌的檢查和治療

強烈推薦根除幽門螺桿菌是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的一線治療,80%能達到緩解,緩解後應密切隨訪,治療無效或進展需要配合化療或放療。幽門螺桿菌相關性淋巴細胞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胃黏膜肥大症等也需要治療。幽門螺桿菌與不明原因缺鐵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維生素B12缺乏症等疾病正相關,考慮病因時應檢測,陽性者根除治療會有一定的幫助。

目前常用於幽門螺桿菌治療的藥物有哪些?

專家一致推下列藥物用於治療幽門螺桿菌,如下表。

初次治療幽門螺桿菌用什麼方案最好?

專家認為初次治療至關重要,儘量選用高效穩定、耐藥率低的抗生菌,根據近年臨床經驗和研究結果,目前一致推薦含鉍劑的四聯方案用於初次經驗治療幽門螺桿菌,聯合任一種質子泵抑制劑能抑制胃酸增加抗生素穩定性、任一種鉍劑能提高抗生素療效30-40%,加用兩種抗生素,推薦七種抗生素組合方案,各種組合除左氧氟沙星外,均可用於一線治療,療程均為10-14天,幽門螺桿菌有效根除率均90%以上。考慮到目前在我國幽門螺桿菌對克拉黴素、甲硝唑的耐藥性已較高,本次專家不推薦質子泵抑制劑+克拉黴素+甲硝唑老三聯、質子泵抑制劑+阿莫西林+克拉黴素+甲硝唑非鉍劑四聯方案用於初治方案。

治療後如何確定幽門螺桿菌是否根除?

治療後常規進行檢查,如幽門螺桿菌消失可確定為根除。由於尿素酶敏感性受藥物影響較大,除血清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測外,幽門螺桿菌複測前必須停用質子泵抑酸劑至少2周,停用抗菌藥物、鉍劑和某些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藥至少4周,進行幽門螺桿菌複查間隔4-6周才準確。推薦評估療效首選方法是C13和C14尿素呼氣試驗,糞便抗原試驗可作為備選,根據病員意願也可選擇胃鏡複查快速尿素酶試驗。

幽門螺桿菌未能根除的如何補救治療?

4-6周後複查幽門螺桿菌仍然陽性,即初次治療失敗後,可在其餘方案中選擇一種方案進行補救治療,補救方案原則上不重複原方案,選用以前未用過的藥物和方案,方案的選擇需根據抗生素耐藥性、個人用藥用、藥物療效、藥物費用、不良反應和可獲得性考慮。含有克拉黴素、甲硝唑和左氧氟沙星的補救方案,無耐藥根除率可達95%,但如已形成耐藥者根除率會降至50%以下,故補救治療選擇這些抗生素時,最好做組織培養藥物敏感試驗、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來選擇藥物,但藥敏試驗需要條件、檢查費用高、準確性等問題限制了臨床的應用。同樣補救治療後應重複上述檢查評估療效或再行治療。

除上述藥物治療外還有其它治療方法嗎?

疫苗:專家認為應用幽門螺桿菌疫苗將是預防感染的最佳措施,但疫苗的研發並不容易,直至目前才初見曙光。

益生菌:以菌制菌是一個很好的策略,臨床研究對幽門螺桿菌抑菌作用尚不能肯定,但對幽門螺桿菌治療引起的胃腸道菌群失調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中藥:近期有研究發現某些中成藥方能抑制幽門螺桿菌生長,聯合應用可提高療效,尚未受到專家的一致推薦。

檢查幽門螺桿菌陽性可以不治療嗎?

檢查發現幽門螺桿菌陽性,現在部份臨床醫生和病員仍然對根除治療有所顧慮,這是由於幽門螺桿菌導致炎症、潰瘍和腫瘤發生往往多因素的,並非是唯一因素;抗生素對老年人、幼年兒童和體質較差者的胃腸道微生態存在影響;治療後可能會增加胃食管反流病、肥胖、哮喘、炎症性腸病等疾病發生的風險。

目前國內外專家一致推薦應治療所有檢查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如有前述疾病和病史的病員更應該進行根除治療。根除幽門螺桿菌增加的風險,應該小於不根除幽門螺桿菌增加胃癌發生風險,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因此專家認為不需要有顧忌,除非有抗衡因素如小兒老人孕婦特殊人群、藥物獲得困難、藥物副反應大、藥物過敏體質、多次治療失敗等。

幽門螺桿菌:看最新國內專家怎麼說

參考文獻:中華消化雜誌2017年6月第37卷第6期 《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

作者簡介:

朱海杭 男 1982年畢業於上海第一醫學院,現任江蘇省蘇北人民醫院大內科主任、消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碩士導師、江蘇省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常委、揚州市醫學會消化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

從醫近40年臨床上擅長消化內科常見病、多發病以及消化內科疑難疾病的診治。熟練EMR、ESD、ERCP、EVS,EVL等內鏡治療技術。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