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上的7個窩都是「排濕口」,每天拍一拍,百病不生,簡單易做!
濕氣稱為:「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在中醫裡面,濕氣真的這麼難祛嗎?在中醫「濕、燥、火、風、寒、暑」這六大「淫邪」中,濕邪是最難祛除。特別夏季濕熱的天氣,容易造成人體內濕氣過重。
其實祛濕也非常簡單,只要找到我們身上的7個「排濕窩點」,,每天按揉按揉,就能輕鬆去除體內濕氣。簡單易做,在家就可以做了!
【一窩】承山穴
承山穴是祛濕最有效的穴位,其效果和薏米紅豆有著相同的功效。
按摩方法:
按揉承山一段時間後,我們會感覺身上微微發熱,這就是膀胱經的陽氣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濕邪,正隨著上升的陽氣向外發散。
【二窩】極泉穴
腋下腋窩的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臟的鬱火毒素,應常常去按揉、拍打,以疏通這口井。
按摩方法:
一般每邊拍2~3分鐘就可以了,一周1~2次。
【三窩】曲池穴
位置: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
【四窩】委中穴
位置:委中穴位於腿窩的中心點上,走的是膀胱經。膀胱經是人體最大的祛濕排毒「通道」,而委中穴就是這個通道上的出口,如果這裡被堵住,濕氣就很難從身體排出,關節炎、腰酸背痛等疾病就會發生。
按摩方法:
平時可以按揉委中穴,每次敲打36下左右。
【五窩】陰陵泉
位置:在我們的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一處陰陵泉穴。這一處穴位,有健脾除濕功效。
按摩方法:
有按摩方法很簡單,用手指按揉即可,每天按揉,總時間在10分鐘以上即可。
【六窩】豐隆穴
豐隆穴配合這上面的足三穴,可以祛濕化痰。長期按摩豐隆穴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按摩方法:
先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
【七窩】足三裡穴
足三裡穴是治脾腱胃的第一穴道,在祛濕方面當然也少不了它。人的身體容易滋生細菌,引發水腫等症狀出現,包括皮疹、皮炎。
按摩方法:
空閒的時候按揉陰陵泉,一天要保證10分鐘。晚上睡覺前,用艾條灸兩側足三裡3-5分鐘,最好灸之前先按陰陵泉1-2分鐘。
除了拍打穴位之外,我們還可以現在食療方式排濕氣,下面就一起來看看!
馬齒莧
馬齒莧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於急性腸炎、尿血、小便熱淋、黃疸、牙齦炎等病症。
薏米
濕氣重的原因多是因為飲食習慣,有些喜歡吃油膩、生冷的食物,其實這些都是對脾胃的傷害非常大的。脾胃虛了,濕氣就會開始找上門了。所以不僅要祛濕,還要養好脾胃,首先就得從飲食開始。如平時多吃一些山藥、芡實、薏米、蓮子等利水健脾的食物祛濕。
其中薏米祛濕功效最為顯著,早在古代薏米就有記載了,《本草綱目》記載:薏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滲濕。市面上最多的薏米是河北安國薏米,雲南曲靖薏米,貴州興仁薏米、安徽毫州薏米以及福建的金沙薏米。在中國眾多的薏米中,金沙薏米是顆粒最小的,從中醫的角度來講薏米的顆粒而小,藥用價值也就越高。
金沙薏米產於福建省仙游縣龍華鎮金沙村,是仙游縣著名的土特產,在宋代大面積栽培,有千年歷史,明代貴為朝廷貢品。在《本草綱目》記載的正是金沙薏米。是目前國家唯一確認的糧藥兼用和具有國家地理保護標識的的薏米。在中國薏米中,皇帝只選擇金沙薏米作為貢品。說明它的營養價值很高。
在這裡再推薦兩道家常常做的兩道薏米做法給各位:
薏米紅豆粥
材料:薏米10克、紅豆20克、芡實5克、枸杞2克
做法:將薏米、紅豆等洗凈,放進煲中加水煮爛煮開花。
薏米蓮子粥
材料:蓮子10克、薏米15克、紅豆20克。
做法:做法同薏米紅豆粥一樣。
運動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濕氣排出體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結語:
早上你會按摩那幾個穴位?你有吃過馬齒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