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於晏:很多事我都不了解,但我想探索這個世界

離約定好的采訪時間還有十幾分鐘時,彭於晏就提前來到了采訪間,和工作人員一起安安靜靜走了進來。

他穿著黑色皮鞋,黑色牛仔褲,淺灰色棉體恤,膚色黝黑,這是他參演電影《明月幾時有》的時候,為了讓自己更接近游擊隊員“劉黑仔”這個角色而特意曬黑的。這個7月,彭於晏主演的兩部作品接連上映。在《明月幾時有》中,他是上世紀40年代名揚港九的傳奇抗日英雄“劉黑仔”;《悟空傳》中,他是那個一身反叛精神的孫悟空。

想得多了

彭於晏35歲了,已經到了一個被人叫“小鮮肉”會覺得不好意思的年紀,擺在面前的機會越來越多,他的節奏也越來越快。剛剛過去的半年,彭於晏有6個月是在劇組度過的。他想趁著精力旺盛的時候多留下一些作品。當然,他也坦然承認,這也是壓力所致,他怕一旦停下來了就會被大家遺忘。

從2002年出演第一部電視劇到現在,15年過去了。非科班出身,20歲剛開始演戲那會兒 ,彭於晏說自己全憑感覺。演電視劇《海豚愛上貓》,他拿到了海豚訓練師資格證,這是他得到這個角色的條件。做演員初期,彭於晏更多的是聽從和照做,他不斷在挑戰身體的極限,而近些年,他學會了觀察和思考,比以前想得多了。

而想得太多有時候會束縛他的表演。這是他從《明月幾時有》的導演許鞍華那裡學到的。“你可以換種方式,試著再放開一些,說不定會更好。”拍攝期間,許鞍華經常這樣跟他講戲。彭於晏發現,表演,有時候需要松弛。

作為香港回歸20周年的獻禮之作,《明月幾時有》講述了一段發生在1942年的抗日故事。當時日軍攻佔香港,知識分子成了被通緝的目標。為了把文化人士轉移出去,彭於晏飾演的游擊隊隊長劉黑仔和周迅飾演的小學女教師方蘭裡應外合,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秘密營救。

“我想都沒想過,許鞍華導演會找我拍戲。”彭於晏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11年時,彭於晏憑借電影《翻滾吧!阿信》入圍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那一屆,許鞍華憑借《桃姐》摘得最佳導演獎。在那場頒獎典禮上,《桃姐》三次提名,三次拿獎,成為那屆金馬獎上的大贏家。《明月幾時有》是彭於晏第一次和許鞍華合作,此前兩人只是在電影人雲集的頒獎禮上碰過面,從來沒有過交流。所以當“劉黑仔”找到他時,彭於晏一開始有點懵。

“這個角色對我來說很難,我不像一個游擊隊的人,不會講廣東話,什麼都不會。”一開始他完全沒有信心,開拍前,許鞍華給了他三本關於“劉黑仔”的人物傳記,讀到最後,他慢慢讀出了自信。

和“劉黑仔”一樣,彭於晏也沒想過自己有機會成為“孫悟空”。

《悟空傳》改編自今何在的同名小說。講述了在大鬧天宮的五百年前,未成為齊天大聖的孫悟空,不服天命,向天地諸神發起抗爭的故事。這部出版於2000年的小說曾在網絡上取得了頗高的點擊率。導演郭子健曾與周星馳聯合編劇並執導過古裝神話片《西游·降魔篇》。

“他很帥,但帥當中有一點猴子的氣質在,《悟空傳》的定位是孫悟空成為齊天大聖之前,還沒有名揚天下的那個階段,必須兼具可愛、反叛、堅持和無奈這些氣質,彭於晏是第一個跑進我腦海中的那個跟劇本不謀而合的演員。” 郭子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彭於晏是他第一個定下的演員,之後根據他的氣質去選擇其他的演員。

這是郭子健和彭於晏第一次合作,在此之前,只是在他執導的電影《救火英雄》的片場,彭於晏探班好友余文樂時,他和彭於晏有過幾次簡單的關於電影的交談。

“如何在人的狀態下去演孫悟空?”這是郭子健想要嘗試的,也是吸引彭於晏加入的原因。

“我們要讓他像一個人,但又不能完全去掉他是猴子的事實。”這是導演希望呈現出的效果,至於怎麼做到這一點,他沒有給彭於晏現成的答案。彭於晏需要自己去摸索,比如手指如何顫抖,眼神如何更到位。

