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說:讓孩子玩,不然30年後他們將找不到工作!
馬雲說:讓孩子玩,不然30年後他們將找不到工作!
馬雲說:讓孩子玩,不然30年後他們將找不到工作!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真的重要。 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與生活都將是有趣的、有創造力的,充滿快樂的.
▌會玩很重要
在近期的大資料峰會上,馬雲再次語出驚人,他說:讓孩子玩,不然30年後他們將找不到工作!
如果仍然是死記硬背的課本知識,不讓孩子去體驗具有創造性、挑戰性的知識,不讓他們去學會琴棋書畫,去玩。
可以預見,三十年後的孩子們將找不到工作!
因為他們無法競爭過機器、“人工智慧”。
玩真的有那麼重要嗎?
真的重要。
真正懂得玩的人,其工作與生活都將是有趣的、有創造力的,充滿快樂的.
相反,不懂玩的人,常常顯得人生無趣、創造力缺乏。
▌玩是使命
兒童的學習,大部分是從玩耍中產生的。
每個年齡段都有這個年齡段應該做的事情,就像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地去發展的。
嬰兒的一圈,代表愛與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創作與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戲;青年的一圈,是情愛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則象徵現實與責任。
一個完整的人生,應該具備上述所有的特徵。
如果限制孩子去玩耍,這個人的個性就會負傷,不能完全。
在中國一般家庭和學校,都是不鼓勵孩子玩樂的。
而我們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是把自己處身在內的現實和責任過早地套到孩子身上。
於是,不部分循規蹈矩的好孩子,好學生,等長大了,別人對他的評價是這樣的:
“呆頭鵝!”
“只會讀書不會玩的小老頭兒!”
“這孩子太乖了!
孩子通過玩耍來提前對人生進行彩排。
沒有玩耍能力的人,在未來的成長道路上,會缺少很多樂趣,會變成死板木楞的成人。
研究表明,很多不能進行【房☆事】的夫妻,都是不懂玩或不肯玩的人。
▌玩無處不在
很多家長怕玩耍耽誤了孩子的學習,玩有時候不僅限於玩玩具和享樂。
孩子20個月的時候,我帶孩子去做心理測評,測評師這樣說:“你的孩子不大會玩,腦子裡東西比較少,所以拿到玩具似乎不知道要幹什麼,玩幾下就走開了。這不是一個2歲小孩應該有的狀態。”
聽到這句話我們覺得很冤枉,從孩子2個月可以外出之後,我們真沒少帶他出去玩,近的有海洋公園,遠的有三亞、內蒙古。
就算是週末不是去遊樂場,就是去海灘,還經常帶著他去朋友家串門。
玩具買了一架子,讀書、聽音樂更是從出生就開始了。
怎麼會少了經驗呢?
後來老師跟我單獨溝通了一下,表示孩子需要在生活經驗上特別需要加強的地方。
她還問我們平時是否比較少讓他參與家務活中,或者不讓他玩家裡的清潔工具或廚具之類的。
我反思了一下,的確平時似乎更多的時間花在戶外活動了。
在家的時候,為了避免危險,我們廁所和廚房的門總是關著;做清潔工作也儘量避開他。
老師建議我們應該多讓他接觸一些家務,讓他看到做每件事情都有個完整的過程。
很多事情不用特意區分什麼是玩什麼是工作,因為玩耍是無處不在的。
就算是帶孩子出去玩,從做攻略收拾出行的東西,買門票機票,這些事情有條件都應該讓孩子參與進來。
老師還反復強調一點,像他這個月齡的孩子,應該做事有目的性,並沉浸下去工作至少15分鐘以上。
現在想想,我們以前都是被爸媽綁在身上養大的,一起下地、做飯,早早地就學會了很多東西。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他們理應在生活中玩耍和學習。
而我們現在養育孩子有時太精細和“超現實”了。
很多家長跟我們一樣,在孩子玩耍這個問題是有認識錯誤,更注重讓孩子開闊眼界,而家裡的廚房和鍋碗瓢盆長什麼樣他們都沒仔細看過。
也許我們費心用高大上的玩具教孩子認顏色、形狀,但其實他們連顏色鮮豔的瓜果蔬菜都還不怎麼會區分。
▌玩需要重複
當然我也曾經嘗試著帶孩子做一些比較有趣味性,我認為比較適合孩子做的家務,比如包餃子。
但想像和現實總是有差距,心目中美好的畫面應該是他興致勃勃地和我一起搟麵團或者乖乖地坐著捏餃子。
然而嘗試過一次之後我再沒有動力做第二次,麵團他拿著搟麵杖滾了兩下就跑開了,麵粉也被他撒得到處都是。
但是也並不是所有家務都很糟糕,比如每天早上他會把自己換下來的尿片丟進垃圾桶裡,買菜的時候會幫忙領籃子。
為什麼有的做得好,有的做不好?
