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兒子全都送進斯坦福,這位媽媽告誡父母不該做的10件事

来源:网络

小婚家说:      最近,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了,很多父母和孩子都在紧张的等待中,预祝每位考生都能等到理想的结果。今天分享这篇文,是一个妈妈的育儿经,尤其是在孩子教育上有她的独到之处,看看她说的这10件事,你做了几件?

出生于香港的陈美龄,在 1970 年代是个红透半边天的歌星。

在中国大陆拥有众多的听众,曾一度与邓丽君、翁美玲齐名,却在最当红的时候选择暂别演艺圈。

多年后,她不仅自己成了斯坦福的教育学博士,还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这个世界顶尖名校,并将多年的教育心得写成了一本书《 50 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1

想让孩子优秀,自己先要优秀

▲ 1988 年 6 月邓丽君和陈美龄在「东京音楽祭」记者会

为什么陈美龄会在最当红的时候选择暂别演艺圈呢?

  • 知识不会被夺走

原来,陈美龄一直把唱歌当做兼职,内心更希望未来能够从事教育工作,可忙碌的演艺事业耽误了她的学业。

小小年纪就如此出名的她,一天工作 20 个小时,睡觉也没有时间,早上上学有时候不能去,上完学就去电视台录影、录唱片,晚上十一二点的时候还要拍照,还经常去各地表演,每天都是这样。陈美龄父亲知道后对她说:

钱财、名誉如流水,发生点什么就会被夺走;

但知识不会,一旦印入脑子,就一直在那儿。

你要继续念书。

这句话让陈美龄鼓足勇气暂别歌坛,前往多伦多大学攻读儿童心理学。时至今日,她也常把这句受用终身的金玉良言挂在嘴边,也同样用它教育着自己的孩子们。

▲ 陈美龄回归后的专辑封面

  • 当妈后边带娃边工作

大学毕业后,陈美龄返回歌坛,30 岁在日本结婚。婚后的她并没有像其他日本主妇停止工作,并且常常在中作中带着儿子。

当时的日本民众没有见过把孩子带在身边工作的女人,有人说她太贪心了,又要工作,又要结婚,又要小孩,因而引发了一场“Agnes 争论”(陈美龄的英文名),陈美龄也因此登上了 1988 年的《TIMES》杂志。

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看到杂志的报道后,就写信给陈美龄邀请她去美国学习经济学和教育学。陈美龄再次下决心去继续学业,最终被斯坦福大学录取。

▲ 陈美龄抱着二儿子在斯坦福大学毕业

为什么有了孩子还如此拼?

陈美龄说:

我在育儿方面一个比较大的目标,

就是希望孩子们处于最好的环境中,

身边围绕着优秀的老师和朋友,

接受着许多刺激,

从而能够自发地学习。

她认为:做父母的必须以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学到、悟到的教育知识与理念。在陈美龄的教育下,三个儿子也都考进了美国斯坦福大学。

▲ 陈美龄将自己多年的教育心得写进了

《 50 个教育法——我把三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

2

父母们不要做的 10 件事情

为何她的教育能做得如此成功?

来看看陈美龄总结的“父母们不要做的 10 件事情”吧:

1、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要是比较得多的话,小朋友就会没有信心,他的潜力不敢让父母看到。自我肯定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要是自我肯定力低的小朋友,他们可能会去欺负别人,看不起别人。

不少妈妈心里有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呢?是因为“智商是硬伤”吗?

我国曾经对青少年人群的智商做过统计研究,研究报告显示:智商低于 90 高于 130 的学生,仅占所有学生的 2%。也就是说,在非特殊教育的学校,每个班孩子的智商水平大致是相同的。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孩子跟智力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作为家长还是应该把功夫用在正确的方向上,例如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及心理因素等。

2、不要用物质奖励孩子

玩具玩了两三个礼拜,他们就会不喜欢了,丢在一边,玩具不会成为他们永久的朋友。我记得有一个家长跟我说,女儿不喜欢洗澡,我想奖励她(玩具)。我说,你可以说:“好,你洗干净,可以帮妈妈化妆”,这样她一定会喜欢的。你要让小朋友知道,奖励她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家庭成员之间可以交流的。

以物质作为诱饵,的确能促使孩子一定程度上按照大人意愿完成任务。然而,随着奖励次数的增加,孩子一方面对物质的档次、品类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也不是出于自觉自愿,也就是内在动力来取得更大的成绩。

因此,奖励孩子要注意:

① 当孩子不需要物质激励也能出色完成某活动时,就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给孩子奖励。

② 尽可能采取人际交流式的奖励:例如口头表扬、鼓掌、拍拍孩子肩膀,给孩子一个拥抱等,或是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看电影,给孩子买喜欢的书籍与手工制作用品等。

3、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

有很多妈妈,教育小孩的时候,为他们定制每天的时间表,做好功课才能玩。我会让他们在学习时感觉在玩,在玩的时候也会学到东西,让玩和学习分不开。

时间表的确有助于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但妈妈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寓教于乐,怎么松弛有度,让孩子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而不是疲于应付妈妈交与的任务。