而比起肢體表演,這部戲對於彭於晏最大的挑戰是聲音的表演。導演希望彭於晏為自己扮演的孫悟空配音,而彭於晏的普通話並不標准,多少帶點台灣腔。在專業配音演員的指導下,在提前觀影的觀眾的吐槽聲中,彭於晏前後進出錄音室十多次,最長的一次,在錄音室連呆兩天。“這次行不行,不行我們再來。”郭子健記得,彭於晏從沒有過一句抱怨,每次離開時都會這樣問他。

《翻滾吧!阿信》開拍前,彭於晏用三個月的時間學習了體操的全部六個項目。

不停翻滾!

其實,早在三年前,“孫悟空”的角色找到彭於晏時,身邊不少朋友都建議他放棄這個機會。理由幾乎一致:經典很難超越,觀眾的期待值會很高。事實上,早些年他拍電影《激戰》《黃飛鴻之英雄有夢》和《破風》的時候,身邊也總有不理解的聲音。

“不要太在意別人說什麼,喜歡就會去把握。我覺得人有時候是這樣,還是會選擇聽跟你想法一樣的人的意見。”彭於晏形容自己比較“自我”。

“會不會很難?”“觀眾會不會接受?”或者“我根本就不適合這個角色?”以及“為什麼我做不到?”對於這類問題,彭於晏覺得,他必須得先踏出去,接受這個選擇,才有機會一探究竟。

彭於晏坦言,自己不是一個善於規劃未來的人,比起看不見的未來,他更在意當下。回看自己的作品,彭於晏只有一個打分標准:拍戲過程中,我是不是過癮?我有沒有學到新東西?

在演員這條路上,彭於晏似乎一直在“被選擇”。

彭於晏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裡,小時候大部分時間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喜歡看電影,經常帶他去電影院,外婆最喜歡的電影演員是周潤發,那個時候,周潤發對於彭於晏而言,是隔著屏幕的遙不可及的一個夢。

13歲時,彭於晏離開台灣,去了加拿大,在那裡,他考上了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主修經濟學。之所以選擇經濟學,是外婆的建議,“學金融前景好”。

大學一年級結束後的那個暑假,外婆過世,彭於晏回台灣奔喪。這一年他19歲,小時候找他拍過廣告的導演楊大慶當時在籌備偶像劇《愛情白皮書》,被楊大慶看中後,彭於晏接拍了這部劇,之後休學,正式開啟了他的演員職業生涯。多年後他曾回憶,那個時候完全是抱著打工的心態去拍戲,合約也沒有簽。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只是為了圓外婆的電影夢。

圓夢之路一開始走得並不順利。

2001年入行,2011年電影《翻滾吧!阿信》在台灣上映,即將步入而立之年的彭於晏第一次在大屏幕上找到了作為演員的成就感。

而在此之前的十年間,彭於晏拍了20多部影視劇,收視和票房都反響平平。讓他在真正意義上走進大眾視野的是一則他和台灣演員桂綸鎂為某口香糖所拍的一則電視廣告。

2010年7月,這則廣告在電視上首播。播出前的一個月,他拿到了《翻滾吧!阿信》的劇本。同年年底進組拍攝,當時工作人員見到他,都會喊一句“兄弟,加滿”。這是那則廣告裡彭於晏的一句台詞。

《翻滾吧!阿信》是彭於晏和台灣導演林育賢的第三次合作。早在2006年時,彭於晏就出演了林育賢執導的電影《六號出口》,這也是彭於晏的第一部大銀幕作品。電影的名字叫《六號出口》,不過他們並沒有找到出口,這部電影後來以虧損收場。

三年後,提前和當時的經紀公司解約,26歲的彭於晏遭遇事業最低谷,沒有工作機會,沒有收入,還背負著解約帶來的數額不小的賠款,他甚至要靠家人的救濟來維持生活。如果不是《翻滾吧!阿信》來得正是時候,他很有可能在那時選擇退出這個行業。

