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後脫歐時代 「敦克爾克精神」掛嘴邊
最近,好萊塢名導克裡斯多福諾蘭執導的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受到各界討論,也讓這場在 20世紀史上最出名的撤退行動重新回到世人的記憶中。然而對英國人來說,他們在生活中不時會把「敦克爾克精神」一詞掛在嘴邊,時至今日已經變成了代表英式風格的詞彙,就讓【地球圖輯隊】帶著大家一起來認識何謂「敦克爾克精神」吧!
圖為電影《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劇照,海報上寫到「生存就是勝利」,英國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蘭希望透過人們求生的觀點,來重新詮釋敦克爾克大撤退。
Photo: Dunkirk
敦克爾克大撤退
1940年5月,被德國納粹軍隊逼到法國北部敦克爾克(Dunkirk)的英法盟軍走投無路,軍人們在當地流浪數日,遭到德軍地面轟炸和納粹戰機從空中攻擊,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岸邊等待英國皇家海軍的救援。
30多萬人成功撤離
一開始,英國把撤離敦克爾克海灘的行動稱為「發電機行動」,預估大約只能撤離 3萬5,000-4萬5,000人,而且因為岸邊海水過淺的關係,救援船無法靠岸,而讓整起行動更加困難。所幸英國民眾受到政府號召,紛紛駕著小船來到當地運送撤退的英軍到救援船上,才解決了這場危機。
最後,總計大約有 33萬8,000名英法聯軍成功獲救,這起撤退行動中展現了英國人的團結,也點出了戰爭的殘酷。
1940年5月,當時人在敦克爾克海灘上的英國步兵對著天空中的德國納粹戰機開槍,這場大撤退行動最後成功撤離了超過 33萬人。
Photo: Wiki
圖中紅色地標處是位於法國北部的敦克爾克,英軍在 1940年從這邊撤離,雖然不得不把重裝備全數丟棄,但為接下來的戰爭保留了大量的人力。
「敦克爾克精神」
時至今日,英國人仍把敦克爾克大撤退中面對困難不放棄的精神掛在嘴邊,這就是著名的「敦克爾克精神」(Dunkirk Spirit)一詞的由來。
不過,究竟什麼是「敦克爾克精神」呢?
彼此幫助 在困境中展現堅強
不同字典有不一樣的定義,但彼此的解釋都可以互補。
舉例來說,《麥克米倫英語詞典》(The Macmillan Dictionary)定義「敦克爾克精神」為:一種在困境中展現堅強,拒絕接受失敗的態度。《劍橋英語詞典》(The Campidge Dictionary)則這樣說:一群身處困境的人們彼此幫助的意願。
沒人知道誰發明的
目前,沒人知道是誰最早開始使用「敦克爾克精神」一詞。但在敦克爾克大撤退一年後,英國保守黨政治人物沃德洛夫米爾恩(John Wardlaw-Milne)在國會演說中用了這個詞,當時他直指工廠要求勞工一周工作七天有多麼沒生產力。他說:「我們不能期待勞工秉持著『敦克爾克精神』繼續無止境地工作。」
Our @VirginTrains train stationary for over an hour. Free tea, biscuits and bottled water. Dunkirk spirit SO FAR.
一名網友幽默地挖苦已經靜止不動超過一個小時的火車,他在Twitter上寫到:「我們的火車已經靜止不動超過一個小時。免費的茶、餅乾和瓶裝水,目前靠著『敦克爾克精神』撐下來。」
深植英國人的血液
時至今日,雖然敦克爾克大撤退距今已經 77年,但《忘記敦克爾克的聲音》(暫譯,Forgotten Voices of Dunkirk)和《敦克爾克:主流電影背後的歷史》(暫譯,Dunkirk: The History Behind the Major Motion Picture)二書的作者萊文(Joshua Levine)表示,敦克爾克精神還是深植英國人的血液。
萊文說:「幾乎每個英國人都知道『敦克爾克精神』。」
「這是一種當英國人面對困境時所能端出最好的態度,『敦克爾克精神』仍和我們同在,即使人們並非真的了解什麼是敦克爾克大行動,他們仍非常喜歡援引『敦克爾克精神』。」
被公車撞還能進酒吧 現代敦克爾克精神
現在,英國社群媒體上也不時會出現「敦克爾克精神」一詞,用來強調在面對困境時仍能勇敢前進。
舉例來說,一名網友針對一起民眾被公車撞還可以走進酒吧的新聞,揶揄地稱讚這是「敦克爾克精神」的體現。或是明明街上淹大水,還能風雨無阻地出門買牛奶,這樣的行為也算展現了「敦克爾克精神」。
英國哈利王子(左)在肯辛頓宮與當年參與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退伍軍人話家常。有影評家認為,《敦克爾克大行動》是一部非常適合用來宣傳脫歐的電影。
路透社
回到「小英國」 彰顯脫歐精神
然而,隨著《敦克爾克大行動》這部電影讓「敦克爾克精神」備受各界關注,有的政治評論家開始抱怨這個詞讓英國開倒車回到了所謂「小英國」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正是讓許多民眾在去年公投投了脫歐一票的原因。
蘇格蘭《全國報》專欄作家肯恩(Pat Kane)表示,支持英國國家主義的政治人物不斷利用這種英國可以獨立面對一切的隱喻,而像《敦克爾克大行動》這樣的電影正是奠基在這樣的態度上。
撤離歐洲 脫歐最佳宣傳片?
《衛報》影評家羅斯(Steve Rose)提到,支持脫歐的團體如果想找一部片來宣傳脫歐,那麼不可能會有比《敦克爾克大行動》更適合的選擇,因為這部片中集結了所有元素:英國獨自對抗世界、全國上下團結一心,展現出英國人塑造出的優勢,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離開歐洲。
拍出生存的掙扎 而非極端愛國主義
但是,羅斯表示《敦克爾克大行動》的導演克裡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在片中極力避免極端的愛國主義,片中也沒有大肆宣揚英雄主義、勇氣和犧牲,反而是聚焦在戰場上的痛苦、混亂、恐懼和擔驚受怕。諾蘭表示,他透過「純粹生存機制的觀點而非從事件的政治面」來拍這部電影。
圖為現居美國的英國人奧索普推出的「敦克爾克精神」琴酒,他藉著這款酒向敦克爾克大撤退致敬。
Photo: Dunkirk Spirit Gin
推出琴酒 向敦克爾克致敬
而「敦克爾克精神」一詞的使用,也跳脫了愛國主義的範圍,往人們面對困難的日常經驗中邁進。
關於這點問問住在美國舊金山的英國人奧索普(Jim Allsopp)最清楚,他推出了一款名為「敦克爾克精神」的琴酒,除了向敦克爾克大撤退致敬外,他也提到「敦克爾克精神」蘊含著獨一無二的英式彈性和幽默在裡面,也可以將它當成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精神。
舉例來說,看看 911事件後人們怎麼互相幫助就知道,每個人突然都變得生而平等且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奧索普說:「這就是『敦克爾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