4、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提高分数的课外班,给小孩的想法就是:学习就是为了分数。如果能把多年的补习费用,用在全家去旅游上,会更好。比如说我的大孩子喜欢鱼,差不多日本能去的水族馆,我们都去过了。

给孩子上辅导班、兴趣班,如同开小灶加餐,是目前社会上的普遍现象。但,没有哪个学业突出的孩子是“补”出来的。

报课外班并不一定不好,但得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定,下面两类孩子才需要报班:

① 学习能力特别强,课本知识无法满足其需求,学校老师已经不能指导了。

② 学习困难,存在薄弱环节,跟不上学校正常的教学节奏,必须额外补差。

5、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懂得选择非常重要,从小我就训练他们,比如说去买冰淇淋,自己选择什么口味的。我大儿子读高中时,想去美国留学,我当然希望他选择 NO.1,或者是 NO.2 也好,可是他选的是 NO.7,他选的学校是,每一名新生都配一匹马,他们每天要先照顾了自己的马才能去吃早饭,这是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他读得很高兴,成绩也很好,学校也教得很好,他的选择是对的。

很多家长会做孩子的保护伞,企图一开始就让孩子避开挫折,帮孩子选择处理一切事情。另外,父母常常也会不放心孩子的选择。可是,孩子往往是在无形中接受并认同了父母的担心,慢慢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能选择的。

不要害怕孩子会走弯路、会遇到问题和挫折,因为那才是帮助他们成长最好的土壤。给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不要去过多的干涉。

6、不要反对高中的恋爱

恋爱能教我们被爱,也能教我们去爱别人,可是我叫他们一定要有责任,一定不要有孩子。在他们九岁的时候,我就教他们性知识。

性教育,一直是国内青少年教育的一块短板。学校里,老师在课上往往让同学自习相关章节;早恋更是明令禁止,甚至被称为影响学习的洪水猛兽。

然而,陈美龄认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普及有关知识,并且作为父母还应该理解孩子因荷尔蒙而引发的一些行为,让孩子在恋爱中受到好的影响,还要让孩子知道两个人在一起能互相促进才是对的,“如果你能影响一个人让他变得更优秀,这才是正确的爱情。”

7、不要打孩子

打是很快能让他们认错,但是他明白事情的原委了吗?孩子做错事,妈妈当“唐僧”才最有效。“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我会一直和他们谈话,直到他们接受、认可为止。才两岁的儿子犯错,我都能说教四个小时。”

打孩子会破坏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密感情,还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不用讲道理,孩子年幼对很多事情都懵懂不明,爸妈更应该耐心帮助孩子了解,做一个讲道理的父母。

8、不要对孩子撒谎

做父母不要向孩子撒谎,比如说你答应他明天去公园踢球,怎么累都得去。要是小孩子不相信人,他一生都会很孤独的。

很多父母在遇到一些难以应付的情况时,不经意间会对孩子说一个小小的谎言,表面上解决了当下的问题,但这样做会让孩子对家长失去信任感,就为后期的教育埋下了难以磨灭的祸根:

家长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出现了撒谎的结果,会对孩子学会等待的能力产生影响,孩子对等待就会产生焦虑不愿意等待。

9、不要因为工作忽略孩子

我也是职业女性,经常见不到孩子们,我的大孩子很喜欢鱼,每天睡觉之间我就会陪他玩 10-15 分钟钓鱼的游戏,他到现在都记得,说妈妈你是鱼,我是渔夫。妈妈和小孩待在一起的时间,哪怕是 2 分钟,5 分钟也是天堂,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

现在的父母离家庭教育越来越远了,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等理由,成为父母们忽视教育孩子的主要借口。

可是,父母毕竟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参与者,有必要在忙碌中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关爱,这样才能使家庭更加和谐,孩子才会更加敬爱你们。

10、孩子发问,不要让他“等一等”

孩子问我问题的时候,我绝对不会说你等一下。可是有些时候我在炒菜,他们会走来问我:妈妈,妈妈,天为什么会是蓝色的?这个时候,我根本答不上来,我会把火关掉,说:“你问得真好,等下我们一起去找答案”。

孩子天性好奇,喜欢探索,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会来问父母,但是有时候父母们工作生活忙,孩子发问时就会让他“等一等”。可一等之后,或许家长忘记了,或许孩子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孩子的探索欲望就消失了。

所以,当孩子在发问时,家长们能够放下手头的工作尽量放下,陪孩子一起探索学习,不懂不要紧,带着孩子一起查阅资料,即增进亲子关系,也学到了知识。

陈美龄所提到的“父母不要做的 10 件事情”看似简单,很多家长却常常忽略掉。把3个儿子送入斯坦福的传奇我们无法复制,但教育方法都是可以传播和习得的。

希望为人父母者应该好好思索,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