故事主人公林育信是一名體操運動員。電影講的是阿信從人生低谷翻身贏得冠軍的故事。

開拍前,彭於晏用三個月的時間學會了體操的全部六個項目。

2011年8月,《翻滾吧!阿信》上映後,在台灣獲得了8000萬元新台幣的高票房,彭於晏憑借這部電影入圍了第48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

得知入圍的消息後,彭於晏閃過一個念頭,他覺得這應該是他演員生涯的最高峰了。

“不停地翻滾!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這是彭於晏寫在自己社交媒體簡介中的一句簽名。

戲裡過癮,戲外恐慌

第二年,彭於晏和桂綸鎂為廣告片拍了續集。這款口香糖隨後成為了中國市場上的銷量冠軍。為了角色而練就的完美身材也讓彭於晏成了“健身改變命運”的最佳代言人。自此之後,“肌肉”成了彭於晏的一大標簽。之後他只在大熒幕上出現,幾乎沒有再拍過電視劇。

早期拍電視劇那會兒,除了演戲之外,經常需要出席各種各樣的見面會,彭於晏不習慣這樣的大環境。拍電影後,他發現自己只需要專心演戲,穿梭在一個又一個劇組,宣傳期出來露面就好。這是他喜歡的演員的狀態。更重要的是,拍戲的過程中,他足夠過癮。

拍電視劇那會兒一天20場戲,通常是照著本子拍,拍完離開,第二天繼續這樣“完成任務”。後來他拍《翻滾吧!阿信》,在片場,他會和林育賢導演商量,台詞怎麼改一下更好。他初次體驗到了創作角色的興奮感。他開始早起,期待去片場迎接新一天的拍攝。有時候戲份兒相對輕松,早早結束,他不夠盡興,就留在現場當圍觀群眾,看別人是怎麼拍的。

而具體是什麼時候對演戲這件事開竅的,彭於晏自己也說不上來,他把所謂的“演技”歸功於年紀的增長。而至於“拼命”一說,彭於晏每次被問起,總是會笑著回應。他不覺得自己為角色做的那些功課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那是他的方法。

彭於晏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拍第二部電視劇《戀香》的時候,在劇中扮演他父親的是台灣演員劉松仁。他那時候不懂怎麼演戲,全憑直覺,每天吃飯的時候,跟劉松仁聊天,從前輩那裡取經。劉松仁的台詞本密密麻麻,做了很多標記,“我就以為拍戲就該那樣”。彭於晏說。

後來《海豚愛上貓》的劇本找到他,參演的前提是考取海豚訓練師資格證。“那麼酷,為什麼不學呢?”到了電影《聽說》,練就角色具有的技能已經成了他演戲的習慣,“如果我不會手語,只是現場擺弄一下手指,好像有點欺騙觀眾的感覺,對聾啞朋友也不尊重。”

彭於晏說,他自己是一位“挑剔”的電影觀眾,如果演員演得不到位,他沒法投入那個故事。

“我不能總在表演,內心沒那種體驗的話,會覺得很空,會覺得不踏實。”他要盡可能讓自己成為扮演的那個角色。

到了《湄公河行動》,彭於晏注意到了更多的細節。“開槍這種事情,給你一把槍,誰都會開。練習上兩三個月後,拿槍的動作和第一次一定是不一樣的。”

而過癮之後是恐懼。“進入那個故事後其實有點恐懼,就不想離開了,會把較多的能量留到那個戲裡,拍完之後,回到日常,就不去想別的事情,只想放空自己。”這種恐慌通常會隨著下個角色的來到慢慢消散。

彭於晏說自己其實有點矛盾,有時候,他會想要給自己制定一個職業規劃,找一個確定的方向,有時候他又覺得“想那麼多干嗎,順其自然就好”。

“有時候我們是被環境改變的。”這麼多年,他似乎都是“被選擇”,他清楚演員這個職業的被動,近些年,找來的劇本多了,他有了更多主動選擇的權利,有一點始終沒變,他還是想要去挑戰一些遠離日常生活的故事。

拍戲佔據了他生活中大部分的時間,而拍戲之余,他的生活非常簡單,他想要在那些角色的故事中尋找遠離日常生活的邊緣經驗和奇妙感受。

“很多事情我都不了解,但我想探索這個世界。”彭於晏這樣總結演戲對他的意義。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