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毀掉孩子 只需要 7步...
想毀掉孩子 只需要 7步...
孩子是否自信,
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評價
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自信的人,
因為自信的孩子願意學習新的技能,面對新的挑戰。
但現實是,有相當多孩子缺乏自信。
網路上曾經有篇文章,叫做:
<< 從小就缺乏自信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感受? >>
網友們的回答是這樣的 ——
- 走路很慢,遇見人習慣低著頭
- 路上看見熟人走過來,習慣避開,絕不上前打招呼
- 說話聲音很小,不敢與人對視
- 大家分東西時永遠都拿最少的那份
- 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才能
- 害怕別人看見自己出丑
- 從來或很少拒絕別人
- 考試時總要等大多數人都交卷了才敢交
- 排隊從來不敢站最前面
- 心裡渴望成為大家都喜歡的人
繼續看下去...
沒有哪個孩子是天生沒自信的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自信須從幼年培養。
不然,成年後再作補救,往往事倍功半。」
從很大程度上來說,
孩子的自信與大人的培養有很大的關係。
父母生活中的不經意的言行,都可能摧毀孩子的自信。
你是不是經常這樣?
1. 常跟孩子哭窮
很多父母常跟孩子“哭窮”,想以此來激勵孩子努力學習。
舉些例子:
“你知道我每天上班多辛苦?賺的錢都給你上學了!”
“家裡沒錢,只能靠你好好讀書找個好工作了。”
“要是沒有生你,我和你爸就不會過得這麼辛苦。”
貧窮感會帶給孩子什麼?
最直接的就是自卑感、
匱乏感和愧疚感。
其實,富養窮養取決於父母的心態。
跟經濟能力關係不大,
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教育和培養。
即使生活不富足,只要家庭保持生活的美感,
孩子們也同樣能自信、愉快地成長。
2. 有條件的愛
父母的愛和回應,是孩子自信的起點。
心理學家認為,
孩子的自信,
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
從根本上講是來自父母無條件的愛。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覺得自己愛孩子,
實際上,很多時候這些愛都是有條件的。
孩子上家長安排的興趣班、聽話懂事、
做父母認可的事等等,
這些往往是得到家長的愛的條件。
但是你知道嗎?
孩子小時候,得到的愛越是有條件,
長大後他的自我價值感就越低。
3. 破壞性批評
什麼是破壞性批評?
簡單來說就是家長對犯錯的孩子,
採用嘲笑侮辱、
諷刺挖苦等語言進行批評,
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比如:
“你怎麼這麼胖啊”
“沒見過比你還蠢的人”
“我怎麼就攤上你這麼個笨兒子”
每個人的童年時期,心靈是極度敞開的。
這些父母說的過激性語言,
也很可能成為孩子消極的自我暗示,
讓孩子長期處於羞愧、自卑等情緒中。
4. 常拿孩子比較,來刺激他
一個人首先有自尊,然後才會自信。
很多家長試圖用親戚朋友家的孩子,
和自己家的孩子進行比較,
以此來激勵孩子。
但是這世界上沒有人喜歡自己技不如人的感覺。
這樣做,
除了一次又一次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沒有其他正面的作用。
5. 以謙虛的名義,當眾讓孩子出丑
和親朋好友相聚時,
有的父母為了表示謙虛,常說:
「哪有你家孩子乖,我這個孩子不行,太任性!」
如果孩子其實並沒有這些「毛病」,
他聽了,會是怎樣一番複雜的感受?
即使孩子真有這些缺點,
當著外人損他、貶他,
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從心理學角度講,
當著眾人的面揭孩子的短,
只會加深孩子被訓斥的印象,
感到自己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
甚至會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變得懼怕社會。
6. 不信任孩子
孩子的信心,
很大一部分來源於「獨立」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年紀小,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相信孩子。
比如孩子本該自己吃飯時,大人怕孩子弄髒衣服,
家長總認為孩子還小,現在先幫他,
等他長大了再說不遲。
其實不然。
如果父母一直不信任孩子,
不給孩子獨立的機會,
孩子離開父母的身邊的時候,
會覺得事事都難做,事事都不成功,
挫敗感會常陪孩子左右。
7. 只盯住孩子的缺點
發現孩子的優點,告訴他什麼地方行。
而不是總揪住孩子的缺點,
暗示他不行的地方。
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
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
運動不行、馬虎、粗心......。
那麼這些評價會轉換成孩子“內在的聲音”,
不斷苛責著他們,
使孩子出現消極的自我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