究其原因,我覺得還是有沒給孩子觀察和重複的機會。
餃子在我們家並不是天天做,偶爾一時興起,他可能不知道我們到底要幹什麼,只能用他的方式玩。
但是扔垃圾和買菜是每天的日常,我們天天重複在做,於是他也樂於模仿我們樣子去玩。
還有兩個例子顯現出“重複”的魔力。
他最近喝一口水後會揚起頭讓水在喉嚨裡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那是我們大人刷牙漱口的動作;
他在沙坑裡玩翻斗車特別專注,挖沙,裝車,倒沙,整個動作很連貫,可以樂此不彼地重複很多次,那是因為每次買菜路過江邊都有裝沙車。
▌玩需要堅持
除了要多看,多接觸,我覺得還關鍵是要在玩耍過程中培養孩子“堅持”。
●習慣的培養
有一次上早教班,他玩水壺的時候把水撒在桌子上,有老師過來教他把桌子抹乾淨。
他一開始還挺像樣的,但是沒過一會,他大概覺得差不多了,就把抹布留在桌子上跑開去玩拼圖了。
要是在家,我可能就隨他去了,覺得不應該破壞他玩拼圖的專注力。
可是,老師卻讓他把抹布放回到塑膠桶裡,孩子不僅做了,做完之後繼續拼拼圖沒有受到一點影響。
從這件事之後,我總是監督他無論做事情還是玩耍每一件事要有首有尾。
●深入地探究
我在養孩子方面算是比較心急的家長,在陪玩方面也是,經常孩子不會玩我就上手去幫忙。
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孩子經常在玩稍有挑戰的遊戲時容易放棄的習慣。
比如兩截火車軌道,他胡亂比劃了幾下,接不上,就急著求助我們,或者生氣地扔掉。
拼圖也是這樣,以一副數量比較多的拼圖,從一歲多買來到現在,他只是把所有的板挖出來收在盒子裡,再也沒有嘗試拼回去。
之前看到他這樣,我也很氣餒,想算了他不喜歡,也玩不來,還是玩點別的吧,或者還是去外面逛沒那麼悶。
但是自從跟老師聊過之後,我增加了家裡活動時間,嘗試改變陪玩的策略。
首先玩玩具從簡單到容易,我把失寵已久的玩具切切樂拿出來。
發現他切得比以前好了,多誇了幾句,孩子就又重新愛上了切切樂。
昨天,我又把那副拼圖拿了出來,陪著他慢慢拼完,孩子也特別有成就感。
小孩子的發展真的是日新月異的,之前他做不好的,可能是能力不夠或者我們的引導不恰當。
當他經驗積累足夠了,自然就玩好,所以我們不應該很快放棄某方面技能的引導,而急吼吼地去試其它的。
過於心急,讓孩子做超出他年齡的事情,家長和孩子便都會很快放棄了。
養孩子不是創意比賽,不能只爭朝夕,每天每天多一點耐心陪伴。
家長的首要任務是先教會孩子玩,而不是急於把他們培養成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