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農村不值錢的野草,每種都能治病,是被忽略的「救命草」
農村的野外,可以說是遍地是寶。小時候農藥還不是很普遍,野地裡不知名的野草也比較多。熟知的就有灰灰菜、狗尾巴草、刺嫩芽、薺菜、婆婆丁、豬耳朵等等,漫山遍野。
那時候挖野菜是圖新鮮,圖熱鬧,幾個小夥伴放學了一起挖些婆婆丁,回家洗洗蘸醬吃,就很滿足了。隨著閱歷的增多,才發現當年那些不起眼的小野菜,竟然都是治病的良藥。
1、薺菜(健脾養胃)
俗話說:三月三,薺菜當靈丹。薺菜別名花薺菜、護生草、地菜、白花菜、地米菜、菱閘菜,既是一種美味野菜,又具有較高的醫用價值。
薺菜的營養很豐富、蛋白質含量在葉菜裡和瓜果蔬菜裡數一數二,胡蘿蔔素含量同胡蘿蔔,維生素C的含量比西紅柿還高,維生素C也是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
薺薺菜含有大量的粗纖維,食用後可增強大腸蠕動,促進排洩,從而增進新陳代謝,有助於防治高血壓、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腸癌及痔瘡等。
薺菜吃法多樣,可煮粥、煮飯、做餡、清炒、涼拌。
薺菜特別適宜的是制餡,與肉餡搭配,可作為餛飩、餃子、春卷的餡。
2、馬齒莧(降血糖)
歷代的本草書中對馬齒莧是這麼描述的:「馬齒莧,又名五行草,以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也。」馬齒莧能得造化之青眼,把五行都佔全了,它的作用自然不可小看。
馬齒莧是寒性的植物,它的味道有點酸;入心、肝、脾、大腸經。中醫認為,馬齒莧的功效為清熱解毒,利水去濕,消炎止痛,止血涼血,散血消腫,除塵殺菌。
經常用馬齒莧熬湯喝,有助於降血糖。馬齒莧中的去甲腎上腺素能促進胰島素分泌、調節人體內糖代謝,具有降低血糖濃度、保持血糖穩定的作用,對糖尿病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
3、鱷嘴花(抗腫瘤)
鱷嘴花學名黎王草,是少數民族黎族常吃的野菜。鱷嘴花也是一種中草藥,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腎經。
科學發現,鱷嘴花中富含三萜類、碳苷黃酮類、葉綠素類等物質,可以有效地改進全身血流狀態,增強心肌收縮能力,改善血壓。經過提取發現,鱷嘴花一共有7種抗癌活性的物質,分別是羽扇豆醇、白樺脂醇、異葒草素、β-谷甾醇、豆甾醇、脫鎂葉綠酸α和黑麥草內酯等物質。此前,這些化合物單體相繼被報道有抗癌的藥效。
飲用時可取3-5g鱷嘴花茶,用95度左右的開水,沖泡5分鐘即可。最好飲用後將鱷嘴花的葉子也吃掉,或者直接用葉子榨汁喝,效果都不錯。
4、刺嫩芽(刺龍芽)
刺嫩芽,又稱刺老芽、刺老鴉、龍牙楤木。據日本報道,刺嫩芽的樹皮及根有健胃、收斂作用。日本民間用以治療糖尿病、腸胃病、尤其對胃癌有卓效。前蘇聯有專家研究發現,刺嫩芽根皮有強心作用,效果優於人參。
刺嫩芽的嫩芽為食用部分,食用方法多樣。可以生食、炒食、醬食、做湯、做餡,或加工成不同風味的小鹹菜。
5、苦菜
別名取麻菜、苣蕒菜、滇苦菜、苦蕒菜,是一種藥用食用兼具的無毒野生植物,一年生草本,藥名叫「敗醬草」。
苦菜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的功效。用於治痢疾、黃疸、血淋、痔瘺、療腫等。《滇南本草》認為苦菜「涼血熱,寒胃,發肚腹中諸積,利小便。」
苦菜有很多種,其中以紫花苦菜對人最為有利,對於膽囊炎、胃炎有很好的療效。苦菜雖為苦味野菜,但富含營養,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糖類等,可以炒食、涼拌,也可以做餡、燒湯,還可以製成野菜罐頭、醃酸菜。
禁忌:脾胃虛寒者不宜食用。用時要加紅糖。
6、紫蘇
紫蘇原產於中國,在中國種植應用約有近2000年的歷史,後來經過各國的引種,現在廣泛分布於印度、緬甸、日本、朝鮮、韓國、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等國家。
作為中藥,明代李時珍曾記載:"紫蘇嫩時有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鹵作菹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紫蘇葉味辛、性溫,可理氣、和營。人們常將紫蘇葉用於治療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等病症。日本人喜歡吃生魚片,後來在中國發現紫蘇葉可以解魚蟹中毒,並且用它佐餐味道獨特(鯉魚除外)。現在很多料理店,都有紫蘇佐餐。
紫蘇籽經過冷榨之後得到蘇子油,營養價值更是高。蘇子油的食用也有悠久的歷史,《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具有保肝、抗血栓、降血脂、降血壓,保護視力,提高智力的作用,並對過敏反應及炎症有抑制作用。
7、包穀須
嚴格說起來,包穀須不算野草,它是苞米的一部分,經常被我們扔掉的那部分。包穀須別名玉米須、玉蜀黍須,它在中藥裡叫作龍鬚。在《民間常用草藥彙編》中記載玉米須:"能降低血壓,利尿消腫。治鼻血、紅崩。"在《現代實用中藥》中記載玉米須:"為利尿藥,對腎臟病、浮腫性疾患、糖尿病等有效。又為膽囊炎、膽石、肝炎性黃疸等的有效藥。"
治腎臟炎,初期腎結石:玉蜀黍須,分量不拘,煎濃湯,頻服。(《貴陽市秘方驗方》)
治糖尿病:玉蜀黍須一兩。煎服。(《浙江民間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