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先贏! 全球十大消失中的美景
這些「多」出來的水,部分來自「萬」年積雪,它們可能會讓知名雪山身高縮水、北極熊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甚至造成地勢低漥的地方逐漸被淹沒…現在就來看看有哪些哪些旅遊目的地,必須放在你旅遊名單的最上方。(當然,也別忘了為環保盡一份力,好讓這些美景能繼續保存喔~~)
1. 大堡礁
(Photo by Ciambue,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由數十億隻珊瑚蟲構成的地表最大生物建造構體,就連從外太空都能看到的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上最長的珊瑚群,在澳洲的東北海岸綿延了約2,600公裡,擁有將近3,000座獨立礁石和900個大小島嶼。
(Photo by Wise Hok Wai Lum,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這些色彩繽紛的珊瑚,最早回溯到2400萬年前,成為當地的最大賣點,除退潮時,可以乘船欣賞露出水面的珊瑚島外,也能攜帶水肺設備,潛入海中與珊瑚和多樣生物展開近距離接觸。然而近年來因為海水溫度不斷提高,造成大量珊瑚褪色、白化甚至死亡,也讓綠蠵龜等當地生物瀕臨絕種的命運…
2. 馬爾地夫
(Photo by dronepicr,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同樣也是由珊瑚島形成的馬爾地夫(Maldives),26座環礁在印度西南方的印度洋海面上,延伸了820公裡,在它1,192個島嶼上,大約只有1/6有人居住。由於海水清澈無比且沙灘異常潔白,再加上遺世獨立的環境(必須搭乘水上飛機前往的一島一飯店),讓這座「印度洋上人間最後的樂園」,成為人氣始終居高不下的蜜月勝地。
(Photo by Gzzz,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不過馬爾地夫也是全世界地勢最低的國家之一,其中有80%的陸地距離海平面不到1公尺,隨著地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這個國家正面臨海水氾濫和海岸線侵蝕的迫切危機。
3. 基韋斯特
(Photo by Cristo Vlahos,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另一處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害的潛水勝地,是位於美國本土最南方的基韋斯特 (Key West),雖然面積不到20平方公裡,但這座佛羅裡達州的小鎮,因水彩畫般色調的可愛房舍、絕佳的浮潛地點,以及輕鬆的度假氣氛,深受美國遊客喜愛,此外因為是多艘豪華遊輪的停泊點之一,也讓不少外國遊客有機會在此度過一段悠閒的時光。
(Photo by Cristo Vlahos,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也是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的故鄉,大文豪的故居如今已名列美國歷史地標,此外基韋斯特還有前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度假行宮。然而,這座常年陽光燦爛的小鎮,卻被美國工兵部隊(The Army Corps of Engineers)評估:未來30多年海平面將上升約38公分!看來主要大街杜瓦街(Duval Street)雨季時洪水氾濫的情況,只會更加嚴重…
4. 威尼斯
(Photo by Didier Descouens,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沉淪榜」中名聲顯赫的,還包括威尼斯(Venice)。這座義大利知名的水都,以運河美景聞名,無論是搭乘水上巴士往來於大運河上、或是乘坐鳳尾船(gondola)穿梭於水巷間,甚至徒步走過一道道橫越水面的橋梁,就連迷失在迷宮般的街道裡…都讓人覺得異常浪漫哪~~
(Photo by Abxbay,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這位「亞德裡亞海的女王」在脫離東羅馬帝國統治後,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核心,13-17世紀時,因成為香料、毛皮和糧食等貿易而蓬勃發展,甚至一躍成為歐洲的藝術和文化中心,許多華麗的建築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像是雷佐尼科宮(Ca’ Rezzonico)和佩薩羅宮(Ca’ Pesaro)等,至今依舊可以在大運河一帶發現它們的蹤跡。此外每年在大齋首日(Ash Wednesday)前兩個禮拜開始舉行,並在懺悔節(Shrove Tuesday)結束的威尼斯嘉年華,更成為全世界知名節慶之一。
(Photo by Tony Hisgett from Birmingham, U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由118座群島和150條水道交織而成的威尼斯,原本就是座潟湖,低窪的地勢常讓它因潮汐和暴雨而淹水,特別是該城最低點--聖馬可廣場(Piazza San Marco)首當其衝。現在又因為海平面上升的緣故,讓排水口倒灌發生機率大大提升,目前專家們正想方設法,看看是否能以水閘或其他技術,阻擋這一波波來勢洶洶的洪流囉。
5. 死海
(Photo by David Shankbone, License: CC BY-SA 3.0, 圖片來源)
位於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邊界的死海(Sea of Death),其實一座湖泊,長67公裡、寬18公裡的它,以-424公尺的海拔高度,一舉奪下全世界最低的湖泊、地球上露出陸地最低點的寶座。
(Photo by Ziko van Dij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因為水中鹽分高達海水的8.6倍,讓魚類無法在此生活,而有了死海的名稱,但也因為鹽水的高密度,讓任何人都能輕易浮在水面上,許多遊客都是為了體驗這無重力般的飄飄然感而來呢~~
(Photo by buzzard525, License: CC BY 3.0, 圖片來源)
不過死海是座只依靠約旦河供應水源的內流湖,近年來因水壩、蓄水池和灌溉管線的設立,以及湖水中具有美容或療效的礦物質遭到大量抽取和開採,正以每年縮減1公尺的速度消失中(光是這個世紀就比之前少了大約1/3的面積)…專家表示,如果不好好維護,大約在2050年時,死海或許就真的得和大家說bye-bye了。(@_@)
6. 阿爾卑斯山
(Photo by 4000er,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橫跨法國、瑞士、義大利、德國等歐洲七國的阿爾卑斯山(The Apls),是歐洲的中心山脈,山群中高度超過4,000公尺的高山多達128座,其中又以標高4,810公尺的白朗峰(Mont Blanc)居冠。此外,區內遍布上千條冰川,冰蝕而成的崖谷或湖泊、冰斗等,形成豐富多變的地貌…
(Photo by Gissa at German Wikipedi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每年聖誕節前後到隔年4月底,是阿爾卑斯山的滑雪旺季,法國的霞慕尼(Chamonix)、瑞士的聖莫裡茲(St.Moritz)、奧地利的茵斯布魯克(Innspuck)等,都是知名滑雪勝地,就算不滑雪,許多地方還提供纜車,直接帶領遊客征服雪峰。
(Photo by Alagna,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至於春秋兩季,因為積雪融化,美麗的湖泊和綻放的花朵,讓阿爾卑斯山成為徒步健行的好去處。然而在氣候暖化的影響系,雪季不斷縮短,許多原本終年不融的積雪,竟也開始慢慢消退,迫使許多度假村開始轉型,以水療或騎馬等其他戶外活動吸客,迎戰未來可能越來越長的淡季!
