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忙,一閒,是最好的人生

1. 腳要忙,走過山川大河。

走過山川大河的生命有什麼不同?

山水讓人的生命開闊。

你看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南窮蒼梧,東涉溟海。他遊歷了長江中下游一帶及長安、洛陽、太原、東魯等地。

壯遊讓他的生命不局限於功名利祿,讓他的生命變得開闊起來,所以他有千金散盡復來的豪邁,也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灑脫。

山水讓人的生命厚重。

你看司馬遷,「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整個中國走了一遍。

在長沙郡看過屈原沉江的地方,在楚地看過大禹治水的九江。

司馬遷在漫遊中尋找歷史的現場感,筆下乾癟生澀的文字瞬間有了堅實的依靠。

那些歷史中的生命一個個在他眼前復活,有了這份切實的感受,手中的筆便再也不會向皇權屈服。

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草創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

於是,便有了史家之絕唱《史記》。

山水可以怡人。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人生總有這樣的時刻,失意、苦悶、糾結,需要山水來撫慰超脫。

陶淵明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柳宗元有小石潭記,蘇東坡有大江東去。

2. 手要忙,踏實做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王陽明說,知行合一,知道與行動是一回事,知道不行動,說明不知道。

只有做了,才算得是知道。

實踐不只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促進個人加深了解的機會。

唯有此,才有可能獲得真知。

勤能補拙是良訓。

後天的努力可以補足先天的不足,曾國藩背書慢,於是手不釋卷。

司馬光背書慢,於是製作警枕。

孔子尚有韋編三絕,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車到山前必有路。

我們常說,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其實還有後半句。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思索兩次就夠了。

有時候,不一定要把所有問題都解決到位再上路,邊走邊想,很多時候,事情是被推著向前,一點點完成的。

可能現在沒有解決的方案,但是走到這一步的時候,答案自然而然就有了。

3. 眼要忙,勤於觀察,善於觀察。

慧眼識人。

某天,有新來的三位幕僚來拜見曾國藩。

第一人,態度溫順,目光低垂,拘謹有餘,小心翼翼。曾國藩判定他做文書。

第二人,能言善辯,目光靈動,但說話時左顧右盼,神色不端。曾國藩判定,狡詐之輩,不可重用。

第三人,氣宇軒昂,聲若洪鐘,目光凜然,有不可侵犯之氣。曾國藩判定,將來可為大將。

果不出所料,此人就是後來屢立戰功的羅澤南。

為有源頭活水來。

眼睛是我們接受信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人每天一大半的信息通過眼睛獲得,眼睛要忙起來,善於觀察,發現自己不知道的細節。

不斷地充實自己,不斷學習,人才不會呆板。

有源頭活水,水渠才能清澈見底。

不斷觀察學習,才能保持自己頭腦的活力。

4. 耳要忙,虛心聽取。

兩耳一嘴,要多聽少說。

放下自己的傲氣,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這樣才能有進步的可能。

孔子說友直,不提意見的朋友不是好朋友。

一個人總是有視野盲區,容易燈下黑,不聽取意見的人很難走得遠。

善於聆聽。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這些經歷構成了一個一個不同的生命。

孤獨隨之而生,傾訴的慾望也就隨之而來。善於聆聽的人可以撫慰他人的心靈。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個善於聆聽的人,比一個善於表達的人更值得信賴。

5. 腦勤,思考不能停。

勤於思考。

過去常說,眼高手低。是在講一個人不踏實,好高騖遠,難成大器。

但是現在,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如果眼低的話,手再高也高不到哪裡去。

限制人的發展的最大障礙,從行動變成思考。

所以,人要勤於思考,打破自己的認知壁壘,才能走得更遠。

日日反省。

吾日三省吾身,自省是一個人進步的最好方式。

曾國藩有記日記的習慣,他在日記啊中誠懇地剖析自己做事的得失,讓自己得以改進修正。

為了督促自己,他甚至把日記向親朋好友傳送,請求他們的監督與指正。

在不斷反省中,不斷進步。

6. 一閒,心要閒。

有一顆閒看庭前花開花落的心,才能有風風火火做事的身。

心裡閒適淡然,才能不計較成敗得失地去忙,才能不會在忙裡丟掉了自我與性靈。

心中的這份閒,是生命的自由空間,正是它的存在,讓生命閒適而不散漫,忙碌而不慌張。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