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姑娘無私照顧「被台灣人遺棄的」痲瘋病患40年,無怨無悔將一生都奉獻給台灣。

痲瘋病在以往的台灣社會中,是被視為最可怕的傳染病,患者會被送往日本政府蓋的「樂生院」終生隔離。來自美國的Marjorie Ingeleiv Bly,中文名是白寶珠,她來到台灣後發現痲瘋病患被隔離的慘況,決心一肩扛起照顧責任,就這樣在台灣奉獻了40年,成就不凡的人生。

▼白寶珠(Marjorie Ingeleiv Bly)1919年於美國密蘇裡州出生,因為父親到中國傳教,她在中國出生,8歲時遭逢戰火,隨著家人回到美國明尼蘇達繼續求學,原本主修生物,後來轉讀護理,1941年畢業於美國Saint Olaf College。畢業之後,她在基督教醫院接受正規護理訓練,而後到診所上班,在這裡醫師教她許多醫療專業技術,也第一次接觸到「痲瘋病」。

▼1952年,白姑娘接受信義會差派到台灣來的。她初到台灣時,是在樂生療養院照顧痲瘋病人,白寶珠的手稿中寫著:「雖然痲瘋病人的故事都是由淚水交織而成的,但那絕不是古代的一個民間故事,也不是一齣連續劇,而是真實的人生,殘酷的人生。」

得到痲瘋病的人,病毒會侵害皮膚和末梢神經,於是便像這樣:眉毛脫落、鼻子凹陷、皮膚逐漸像癩皮狗一樣凹凸不平、甚至潰爛;手腳會逐漸扭曲變形、甚至殘廢,因此,當時的痲瘋病人飽受歧視,只能躲在黑暗的角落,靜靜的等待死亡的降臨。

▼當時的台灣社會對於「可怕的痲瘋病患」是避之唯恐不及,政府甚至呼籲全國民眾「舉告」痲瘋病人,檢舉還有獎金,將所有的痲瘋病人通通集中送到樂生療養院「終生隔離」。白寶珠因為在美國時曾接觸過痲瘋病,她並不完全認同將病患隔離,她希望患者能夠回歸社區、回到家鄉。她發現許多樂生住民都來自澎湖,但是他們在樂生待的愈久,就越不可能回到澎湖。於是,她轉到澎湖去照顧痲瘋病人。

來到澎湖後,她發現有些家庭會把病人藏在家中,不能讓鄰居知道,更不能讓衛生單位知道,怕被送到樂生去;有些家庭則會放棄痲瘋病人,如今澎湖還遺留有「望夫島」的遺跡,當時家裡只要有痲瘋病人,就送到孤島之上,從此家人之間只能隔島遙遙相望,再也不能相聚。

這位獨自到澎湖去照護所有的痲瘋病人的異國姑娘,並未從一開始就得到澎湖的信任。但她一點也不氣餒,她學習說台語,以便和大家更親近,她總是面帶微笑、語氣溫柔,主動去關心別人,她挨家挨戶去拜訪,足跡踏遍一個離島,她認為「教育是最好的治療」,「醫人、醫病,也要醫社會。」她主動要求到每個小學去演講,教導孩子和家長認識痲瘋病。

▼漸漸的,民眾對痲瘋不再恐懼,她在澎湖醫院成立「馬公特別皮膚科」,有獨立的三個診間,分別是「看診室」、「換藥區」和「候診室」。讓痲瘋病患不用把自己全身包的緊緊的,來躲避旁人異樣的眼光。她在照顧痲瘋病人的醫療工作上的表現,幾乎讓澎湖成為全台灣照顧痲瘋病人之醫療工作的典範,還被世界衛生組織評鑑為最合乎人性的醫療照護。她不僅拒絕任何傳播媒體的採訪,也拒絕吐露任何病人的資料給外人知悉。所有她照顧過的病人,都有一份安全感,只要是有任何身體上的問題,病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找白姑娘。

當1993年,她獲得第4屆醫療奉獻獎時,許多媒體記者很想認識她,想要多介紹有關她在澎湖所做的醫療服務事工,但都一概被她拒絕採訪。她只謙虛地說:「把獎頒給我的病人吧!他們不但合作,而且勇敢。你看,他們今天可以在外面喝咖啡、唱卡拉OK,這種喜樂,才是最好的治療。」隨著醫療的不斷進步,痲瘋病在她有生之年,已經絕跡於澎湖。2006年5月,白寶珠將澎湖醫院三個診間的鑰匙交還給院方,宣告澎湖痲瘋病走入歷史。

▼從她在牆上貼滿的家人照片就能看出,她其實也很想念遠在美國的家人。但當家人問白寶珠什麼時候退休回美國的時候,她卻說:「澎湖,是我的家。」

五十多年過去了,白寶珠由「白姑娘」、「白阿姨」,到白髮蒼蒼的「澎湖阿嬤」。從被排斥、被接納到被肯定、被尊敬,是一條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她過去幫痲瘋病患刮腳皮,做皮膚切片,長時間看顯微鏡,晚年白寶珠的雙眼全盲,行動不便的她住進醫院的護理之家。但她卻一點也不後悔,「我不遺憾,即使付上視力這個代價,我也不遺憾,因為我可以早期發現這個人需要及早治療!」

▼2008年,90歲的白姑娘離開了人世,回到上帝的懷中。她也親自立下遺囑,並把遺囑送交美國在台協會保管。遺囑寫到:「把我的骨灰,撒向澎湖的大海……」眾人依照她的遺願,在追思禮拜後,將白姑娘火化後的骨灰撒向澎湖的大海。

被澎湖人稱為天使與救星的白阿姨雖然已經離開了我們,但她的雕像會永遠佇立在馬公街頭,她無私的奉獻、堅毅的精神永遠留在每個澎湖人的心中。謝謝她的付出,讓台灣的歷史上留下這麼美好的一頁!

本文經過授權請勿轉載,看更多文章請到 bomb01.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