7. 阿拉斯加
(copyright assumed by BillC,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和阿爾卑斯山面臨類似「窘境」的還有阿拉斯加(Alaska),這個位於西北太平洋沿岸的美國最大州,來自阿留申語的原名正是「很大的陸地」。坐落在靠近北極的高緯度地區,冬季逆溫和副極地氣候的交叉影響,使它長年呈現寒冷的氣候狀態。位於內陸的德納利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Denali National Park and Preserve)是當地的熱門景點,不但可以欣賞到和國家公園同名的北美最高峰,還能看見灰熊和馴鹿等許多大型野生動物。
(Photo by Carol M. Highsmith, 圖片來源:the Carol M. Highsmith Archive collection at the Lipary of Congress)但阿拉斯加的煩惱可不少,除了因為氣溫變化造成永久凍土融化和海冰消退外,它還面臨了海岸侵蝕的危機,許多冰帽(ice cap,巨型圓頂狀冰)以非常快的速度消退,因而引發非常劇烈的坡移現象。
8. 亞馬遜河
(Photo by Ibama from Brasil,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從高空往下看,彷彿覆蓋著一層厚厚綠色地毯的亞馬遜河(The Amazon),是全世界流量最大、最長,同時也是流域最廣、支流最多的河流,光是它的流量就佔了全世界的1/5,流域面積更廣達南美洲的40%!
(Photo by Andre Dea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在這條寫下無數記錄的河流中,有著全世界最大的雨林,貫穿巴西、秘魯、哥倫比亞等八國,佔地700萬平方公裡的它,可說是淨化地球的超大綠色心肺。亞馬遜熱帶雨林,不負眾望擁有全球最大和最多的熱帶雨林物種:250萬種昆蟲、2,000種鳥類和哺乳類動物,以及超過75,000種樹木…
(Photo by Steve Wilson – over 6 million views Thanks !! from Chester, UK,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這處原本的萬物天堂,卻因為濫伐的關係,造成超過1/5面積的破壞,於是排解不了的碳元素,加快了全球暖化的腳步,乾旱更讓樹木變得枯竭,甚至可能引發森林大火,亞馬遜河漸漸變成一座脆弱的棲息地,慢慢失去了保護珍貴原生動植物的能力。
9. 隆河谷地
(Copyright © 2004. Chimigi, License: CC BY-SA 2.0 fr,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流經法國南部的隆河(The Rhone),源自於瑞士瓦萊州(Valais)的冰河,途經阿爾卑斯山和中央高原,在裡昂(Lyon)、亞維儂(Avignon)和亞爾(Arles)等地,形成迷人的風光,就連梵谷都曾為它動筆,畫下了《隆河下的星空》(Nuit étoilée sur le Rhône)。
(Photo by Megan Mallen,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隆河不但景色優美,也是歐洲知名的酒鄉,產區從北到南延伸於維恩(Vienne)和尼姆(Nîmes)之間,登記的酒農多達6,000人,葡萄酒年產量超過4億瓶,是法國第二大產地認證法定產區。除了傳統葡萄酒外,近幾年來掀起飲用新酒風潮的薄酒萊(Beaujolais),也位於隆河流域。
(Photo by Megan Mallen,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遊客來到這裡,可在長達將近200公裡的葡萄酒之路上,在群山環繞的葡萄園間,一路品嘗各家莊園釀造的特色葡萄酒。不過隨著溫室效應的影響,當地氣候因素可能將不再利於葡萄栽種,未來這裡的葡萄園或許必須北移、或遷往更冷的地方了…
10. 納帕谷地
(Photo by Brocken Inaglory,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美國的葡萄酒產地--納帕谷地(Napa Valley),也碰到類似的難題。這個位於加州舊金山灣區以北的郡,原本種植多種不同作物,直到二次大戰後才開始轉種葡萄。雖然起步慢,但當地類似地中海的氣候、地質和地理位置,非常適合葡萄生長,也因此納帕以葡萄酒打響名號。
(Photo by Aaron Logan, License: CC BY 1.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如今納帕當地共擁有超過450間酒莊,生產包括卡本內索維濃(Cabernet Sauvignon)、夏多涅(Chardonnay)、黑皮諾(Pinot noir)、梅洛(Merlot)和金粉黛( Zinfandel)等多品種葡萄酒。同樣的日漸炎熱的氣候,和不斷延長的乾旱,當地原本溫和的氣候起了變化,納帕也躲不過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