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正確的選擇,大於百倍的努力!
寫在前面的話:
工作兩三年,誰都希望通過變化改變現狀,這時候,選擇就變得尤為重要:
是跳槽還是不跳槽?
是轉行還是堅守?
是創業還是甘當職員?
......
很多人陷入了莫大的迷茫。
要知道,選擇之所以困難重重,是因為這件事遠沒有很多人認為的那樣簡單,它更是一項系統工程。
毫不誇張地說,每一項選擇的背後,本質上都是兩個字——決策。
1、為什麼你總是難以做出選擇?
2、你真的到了選擇/決策的關口嗎?
3、對於選擇/決策,有什麼落地且實用的方法?
為什麼你總是難以做出選擇?
這兩天,我對今年上半年經手的職業諮詢案例進行了整理,赫然發現,
80%左右以「職業選擇」為始的諮詢案例,到頭來的癥結恰恰不在選擇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分析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達成兩項共識。
不知你發現沒有,人生就是一個決策接著一個決策的過程,
與其說我們在做選擇,倒不如說我們做了一個又一個的決策。
比如,你考大學那會兒選擇了什麼專業,畢業之後選擇了什麼樣的工作,
工作之後選擇了怎樣的伴侶......這些無疑都是人生中的重大決策。
但與此同時,你也會發現有很多人不敢決策,甚至每每遇到決策時,
他們會習慣性地將人生重大決策權交由他人完成。
因此,決策能力是一個人思維成熟的重要標誌。
我們繼續分析,每一次決策的關口,我們面對的到底是什麼?
就像有個讀者曾經在留言區寫的一段評論那樣,選擇之所以困難,
就是因為每個選項看起來都差不多,說不上特別好也說不上特別壞,
因為一旦有個絕對好或絕對差的選項,我們也不至於苦苦糾結了。
這就是選擇/決策的真正問題,那就是選擇也好,決策也罷,它都是一種朝向未來的冒險。
這就是我們需要達成的兩項共識,那就是——
1、決策能力是一個人思維成熟的重要標誌;
2、決策是一種朝向未來的冒險。
一旦達成了這兩項共識,你就不難明白很多人無法進行決策的根本原因了。
你真的到了選擇的關口嗎?
從事職業諮詢以來,我曾經遇到過很多讓我哭笑不得的選擇問題。
最典型的莫過於這種——
「老師,我有個問題想了很多年了,我在這家單位做了十好幾年了,工作也很輕鬆,但我總感覺哪裡不對勁,我也想成長,你說我要不要辭職,可萬一辭職了,找不到其他工作怎麼辦?」
遇到這種問題,我通常會反問對方——
「這個問題困擾你多久了?你認為自己最晚到什麼時候必須有個選擇?」
如果對方的回答是——
「我也不清楚,其實吧也不是非解決不可的事兒,但我只要一有空腦子裡就會蹦出這樣的困擾,你說最晚到什麼時候,我也不是很清楚。」
「選擇的假像」。
真正的選擇關口,必須滿足的一個條件就是,有明確的時間底限。
如果你的決策既不緊迫也沒有時間限制,建議找個朋友傾訴一下,
緩解下由於不滿現狀帶來的壓力和焦慮即可;如果你最終能說服自己,
原來原地不動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那就說明你目前的狀態是自己能夠接納的,
不妨給自己找點有趣的事情豐富下生活就好。
除此之外,選擇的關口還有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你自己擁有決策權。
我曾經遇到過一位來詢者,他已經四十多歲了,面臨著單位的人事調整。
「我在一家事業單位上班,領導最近找我談話了,說是要把我的崗位進行調整,讓我從事其他崗位的工作,我不知道自己適合哪個崗位,這個選擇太難了。」
「在這個問題上,你有決策權嗎?或者說,去哪個崗位,真的由你說了算嗎?」
對方給我的答案是:「其實,我根本就是在瞎操心,因為最終我去哪個崗位,到時候人事部會找我談的,實際上,我猜他們對我的崗位已經做了安排。」
「所以,」我提醒他:「這不是一個選擇問題,更像是一個適應問題,我們接下來更應該探討的是,你該以怎樣的狀態迎接新的工作......」
記住,沒有決策權的選擇,根本談不上選擇,你更應該從適應層面想些辦法。
決策三步走,幫你解決選擇的難題
第一步,探究個人觀點,你對這件事到底是怎麼看的?
