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了?
事實上,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財產的緣故。因為能夠從婚姻中得到的東西越來越少了,產出變低,反而風險極高。
從父權社會初期延續過來的婚姻制度本質是一個經濟契約。至少包括以下內容:1,一對一契約分工關系。2,財產傳承制度。3,符合傳統倫理共識的性表達。4,家族存續意義。5,被建構的婚姻神聖感。
第一條而言,著父權社會的原始經濟結構和性別預設隨著男女社會資源佔比的變化,以及建立在此基礎上的平權運動的產生。
無論從產出比的角度,還是從觀念的角度,現代社會更為遵從個體化表達,婚姻中的性別角色變得不必然,而由於女性本身獨立議價能力的提高,她期待的男性是完全更高的標注。
其次傳統婚姻中存續的男女角色就根本無法維持,更遑論去扮演好這個角色。那麼這個契約分工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的,相反風險很高。
傳統婚姻中營造的幸福感和精神收益,實際上也是父權意識形態的延續,當社會推崇兩性各自的獨立性以後,大部分婚姻所帶來的精神幸福感實際上並不成立。
而正由於現代社會強調個人獨立性,那麼,兩者之間要建立高質量的公共語境實際上是門檻極高的東西。
即使,雙方很有緣分,能夠達成共同的意義訴求,這種訴求也必須要比較簡潔才可能有效,復雜的獨立性意義訴求不可能在固定關系裡面達成妥協。故而,你也很難從婚姻裡面取得精神收益,尤其是需求非常復雜的時候。
而財產傳承契約,本身依賴的是一個叫做“家庭”的經濟結構,家庭作為抗風險和保持分工產出的一類社會單元。
但是呢,家庭的抗風險能力目前而言是極度低下的,在現代經濟生活中,如果出現外部造成經濟損失,家庭並不能止損,很大程度上是擴大損失,並形成連鎖反應。
其次,對於比較有議價能力女性來說,婚姻大部分情況下是會影響其事業發展。而兩個人的共同生活中,只要是雙方存在生活定位的差異,共同生活必然對於一方的個體生活幾乎等同於“生活質量降低”。家庭並不是一個優化配置的結構。
那麼婚姻的意義,就沒有多少實體意義了。更多就在於,你的意義追溯裡面本身是否包含一個"婚姻共同體"的需求,而"婚姻共同體"本身能否帶給你一個良性的共同語境,而這本身就是很玄,而且門檻很高的事情。大部分人不會文化左棍到這種地步,但是以上緣由都是共同存在的,在每個人心中的程度不同,"不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想結婚",更多是婚姻本身就已經開始"消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