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椎穴:身體陽氣的「入海口」,一穴通七經
武俠小說中常常寫到,練功之人要打通任、督二脈,而我們今天要講的大椎穴就位於這條督脈。督脈又被成為“陽脈之海”,為什麼呢?這還得從經絡理論說起了。
陽脈的入海口
在人體的經絡系統中,有十二條經絡直接與臟腑相連,叫作“十二正經”;還有八條經絡不直接與臟腑相連,叫作“奇經八脈”。督脈就是奇經八脈之一,它在人體的後背正中線上,稱作“陽脈之海”。
原來,人體的十二正經又分成六條陽經、六條陰經。六條陽經都要會聚到督脈,就像六條滿載“陽氣”的河流匯入大海,而大椎穴正是“入海口”,是六條陽經匯入督脈的地方。
六條陽經中,有三條從手經過上肢、肩背到頭部,稱為“手三陽”;有三條是從頭部下行經過後背到下肢,一直到腳,稱作“足三陽”。因此,大椎穴又被稱為“三陽、督脈之會”“諸陽之會”,是全身陽脈的交匯點。所以在昇陽氣、祛陰寒三伏期間,無論是提升免疫力、各類疾病都必貼大椎穴。
這麼重要的穴位,它究竟在哪呢?
頸背部兩突起之間
這個穴位的名稱就說明了它的位置。
《醫經理解》說:“大椎,椎骨之最大者也。”在脊柱的椎骨中,第7頸椎棘突最長,而大椎穴就在後背正中線,第7頸椎棘突下。
可通、可補、可洩
上文提到大椎穴是陽脈的“入海口”,全身的陽脈會聚於此,若陽氣被風寒所閉,從此處疏通開洩最“合算”;若體內陽熱過盛,從此處瀉熱最“合算”;若身體虛弱,從此處溫補也是最為“合算”。因為此處可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用一穴就能調動全身陽氣的效果。
通陽解表
可治療外感風寒所致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症;也可治療經絡不通所致的頸項強痛。
可採用常用外治手法:按摩
可以簡單地用食指慢慢用力按壓大椎穴,緩緩吐氣,持續數秒,再慢慢放手,逐漸用力深按,按而留之,每次按壓30秒,如此反復操作10~15次。
退熱祛邪
可治療各種發熱,實熱、虛熱皆可取之,尤其是風熱感冒所致的高熱可首選大椎穴,治療應越早越好。
可採用常用外治手法:蒜泥敷貼
將新鮮大蒜搗爛成蒜泥,患者取俯臥位或坐位,在大椎穴上塗少許萬花油,再將蒜泥均勻敷上,蒜泥面積以直徑1釐米左右為宜,每次大約20分鐘,以局部潮紅微熱為度,每日1~2次(多用於退熱,尤其適合小兒發熱)
溫陽補虛
治療陽虛畏寒、慢性疲勞等病症。現代研究報導,針刺大椎穴、足三裡穴等穴可提高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增強人體免疫力。若用艾條灸,其溫補作用更佳。
可採用常用外治手法:懸灸
取穴時俯臥位或正坐低頭,艾條點燃後放於穴位上方,距離皮膚約2釐米~3釐米進行熏灸,使局部舒適溫熱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次灸10~15分鐘,以局部潮紅為度。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多用於補虛)。
配穴效更佳
單穴的治療作用比較有限,若是配合其他穴位,可起到增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