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把跑車改裝之後,交警抄牌時手心冒出冷汗,路人看著都覺得毛孔悚然。。。

車主把跑車改裝之後,交警抄牌時手心冒出冷汗,路人看著都覺得毛孔悚然。。。。

車主把跑車改裝之後,交警抄牌時手心冒出冷汗,路人看著都覺得毛孔悚然。。。

在國外有一名土豪小伙,平時特別喜歡將車子改裝,最近又將自己的一輛跑車進行改裝,沒想到改裝之後開在路上,路人看見都紛紛圍觀拍照。

車主把跑車改裝之後,交警抄牌時手心冒出冷汗,路人看著都覺得毛孔悚然。。。

圖示車子身上被裝飾的千奇百怪,上面雕刻了很多人頭像,充滿著恐怖的氣息,讓人看著都覺得毛孔悚然。

車主把跑車改裝之後,交警抄牌時手心冒出冷汗,路人看著都覺得毛孔悚然。。。

不過車尾就顯得很是拉風、炫酷,側面的線條優美,典型的超跑車尾架,採用了6條排氣管,藝術感十足。

車主把跑車改裝之後,交警抄牌時手心冒出冷汗,路人看著都覺得毛孔悚然。。。

據說車主花費了30萬人民幣來進行改裝,瞬間成為了一輛獨一無二的跑車,停在大街上都能吸引無數人的眼球。但是如果是停在中國街頭,估計沒兩天車主就後悔了。

汽車機動車(英式英語:car;美式英語:automobile;美國口語:auto),即本身具有動力得以驅動,不須依軌道或電纜,得以動力行駛之車輛。廣義來說,具有四輪或以上行駛的車輛,普遍多稱為汽車。雖然,長久以來學術各界對「誰是第一位汽車發明者」皆有不同的看法及論述,未有完全一致性的看法,但是,絕大部份學者皆將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視為第一位發明者[1]美國亨利·福特首先大量生產平價汽車,是使汽車得以普及化的人[2]

目錄

  [隱藏] 

定義[編輯]

在一般用語中,汽車通常指四輪以上的內燃機迴力車 ,使用揮發性的燃油空氣混合,使著火爆發來產生原動力,主要在公路上行駛,用來載人或搬運貨物[3]

然而在交通管理規則上,部分國家作法則略有差異。以中華民國為例,非使用電力架線的電動車,以及二輪、三輪的動力車輛,也被視為汽車而納管[4]。在日本,使用內燃機動力的三輪車輛或排氣量大於125ml的二輪車輛,也被視同自動車(Automobile,即汽車)而納管。

但從開發的歷史和未來角度上汽車定義十分廣泛,英語的Automobile,即只需要有內置動力源和不需要外舖的軌道的陸上交通工具,包括了曾經被淘汰但因符合環保需要而復興的的

新能源汽車,最近實現的科幻中的自動駕駛汽車等,乃至使用履帶行走的坦克車等。而在科幻文化中更把一些其實和其他交通工具重疊的機器當作汽車,如飛行車和步行車歸併入飛行器機器人更妥當。

歷史[編輯]

早期[編輯]

十五世紀時達文西在未確認的時代,設計出一輛發條驅動的車輛。

1649 ,德國鐘錶匠漢斯‧郝丘做出一輛用發條驅動的車子。

1620年,義大利人布蘭卡發明「反擊渦輪式蒸汽輪機」,用以帶動輪車。

1766年,英國發明家詹姆斯·瓦特(1736-1819)改進了

蒸汽機,拉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5]

耶穌會南懷仁是曾在1672年設計一個用蒸汽作為動力來源的車給當時中國的皇帝,是一個65公分長的玩具車,無法載人或司機[6][7][8],不確定設計的車輛後來是否製作成功[7],這可能是最早設計的汽車。

1769年,法國陸軍工程師尼古拉·約瑟夫·居紐(Nicolas-Joseph Cugnot)製造出第一輛蒸汽機驅動的汽車。由於試車時轉向系統失靈,撞到般聖奴兵工廠的牆壁上粉身碎骨,這是世界上第一起機動車事故。[9]