在這個步驟裡,你不妨先站在其他人的考慮給自己提議,並去思考為何他人會給你這樣的提議,以及,你自己內心到底是怎樣想的。
舉個例子。
有個大三的大學生問過我這樣的問題:「老師,我不知道是要考研,還是公務員,或者是找工作?」
「如果你父母此刻就在你的面前,他們希望你做出怎樣的選擇?」
「他們肯定希望我考公務員。」他說。
「為什麼他們希望你考公務員呢?」我問。
「他們覺得公務員穩定呀,並且如果我考上了公務員,他們也會感到很有面子。」他說。
這個時候,我會繼續問他:「你如何看待他們的看法呢?」
「我並不這樣認為。雖然公務員的工作穩定又體面,可我更喜歡探險,這種體面穩定不適合我的性格。」
這個時候我們就不難得知,當事人對這個問題真實的想法了。
接下來繼續探尋:「如果你把這個問題拋給身邊的同學朋友,他們會如何建議呢?」
「他們會建議我考研。」他說。
「哦,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認為我的學習成績不錯,不考研有些可惜了。」
「對於這個問題,你怎麼看呢?」我問。
「其實吧,我壓根不喜歡學習,考試完全靠臨時抱佛腳,只能說我的短期記憶力不錯,但並不是真正喜歡學習。」
這個時候,當事人的傾向越來越清晰了,還需要再進一步排查——
「對於找工作這件事,你怎麼看?」我問。
「我就是不太清楚要找什麼樣的工作,但是聽他們說,現在找一個好工作實在太難了,所以特別糾結。」他說。
這個時候基本就可以聚焦問題了:「也就是說,如果你現在能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就不會考慮考研或考公務員了,是嗎?」
「是的」。
至此,決策層面的問題基本解決了大半,接下來就需要增加新的行動,方能完成一次真正的選擇。
第二步,跨越選項看目標。
現在把這些選項放下,認真思考,你的目標到底是什麼?
當你不知道去哪裡的時候,你做的任何線路規劃都不具備實質性的指導意義;
當你不清楚自己要買什麼的時候,你逛了一天的商場也可能一無所獲;
當你因為一件小事和同事發生了衝突,你甚至都不清楚你們爭執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曾經有一個來詢者,剛開始的時候吵著鬧著要離職,一問才知道,
原來她是因為一件工作配合與銜接的問題和同事發生了衝突,她認為這工作沒法幹下去了。
這個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回顧來這家公司的初心,或者找到你的職業目標。
你當初為何來到這家公司?當時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懷著怎樣的期待呢?如今達成了嗎?
在反思職業目標之後,你不妨問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面對這次問題,你認為這是危機還是挑戰?
如果化解了問題,對你今後的職業發展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嗎?
如果選擇逃避問題,你能保證今後不會遇到類似的衝突嗎?
......
所以,你是選擇繼續呆下去,把這份工作做到九十分以上;還是選擇另謀出路,想必你內心早有了答案。
第三步,搜集足量的資訊,決策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做出的判斷,而不是想當然。
這一步最常見的方法有:
1、去網站搜索或發帖,詢問你想要瞭解的行業資訊;
去約見行業專家,聽聽他們對行業的看法;
3、通過身邊朋友介紹,約見相關從業人員,對他們進行職業訪談,問問他們真實的工作體會與感受,等等。
記住,資訊越客觀越充分,結合之前的目標,你就越容易做出相對理性的決策。
總之,一次真正有價值的選擇,是建立在系統思考及充分資訊之上的,它考驗的是一個人背後的判斷力和決策力,而這些,恰恰是成熟的重要標誌。
而至於你敢不敢做決定,能不能做決定,以及做什麼樣的決定,這些始終是我們每個人繞不過去的人生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喜歡的話,歡迎按讚與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