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參與越多,孩子成績越好,為什麼? | 教養
父親參與越多,孩子成績越好,為什麼? | 教養
家庭教育中,父親參與得越多,孩子在學校就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在社會上也容易成功。
為什麼會這樣呢?
男女的性別差異大。父親參與的越多,越能與母親互補,彌補女性單一教育的不足之處。
譬如,在家庭數學教育過程中,父母的分工是天然形成的。媽媽是生活的關照者,興趣的啟蒙者;爸爸則是自信的建設者,思維的開拓者。鞏固興趣,將數學興趣轉化為理性思維,是來自爸爸的影響。
男性的特點往往是堅韌、沉著、理性和注重邏輯,這些對於女性來說略顯薄弱,這也決定了男性在孩子的數學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童年時期思維模式的形成,影響人的一生; 理性的思考、踏實的推導、嚴謹的習慣,這三個層面都需要爸爸的示範和引導。
1975年9月15日 星期一 晴
我的鑰匙又丟了,已經丟了好幾次了。媽媽不高興,我也不高興。我不是故意的,是真的不記得了。媽媽讓我馬上去找,是不是有可能丟在學校了。爸爸讓我不用著急,他給我畫了一個格子,我好好想了想。
1975年9月18日 星期四 晴
找到鑰匙了,掉到書包裡了,夾在書包底下的縫兒裡。這是爸爸指導的找法。丟的那天,我找過書包,而且把書包都翻了過來,沒有找到。我還找了衣服 dōu,還有我的書桌抽屜,都沒有。用爸爸教的方法,還是在書包裡找,就找到了。
以上摘自我的日記。
我的日記中沒有畫出那個表格,但那個表格印刻在我的記憶中,是永恆的,磨滅不去的,它是這樣的:
這個表格顯示了我當時猜測的三個地方。爸爸告訴我不要急著去找,而是先想;把想的事情寫下來:可能在書包裡,可能在衣服兜裡,可能在書桌抽屜裡;這樣列一個表格,然後自己想想過去的情況。
媽媽說,我一年丟一次鑰匙,這剛開學就丟鑰匙,總是長不大。爸爸說,長大不是個子長得高,而是想的事情多;想的事情多是要看寫出來的,就是寫成這個表格的樣子。
想過去找到鑰匙的地方,不過就這三個,最有可能的就是在書包裡。出門時,媽媽總是習慣性地將鑰匙塞到我的書包裡,上小學三年級後,我就不掛鑰匙鏈了,掛在脖子上挺傻的,媽媽就把鑰匙塞到我的書包裡。我到家開門後,有時會順手把鑰匙揣到衣服兜裡,有時會先到我的書桌那裡,然後把鑰匙放到抽屜裡。
反正,我覺得鑰匙在書包裡的可能性最大。爸爸教我的是,可能性必須是 100 裡的,三個可能性,加起來必須是 100。上面的表格就是我給的可能性分數。可能性的分數越高,就越有可能在那個地方。
列出表格後,再動手尋找,當然,先找書包。實際上,我已經把書包翻遍了,書本都拿出來了,鉛筆盒也拿出來了,都沒有看到鑰匙。我開始翻衣服,衣服被媽媽放到一個大盆裡了,是要洗的。爸爸說,別著急去翻衣服,想想看,書包裡都找遍了嗎?然後,把自己腦海中想的事情寫出來,如果可能,就清楚地列出表格。接著,爸爸示範給我這個表格。
這是我童年時期學到的最重要的課程,那就是採取任何行動前,先要充分地思考。爸爸就是這麼要求我的。
爸爸和媽媽不同,他們倆下棋,總是爸爸贏,我一直覺得爸爸一定是比媽媽聰明。實際上,並不是因為聰不聰明,而是做事的方法不同——一個是行動在先,一個是思維在先。所以,下棋的時候,媽媽總是想悔棋,爸爸從來沒有嘗試過悔棋。找鑰匙的事情中,媽媽讓我立刻去找,結果還是找不到,爸爸就讓我想徹底了再行動。
兒童心理學的奧秘
兒童發展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變化階段,就是從 9 歲到 12 歲這一時期,孩子不再是以行動的方式開始模仿周邊世界了,比如走路、跑步、踢球、爬樹,都是以觸覺行為先導的,孩子從行動中體會到與外界事物之間的互動,並學到互動的方式,作用的方式,以及外界事物反應的規律。到了 9 歲以後,孩子開始通過視覺學習,也就是通過文字的形式來探索外界,那麼,形式就要開始變化,不是先行動,而是先書寫,把要採取的行動寫下來,或者把採取過的行動寫下來。
寫日記就是這樣的。這樣做符合這個階段的大腦發育節奏。兒童心理學中特別指出,大腦形成的過程有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接受運動性資訊,並模仿;
● 第二階段:接受規律性資訊,並自我解釋;
● 第三階段:接受結構性資訊(就是課本上的知識),並嘗試使用;
● 第四階段:加工一切資訊,並形成見解。
9 歲開始進入第三階段,會一直延續發育到 18 歲。這個時期,重要的做法就是訓練孩子使用文字,描述看到的事情。寫出自己的行動,並嘗試用文字的形式把所想的事情寫出來,看到寫的字時,大腦還會再過一遍,也就是初級加工。
我找了書包沒有找到,打算去翻衣服兜的時候,爸爸說,等一下,然後問我,如果在書包裡,你找了,找到的可能性是多大。啊,學過認知心理學、從事教師工作的我,在回顧這樣的關鍵對話時,簡直就是找到了寶藏。這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我思維的表層:如果鑰匙在書包裡,我找了,也有找不到的可能。對啊,是的,比如找的過程太潦草,找的過程中被一本五顏六色的書吸引了,都有可能啊。不過,我還是比較細緻的,如果真的就在書包裡,還是找到的可能性大。