1771年,尼古拉·約瑟夫·居紐改進了蒸汽汽車,時速可達9.5千米,牽引4-5噸的貨物。

1794年,英國人斯垂特首次提出把燃料和空氣混合製成混合氣體以供燃燒的構想。1796年,義大利科學家沃爾茲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蓄電池,這項發明為汽車的誕生和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轉折。1801年,法國人勒本提出煤氣機原理。

1803年,英國工程師理查·特裡維西克(1771-1833)採用新型高壓蒸汽機,可乘坐8人,在行駛中平均時速13km,從此,用蒸汽機驅動的汽車開始在實際中應用。

1838年,英國發明家亨納特發明了世界第一台內燃機點火裝置,該項發明被世人稱之為「世界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場革命」。

1842年,美國查理·固特異發明了硬橡膠輪胎。1858年,法國工程師洛納因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隻用陶瓷絕緣製成的電點火火星(花)塞。1859年,法國著名物理學家發明了鉛酸蓄電池,為汽車的用電創造了條件,被稱之為「意義深遠的發明」。

1860年,法國電器工程師萊諾製成了第一部用電火花點燃煤氣的煤氣機。1862年,法國電器工程師萊諾研製出二衝程內燃機。其他人開始研究四衝程發動機。

1867年,德國工程師尼考羅斯·奧托(1832--1891)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往復活塞式四衝程煤氣發動機。1876年,尼考羅斯·奧托製造出第一台四部衝程內燃機製成了單缸臥式、壓縮比為2.5的3千瓦內燃機。

1885年,這是真正的現代汽車誕生的時刻。這一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在曼海姆製造成一輛裝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這一輛裝有內燃動力機的汽車被認為才是世界上真正的第一輛汽車,因為它是真正以汽油為動力源的第一輛汽車,而不是蒸汽機。

1886年,曼海姆專利局批准卡爾·賓士為其在1885年研製成功的三輪汽車申請的專利,這一天被大多數人稱為現代汽車誕生日。次年德國人戴姆勒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汽車[9]。之後德國人尼考羅斯·奧托宣布放棄自己所獲得的四衝程發動機專利,任何人都可根據需要隨意製作。

1886年1月29日,卡爾·賓士取得世界第一項汽車引擎專利[10][9]。同年7月,世界第一部四輪汽車正式販售[11]。 1888年,法國自行車商人埃米爾·羅傑斯獲得奔馳的許可,開始生產商用汽車。

1895年,平治推出了第一款客車Benz-Omnibus,首次汽車為買不起的人直接乘搭服務。

1899年英國首次把馬克沁機槍裝上汽車上。

二十世紀[編輯]

緒論汽車的普及和汽車工業的定型[編輯]

在十九世紀末時汽車和機車在轉動系統開始定型,而以內燃機燃燒石油製品的液體燃料中的汽油柴油成為主流,但當時的汽車仍然是用手工業方式的製造,雖然已經由標準化的部件組成的量產車,但實際上汽車的產量仍很少。

汽車在實際上被定位為高端的奢侈品,但當時的所謂奢侈並不算很豪華,但只有富裕人士才買得起個人或家庭用的

轎車

亨利·福特在二十世紀頭數年開始試制出一種可以大量生產低價出售的汽車,經六次創業失敗後,福特汽車終於在1908年成功把福特T型車放到裝配線上生產降低售價,又以分期付款進一步普及化了,而且品質甚至優於當時一些手工業制的高價車,因為它可以在爛地上行駛而不發生故障或意外。

福特主義不只是影響了汽車製造業,更是影響到各行各業猶其是廣義的製造業,這使到T型車和福特汽車帶領了美國和世界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甚至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

因為即使是窮得連無法付膽國民車的貧民,或者以道德理由拒絕個人或家庭購買轎車

社會主義環保人士,又或不會或不能駕駛汽車的人群,仍然可以乘搭公共汽車。並直接或間接受惠於軍車貨車特種車工程車輛等其他汽車,所以汽車實際變成了日用品和有取代人畜動力的車輛的趨勢 。

而T型車的成功也促成了現時所謂的新能源汽車,實際上是在內燃機之外的動力系統沒落,而加油站也不再提供汽油和柴油之外的燃料。

重大事件列表[編輯]

