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孩子,台灣的家長 才需要「被教育」!

比起孩子,台灣的家長 才需要「被教育」!

(圖片截取自 親親我好媽 )

有些家長抱持著

隨意而輕鬆的心態,

只要結婚,就可以生孩子;

只要有能力生孩子,

就有能力教育孩子。

有些家長認為

每一個大人都可以教孩子,

祖父母可以教孩子,

保姆也可以教孩子。

但孩子需要的是全面的教育,

只靠單一的大人是不夠的。

有些家長往往到了

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

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擔心,

甚至還會認為,

「我的小孩很乖,都是別人帶壞他」...

繼續看下去...

養兒育女

只有「愛」是不夠的

想要教育好孩子,

要先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

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

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

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

最需要教育的,

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生了孩子,

你就不能「退貨」

教育孩子是最重要又最困難的學問,

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導師,

對孩子有著一輩子的責任。

無論父母事業上多麼成功,

也抵不了教育孩子失敗帶來的後果。

把天才培養成庸才,

是對家庭和人類文明的犯罪。

把孩子教育成功是家庭最重要的成功,

也是你一生最重要的成功。

針對孩子 發展的關鍵期

給予適當的 教育方法

發展的關鍵期是指

人類的某種行為、技能和知識的掌握,

在某個時期發展最快,最容易受影響。

你越瞭解孩子發展的關鍵期,

就能在每個階段給予正確的教育方法。

學習咀嚼關鍵期(6個月)

秩序規範關鍵期(2.5~6歲)

兒童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

 這一時期形成的性格、行為、習慣

往往到長大也不會改變

俗話常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語言發展關鍵期(3~6歲)

想像力發展關鍵期(2~8歲)

黃金閱讀期(4~8歲)

文化敏感期(6~10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非常好奇,

常常有許多不同的問題,

應該滿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獨立關鍵期(12~15歲)

這一段不好好把握,

孩子將永遠長不大。

母親和父親

有不同的 教育影響

母親:

德行禮儀、品格氣質。

母親在孩子的嬰幼、孩童階段影響巨大。

所以孩子在小時候總會吵著找媽媽。

父親:

未來的引領和理性作為。

偉大的父親,

一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孩子的成長階段

需要母親的比例應 遞減,

需要父親的比例則 遞增。

孩子從小學到國中,

是由小孩到小大人的階段,

應該由母親的「感性教育」,

變成父親的「理性教育」,

父親較母親而言,

能在孩子犯錯時給予嚴厲的糾正和指導。

(圖片截取自 letu)

給家長的「8個」小建議

1、下班的路應該是回家的路

作為家長,

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教育責任,

下班的路應該直接回家,

與父母一起吃飯的孩子

更能和家人有溝通和互動,

感情才會更加融洽。

2、父母是孩子的借鏡

孩子的問題

大多是父母教育不當造成的,

父母對孩子而言就是一位老師,

父母是孩子的最好的「借鏡」

身教重於言教。

3、教育孩子前 先瞭解孩子

做父母的別再覺得孩子難溝通

找到與孩子溝通的語言密碼,

但要注意不小心「過度」溝通

反而造成反效果,被孩子嫌煩。

去瞭解孩子

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和規律,

經常與孩子溝通,

明白孩子在想什麼,在做什麼。

4、一定要管孩子,關鍵是怎麼管

愛的教育、打罵教育、放任教育

找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偶爾跳脫出 家長的框架

換一種方法去教育孩子,

努力豐富自己的教育方法。

5、做一個懂愛、會愛的家長

不少父母過度冷漠、過度溺愛

又或是愛卻不敢表達出來。

愛是一門藝術,

愛需要表達也需要行動,

愛也要適度,

不要讓你的愛泛濫成災。

(圖片截取自 wxhaowen )

6、不能當眾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在外調皮搗蛋了,

你要教他也應該等回家再教,

當眾打罵、責備,

往往後果非常嚴重。

教育最重要的是

要尊重人的人格尊嚴,

要保護孩子的心靈,

做不到這一點,

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給長輩或保姆

對孩子來說,

他極度地渴望父母的愛,

又極度地渴求安全感。

在愛與安全感兩個要素之間,

任何一個要素的缺失,

都將對孩子的成長造成傷害。

8、在孩子面前多誇獎老師

家長和老師應該是戰友,

一定要與老師結成同盟軍。

如果家長在孩子面前

總是抱怨著老師的不對,

甚至與老師爭吵,

只會增加孩子對老師的排斥心理。

久而久之,

受害的是孩子,吃虧的是家長。

「6句」家長必須知道的

家庭教育箴言 

1.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沒有天生的成功父母,

也沒有不需要學習的父母,

成功的父母親都是不斷的學習。

2.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我接觸過許多優秀的父母,

他們的一個共同點

就是在教育孩子上費盡心思,

有些人可能會說,

有那麼多的父母學歷不高,

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嗎? 

其實,學歷並不是教育的關鍵,

而是這些父母為孩子投入了多少心力。

3.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不好的習慣

怪罪到學校身上,

怪罪到教師身上,

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

唯獨沒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實孩子身上的多數習慣

無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

都是我們父母有意無意培養出來的。

好的功勞往自己身上攬,

壞的全都是別人帶壞的。

當務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

而是教育父母,

沒有父母的改變就沒有孩子的改變。

4.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孩子在一生中有許多大大小小的考試

小至校內考試,

大至高中、大學的升學考試。

家長除了提供適當的讀書環境外,

也應該給予孩子精神上的支持,

而不是一直施加成績的壓力。

(圖片截取自 istock)

5.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對於家長來說,普遍存在一種困惑,

那就是孩子難以溝通。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

與進入更年期的母親的衝突更多,

不僅是因為處於內在的心理動蕩期,

更重要的是兩者的外部壓力都很大,

孩子面臨的是升學的壓力,

母親面臨的是事業的壓力,

這就更需要加強溝通。

優秀的父母在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

他們良好的溝通源自以下三個原則:

第一個步驟是傾聽

就是讓孩子把話說出來,

並且聽懂孩子話裡的真正意思。

第二個步驟是理解

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

想想是不是有道理,

結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個步驟是建議

孩子有道理並不一定

就能採取正確的行動,

因此父母這裡應該給予建議。

在這三個步驟中,

傾聽是父母們做最差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

每一個父母也都是伴隨著問題成長的,

關鍵是要像那些優秀的父母們

那樣能夠靜下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6.好成就都是 潛移默化來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

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

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懷,

比胸懷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

這些正是一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

意志、胸懷、品德等這些最重要的因素

不是通過父母的「說教」教育就能產生效果的,

而是通過父母的「行為」教育潛移默化出來的。

父母在孩子長大後,

總會有著「小時候比較可愛、比較黏我」的感概

代溝越來越深,距離越來越遠,

都不曉得如何跟他們溝通了。

試著去聽聽孩子們的想法,

或許進而了解他們的世界,

關係破冰後,才能逐漸回溫。

(文章來源)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