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樂,其實是一種智慧

人生如茶,細品之時就會發現,苦味是人生的基調,不同的是,通透的人能品出清香,知足的人能品出餘甘,有毅力的人用它提神,有雄心的人用它醒腦……歸根結底,人生是苦的,佛家歸納出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憎相會、愛別離、求不得。

生命的每一個過程固然有快樂,卻都伴隨著痛苦,有時甚至看不到快樂,只有苦悶的陰影。

面對人生的痛苦,我們不能像聖人一樣達觀,也不必整天用「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來安慰自己,苦就是苦,每個人都要經受,誰也不會例外,我們需要的是一種對痛苦的忍耐力,保證自己能夠吃苦,以及在吃苦中得到報酬的能力,還有敢於吃苦,在苦難中也能找到意義、找到樂趣的心態,這樣的能力和心態,才能保證我們在人生的風風雨雨中保持樂觀和活力,取得巨大的成就。

想要獲得這種能力和心態,依然需要修煉自己的城府。

人生之苦與城府也有關系嗎?答案是肯定的。

城府是一種生存智慧,這種智慧往往在苦難的背景下產生。換言之,能否在苦難中提煉智慧,直接說明一個人是否有城府。

關於苦難的城府,在於你會不會苦中作樂,苦中作樂並不是自欺欺人,而在於你願意接受苦難、接受現狀,並以積極的心態適應它、利用它。

一位名記者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那時我是個初出茅廬的報社記者,每天都有好幾個採訪任務,常常寫稿寫到淩晨3點多。我也曾經想過這個工作太累,想換一個輕松的,不過,有一天的採訪改變了我的看法。」

「那天我去敬老院採訪一位83歲高齡的老人,他是省書法協會的榮譽會員,在書法上有自己的特色。這位老人很健談、很隨和,雖然生活在敬老院,但他的房間裡擺放著各種字帖,每天與書為伴,生活很雅致,當我問他高齡是否給他帶來不便時,他說:『我要盡情享受生命的每一天,不會去想它給我帶來的不便。』」

「如果僅僅是採訪這位老人,我不會有這麼深的感受。讓我印象更深的是在回來的路上,那時候我還沒有車,只能不停地倒公交車。在一輛公交車上,我看到一個十幾歲的小孩一臉疲倦,他目光呆滯,就算有老人站在他旁邊,他也不站起身——不是他不讓座,而是他根本看不見,他似乎完全忘記了周圍的一切,只是麻木地翻著手中的習題集。」

「當活力盎然的老人和了無生趣的小孩同時擺在我面前,我突然明白生命的狀態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你認為它苦,它就會苦不堪言;相反,你認為它很好,它就會給你無窮的樂趣。當我調整了心態之後,我發現原本枯燥的工作不再那麼讓我厭煩,我開始積極努力,不到一年,我就有了升職的機會,之後越做越好。」

很多時候,苦是一種心態,當你覺得生活苦,就能在外在環境中找到許多佐證:年紀也好,困難也好,煩惱也好,都讓自己的心苦上加苦。

人生之苦不分年齡,不分性別,也不分身份,人生的樂也是如此,懂得尋找快樂的人到哪裡都能找到令自己高興的事,就像故事中的高齡老人,年紀給他帶來了行動上的不便和遲緩,但他卻比年輕人更加懂得如何享受生活。

人生不怕沒有快樂,只要有迎接快樂的心態,快樂總會在不經意間與你不期而遇。

人生怕的是自苦,把自己淹沒在苦水裡,看不到任何光明和希望,每天不斷地咀嚼著苦澀。人生固然很苦澀枯燥,但總有很多事讓你恢複活力,將這些事找出來,就是在痛苦中尋找快樂,讓人生不再只是一個重負。

那麼如何「苦中作樂」?

1.肯定自己很多時候,影向你意志的不是外界環境,而是自信心的喪失,一個人一旦否定自我,即使有再多的機會他也看不到,有再多的快樂他也不願理會。

當你覺得苦不堪言,首先要做的是重新肯定自己,找回過去那顆自信而執著的心。

肯定自己包括很多部分,肯定自己的能力、肯定自己的付出、肯定自己的個性,只要是你覺得可以欣賞的地方,都應該拿出來反複安慰,並告訴自己這些東西曾帶來怎樣的成功,即使生活讓你失去了很多,至少它們一直陪伴自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像過去一樣努力,就能渡過困難,重塑輝煌。

2.學會放松覺得生活太苦的時候就要學會給自己找樂子,學會自我放松,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告訴自己困難都是暫時的,根本沒甚麼。

也可以去參加一些有趣的業餘活動,讓自己疲憊的身心得到休息。有時「苦」的感覺只是因為你負重太久,繃得太緊,需要一次放松,一旦身心得到休息和恢複,活力就會重新回到你身上,你又可以鼓足精神迎接挑戰。

人生就是一個悲傷歡喜交替的過程,當你覺得苦的時候,就要尋找放松的甜味。

3.學會幻想幻想是對抗緊張與不安的好方法,也是一種自我安慰。當你焦慮時,可以幻想自己正處在一個輕松的環境,也可以想想自己過去取得成績時那一瞬間的興奮與得意,這些心理上的刺激都能讓你打起精神面對現實,而不是悲觀下去。

幻想雖好,但千萬不要沉迷。

偶爾做夢可以激起人們對未來的向往,但總是做夢就會影向人的進取心。

人生是夢想與現實的不斷抗爭過程,不必在意一時的辛苦和痛苦,因為努力的人總會等到苦盡甘來的一天。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