1902年第一部軍用裝甲車Motor War Car在英國問世服役。

1908年福特T型車問世,成為第一種普及化的轎車,使汽車從奢侈品升格為日用品

了。

1997年豐田普銳斯開始發售,成為第一種量產的混合動力汽車,並開始復興電動車了。

新世紀[編輯]

因為進入二十一世紀才僅十多年故標緻性的事件不多。而最重要的是人工智慧環保成為了新汽車的發展方向。

2001年首種混合動力電動車豐田普銳斯商業推出國際市場。

2009年首種純電動車三菱iMiEV電動汽車量產推出市面。

2012年無人駕駛汽車進行路面實際試驗。

2013年美國部分州通過自動駕駛汽車行駛法例。

分類[編輯]

主條目:汽車種類

汽車的分類方式並無定論,若依使用性質區分,一般分為客車貨車客貨兩用車(或稱廂形車)及特種車。其中特種車種類繁多,包括警察車消防車救護車工程車吊車禮車、教練車、殘障用特製車、灑水車郵車垃圾車清掃車水肥車、囚車及靈車等。

若依所用燃料分類,則分為汽油車柴油車電動車氫氣車油電混合車瓦斯車能源車等。

對環境影響[編輯]

主條目:汽車廢氣

2008每千人擁有汽車比率

  601+

  501-600

  301-500

  151-300

  101-150

  61-100

  41-60

  21-40

  11-20

  0-10

汽車一般使用汽油、柴油等石化燃料作為動力來源,在車輛行動中會排放二氧化碳等廢氣,是造成空氣污染全球暖化酸雨的原因之一。美國環保署統計車輛每消耗一加侖汽油,會產生8,887克的二氧化碳,柴油車每消耗一加侖柴油,會產生10,180克的二氧化碳[12]。因此,提昇燃油效率以減少廢氣排放量,成為重要議題。許多國家使用像道路稅或是能源稅財政政策大眾減少車輛的購買[13]。,此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發展電動車混合動力車,也是熱門的發展方向,已吸引許多汽車製造商的投入研發。為此,許多已開發國家都由政府推動各種獎勵措施,試圖解決大量使用汽車所造成的環境問題。像

燃料稅就可以有效的獎勵效率更高或污染更少的車輛(如電動車混合動力車或是用替代燃料的車)。高燃料稅可以有效的使消費者考慮購買較小、較輕、較省油的車,或是甚至不開車。平均而言,現在的汽車中有75%是可以回收的,而使用回收的鋼鐵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及污染[14]。美國國會會定期的針對聯邦政府訂定的燃油效率提出討論,客車的標準在1985年訂定,燃油效率為27.5英裡每美制加侖(8.6公升每100公裡;33.0英裡每英制加侖),輕型卡車的標準在2007年修改,燃油效率為22.2英裡每美制加侖(10.6公升每100公裡;26.7英裡每英制加侖)
[15]

安全性[編輯]

主條目:交通安全

參見:交通事故

道路交通事故(或稱「車禍」),是涉及車輛在內的一種意外事件,可能造成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由於現代運輸機動車輛是必須的,因此車禍在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有機會遇上數次,而且在大部分國家,交通事故幾乎一定會在國民意外死因中,佔有非常前排的順位。

發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很多,包括駕駛因素(例超速、超載、不當超車、未保持安全距離、酒後駕駛等)、車輛因素(例如機械故障、爆胎等)、路況因素(例如路面坑洞、交通號誌故障等)及天候因素(例如

濃霧暴風雪豪雨等),都有可能危及駕駛、乘客、路人及其他車輛使用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基本構造[編輯]

說明:詞彙內容選用多數汽車公司所擁有的科技詞彙為對象,不計少數汽車公司的科技詞彙。詞彙名稱與中譯名稱皆以台灣汽車工業或學術機構常用的美式英語名稱為對象,不使用日式英語詞彙。另外,兩岸三地的汽車專業詞彙皆有所差異,故特意保留英文名稱,以便搜尋或創建。

技術與結構[編輯]

零件與附件[編輯]

主條目:汽車零組件列表

汽車是複雜頗高的工業化產品,包含有各式各樣的主系統、次系統及零組件。以一般小轎車而言,就有引擎系統、底盤系統及電氣電子設備系統等主要系統;主系統之下又有冷卻系統、潤滑系統、點火系統、啟動系統、傳動系統、煞車系統、懸吊系統、轉向系統等次系統。一部車約有多達8千多個零組件、3萬多種零件