爸爸繼續追問我,可能性大是什麼意思?我說了個數,60,就是說可能性是 60%。那麼,鑰匙在書包裡,找不到的可能性就是 40%。這個時候,那層思維的表層就被撬開了,找過一遍以後,鑰匙仍然在書包裡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 鑰匙在書包裡的可能性是 70% ;
● 我沒有找到的可能性是 40% ;
● 那麼找過一遍,鑰匙仍然在書包裡的可能性就是 28%(70%×40%),意思是說,我有 40% 的可能沒有找到有 70% 可能存在的東西。
到此,一節學校中從來沒有教過的重要操作實踐課就呈現了出來。每採取一個動作後,都有這個動作導致的結果,這個結果影響著整個事情的最終結果。找書包這個動作,對找到鑰匙這整件事情的最終結果是有影響的,那麼,找書包這個動作的結果,也應該被當作一個因素記錄下來,並納入到下一步的行動中作為參考。
很多孩子在做題的時候喜歡跳躍步驟,覺得步驟已經非常熟悉了,於是列出一個算式,然後省略了中間四五個環節,就跳出結果了。其實,這是思維的瑕疵,是老師、父母過度追求速度、追求結果、強化練習速算的後果,這樣,孩子便不再關注每一個環節、動作本身帶來的對事情的變化和影響了。
兒童心理的奧秘
找鑰匙這件事,奠定了我日後做事細緻的風格。做題要一遍做對,不追求快,而是追求做過的題一定是對的,每道題都有具體的步驟。爸爸的行為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找了一遍書包,沒有找到,這是一個環節的結果,這個結果同樣影響下一步的行為。
找過一遍,鑰匙仍然在書包裡的可能性是 28%。當時還沒有找衣服兜,也沒有找抽屜,那麼,鑰匙在衣服兜中的可能性仍然是 20%,在抽屜裡的可能性仍然是 10%。要把三種可能性的總和變成 100%,這是一個放大的過程,這個過程當時我不會,是爸爸幫我完成的,當然,對於今天的我來說,那是易如反掌了。
以上是很現實的情況,多數人都是這樣的。我爸爸給我的大腦植入了與此不同的模式,後來影響了我一生。與眾不同的思考模式,才會導向與眾不同的思考結果,也就必然會出現與眾不同的行為。人與人之間的境遇不同,本質上都是行為不同導致的。行為的不同,本質上又是思維的不同導致的。比如,尋找鑰匙這件事,爸爸留給我的就是注重思考,把思考的內容寫下來;注重環節,一個環節出結果後,要重新修訂之前的思考。
讓我們再回顧總結一下。鑰匙找不到了,最有可能在書包裡,媽媽催促我趕緊去找;爸爸說不著急,想一下可能在哪裡,然後寫下來,列出表格,根據表格中可能性最大的地方去找。找了,卻沒有找到,不要接著行動,而是把這個環節的結果當作重要資訊重新輸入思考的過程,重新評估最初的判斷,再根據判斷來付諸行動。這是一套完整的思維理性化過程:寫成書面形式→階段性輸入→再次評估→再次決策→付諸行動。
我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長大以後,也就特別反感什麼都沒有想好就立刻行動的人。這種人行動之後,要不就後悔,要不就得意忘形。就算失敗,沒有可以檢討的步驟;就算成功,也不知道成功的真正原因,導致根本無法複製。這樣的思維習慣也就導致我行動慢,但只要出手,必達目標。
我的人生職業是顧問,能夠冷靜、理性、客觀、儘量全面地收集資訊,書寫下來,然後慎重地得出結論,並重視第一步落實後的情況,根據回饋重新評估最初的決策,進行優化調整。我對自己的人生職業非常滿意,過眼雲煙般地看到很多企業號召執行、落實、行動力,這些都是簡單的體力勞動模式,不能應對複雜的商業模式,也無法適應多變的時代、多變的資訊。
對人的一生最重要的,其實都來自少年時期思維模式的薰陶,我爸爸能夠塑造出我,我也成功地塑造了我兒子。我們同樣都是理性、冷靜地評估後再行動的人。
兒童心理的奧秘
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特點是兒童的身體發育規律、心理發展規律、精神形成規律以及智力成長的階段規律。兒童認知心理學強調的是認識事物、熟悉事物、掌握事物、操作事物的過程。
在家裡,爸爸與媽媽的分工是天然形成的。媽媽負責的是操作性的,帶領我玩的都是動手的內容,摘扁豆、包餃子、擺放餃子、數樓梯臺階級數等。爸爸給我的更多的是規律化、模式化的東西。媽媽落實了發展心理學的內容,扶助成長;爸爸落實了認知心理學的內容,就是動腦的過程、用腦的方式,從寫日記到找鑰匙時的列表格,都是思想的輸出方式,通過輸出強化自己再次加工,並按照每個環節的結果,對原始思維進行修正。
結語:
如果每個孩子的成功都需要一把鑰匙,你就需要知道這把鑰匙在哪裡。一個人是否能取得人生的成就,至少要到 30歲才能夠有一個雛形。那就不要計較 10 歲的時候考試成績如何,應該計較的是做過的題目是否真正懂了,這是鑰匙。每個題目的解出過程是不是都有嚴謹的步驟,每一個步驟是不是都能夠揭示出資訊,這些資訊是否能夠進一步與最初的想法核對上。這些才是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