[16]

冷卻系統[編輯]

引擎最適當的工作溫度約為攝氏80~90度,過熱時容易加速機件的磨損,以及容易引起爆震、燃料系統汽阻、引擎無力等狀況;而溫度過低時,則會造成汽油汽化不完全。冷卻系統的功能即在於將燃燒過程中未使用的熱量散出去,使引擎可工作在正常溫度之下,一般引擎冷卻系統可分為空氣冷卻及水冷卻兩種。空氣冷卻主要是靠著引擎上的散熱片以及流動的氣流來進行冷卻。水冷卻是靠循環的冷卻水來進行冷卻,優點為馬力較大、冷度均勻、噪音小,缺點為重量大、保養不易且機械耗損較大。目前大多數汽車,使用的是水冷卻式系統。

舊式引擎大多採用自然對流的汽缸設計,利用水溫變化時的比重差異,達成冷熱水對流的冷卻效果。但由於目前引擎的轉速及馬力較大,自然對流循環的設計已無法達成有效的冷卻散熱,因此目前多已改採壓力強制循環式設計。

水冷卻系統主要是由汽缸、水幫浦、水箱、輸水管、冷卻風扇、節溫器等所共同組成。冷卻水循環又可分為小循環與大循環兩種,小循環是指冷卻水只在水幫浦與引擎處循環;而大循環是指冷卻水在水幫浦、引擎與水箱間循環。在引擎剛啟動時,為了讓引擎溫度能夠迅速的上升到適當的工作溫度,因此使用的是小循環;當引擎達到工作溫度後,冷卻水流向水箱的控制閥會開啟,讓溫度高的冷卻水流至水箱中散熱。

[17][18][19]

潤滑系統[編輯]

引擎的各機件,需要潤滑油以幫助降低摩擦,否則將導致引擎本體磨損、溫度過高等現象。潤滑油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 潤滑作用:引擎活塞環與汽缸壁之間,目視看起來平滑,但若以顯微鏡觀察,其表面實際上仍有凹凸不平,將導致摩擦損耗。因此藉由機油,使金屬表面產生油膜,達到潤滑效果。
  • 冷卻作用:引擎內部各機件承受著活塞與汽缸壁運作時產生的熱,若只靠著冷卻系統,無法達到完全的散熱,因此需要機油將熱吸收送到外部冷卻。
  • 清潔作用:將摩擦產生的鐵屑等細微雜質加以過濾。
  • 緩衝作用:在摩擦的機件之間,產生一層油膜,具有緩衝作用,以減少震動。
  • 防蝕作用:燃料內所含的硫化物在燃燒後產生氧化硫,與水蒸氣結合後將產生具有腐蝕性的硫酸,會侵蝕活塞或軸承等內部機件。機油循環時,能將之帶走。
  • 密封作用:於汽缸壁及活塞之間產生油膜,具有密封作用,避免壓縮氣體外洩,能夠完全燃燒。
  • 防震作用:壓縮氣體燃燒爆發的瞬間,活塞銷與曲軸軸承受到衝擊力,潤滑油能承受此衝擊力。
  • 液壓作用:現代車輛大多採用液壓舉桿,潤滑油可充當液壓油。

潤滑系統可依照潤滑方式,分為下列幾種:

  • 噴濺式:當引擎運轉時,連桿上的油杓會將油槽中的潤滑油撥起,噴濺到需要潤滑的機件上。
  • 完全壓力式
  • 部分壓力式
  • 噴濺壓力式

潤滑系統主要包含以下機件:

  • 機油泵:常見的機油泵可依構造分為齒輪式、葉片式、轉子式、柱塞式等。
  • 機油濾清器:在引擎運作過程中,燃燒不完全的碳元素和機油因高溫氧化產生泥渣混入機油中,容易造成引擎機件磨損。機油濾清器可使機油經常保持清潔,延長引擎機件的使用壽命。依機油過濾方式,主要可分為全流式、旁通式、分流式機油濾清器。
  • 油尺:用來檢查引擎的機油量。
  • 機油壓力錶:用來確保機油壓力是否足夠,機油必須有足夠的壓力,才能確保潤滑系統的效能。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