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這3件事,你的婚姻會越走越順!
作者:龍方媛 口述:約翰·柯維
出品:婚姻與家庭雜志(id:hunyinyujiating99)
小婚家說:
每次看到後台的留言,小婚家都深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由於自己了解的有限,大部分都不敢妄下斷言。所以,今天特地給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可以解決留言裡80% 的困惑。(你問為什麼是80%? 因為小婚家之前只解決了20%
)
常常有人抱怨,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因為相處久了,愛情變成了親情,婚姻注定要成為一潭死水。這是對愛情極大不公平,也對婚姻極大不負責。
感情歸於平淡是每段婚姻的必經之路,但絕非婚姻最終的狀態。倘若這即是終結,或許,你該好好想想以下這3件事了。
1
愛不只是感覺,更是行動
咨詢中,經常會有人問:“我不愛我妻子(丈夫)了,怎麼辦?”
我說:“那就去愛啊!”
來訪者很困惑,反問道:“我已經不愛TA了,還怎麼去愛?”
我說:“那就去愛啊!”
其實,關於愛,來訪者和我說的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來訪者說“不再愛了”,是在說愛的感覺消失了。就像好萊塢大片裡演的那樣,兩個人有感覺才叫愛,沒感覺了就得分。如果愛只是感覺的話,人這一生要換多少伴侶才足夠呢?畢竟荷爾蒙能給人帶來的狂喜感很短暫。
而我說的“愛”不是一個名詞,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個動詞,是一系列行動。我們需要積極主動地把愛意、欣賞、付出、感恩放到婚姻的空盒子裡,在行動中感受愛。
就像母親懷胎九月,這9個月對母親來說是非常痛苦且不舒適的,但她願意為孩子的出生做出這樣的付出,且不圖回報。
當孩子出生時,母親和孩子之間天然地有一種強烈而緊密的連接感。母親會非常自然地愛孩子,甚至盲目地以為,TA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孩子。懷孕這個行動就是愛。
愛通過行動來實現,愛的感覺也由此而生。當愛的行動缺失時,愛的感覺自然也就沒有了。那麼,愛的行動具體有哪些呢?
1.說出你的愛
很多夫妻喜歡默默付出,從不說愛,甚至以為自己不說,對方就能知道。然而,不說出口的愛並非最深,而是最傷人。你不說,另一半永遠不會知道你的心思,反而會不停地猜疑:“你這麼殷勤,是不是做了對不起我的事?”不斷地求證:“你到底愛不愛我?”
我每天都會對妻子說很多次“我愛你”。因為把愛說了出來,兩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彼此的心意。所以,結婚40多年,我們才能越來越深愛。
2.欣賞你的伴侶
很多人在做父母時都很懂得鼓勵教育的重要性,可一面對伴侶就變臉了:“你怎麼這麼笨!”“真沒出息!”
結果,越指責就越對伴侶看不順眼,而被指責的那一方也滿是怨氣,哪還會有愛的感覺呢?如果用對待孩子的方式對待伴侶,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我以前看到妻子做得不好的地方總會忍不住大發雷霆。屋子亂了,我會說:“你這一天都干嗎了?”菜做咸了,我會說:“這點兒小事都做不好!”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其實,妻子很多地方都做得很棒啊,為什麼非要盯著她的不足呢?
於是,我開始誇贊她為孩子們做了別致的小禮物,表揚她為自己買了帥氣的領帶,看到她很忙時,還不忘熱情地詢問她:“親愛的,我有什麼可以幫你的嗎?”我們兩個人的關系悄然發生了變化。
3.懂得感恩
愛意和欣賞的表達缺失並不是不會,而是覺得沒必要。
妻子覺得丈夫賺錢養家、對自己好是應該的,丈夫覺得妻子照顧家、理解自己是應該的。既然你愛我是應該的,你做得好也是應該的,哪還需要愛的表白?哪還需要愛的欣賞?
可是,沒有誰對誰好是應該的,每個人的付出都應該被感恩。沒有恩,也就沒了情。所以,我們需要對TA說一句“謝謝”,給TA一個擁抱,送TA一個驚喜……
只有我們報之感恩的行動,伴侶才會知道,自己的付出被看見、被珍視,才會以更積極的態度回應,形成愛的良性循環。
把愛當作一個動詞,你會發現,越是付諸愛的行動,就越能感受到愛;越有愛的感覺,就越願意付諸愛的行動。越付出越擁有,這就是愛的真諦。
2
婚姻裡不只有我,更有我們
人們常說,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我想說,不幸的婚姻其實也有相似之處:總是把“我”掛在嘴邊。
有這麼一個新聞,講的是一對新婚小夫妻去吃夜宵,妻子說:“我要吃麻辣燙!”丈夫說:“我要吃烤串!”爭來爭去,誰也不肯讓步,最後飯沒吃成,直接奔民政局離婚去了。
表面上,兩個人是在為吃什麼而爭吵,實際上則是在爭“怎麼做對我是好的”。
這是很多婚姻不幸的通病。婚前說什麼做什麼想的都是“我”,婚後仍然我行我素,經常把“我”掛在嘴邊。
她說:“錢得歸我管!”
他說:“這個家得我說了算。”
他說:“我就要買個大房子,住得舒坦。”
她說:“我就要買小的,不用還貸。”
總之就是,“我要贏!”“只能做對我好的!”
過度地強調“我”,就意味著另一半的需求和感受被忽略、被壓抑,時間久了,關系必然會不平衡,要麼戰爭升級,要麼干脆離婚。
當然,這個現象和個人價值被不斷重視的大背景有關,希望“我必須贏,你必須輸”。然而,沒有人願意輸,這是天性使然。所以,如果一方時時佔上風,另一方肯定不干。
也有人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希望以外在的強勢來彌補內在的匱乏。要求另一半時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電話接晚了都會大吵一架;要求另一半把工資都上交給自己,否則就一哭二鬧三上吊。只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
安全感不是別人給的,只能通過自我調整來獲得。過度強調“我”的婚姻是不幸的,那什麼樣的婚姻才是幸福的呢?
美國一所大學訪問了154對中老年夫妻,記錄下每對夫妻長達15分鐘的對話。隨後,研究人員對他們面部表情的變化、語氣的升降以及情緒的變化做進一步分析。
結果顯示,在交談中頻繁使用“我們”的夫妻,他們的表情和語氣更相似,討論更積極,生活更幸福。而總愛說“我”的夫妻則更容易爭吵,且爭吵時間更長。
婚姻關系是比其他人際關系更親密的關系,在這個關系裡,我對你很重要,你對我也很重要,
我和你都不再只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成為了“我們”這樣一個共同體。這就意味著,夫妻在說話做事的時候,要轉變思維方式,從只說“我”轉變為多說“我們”,從只思考“什麼對我是好的”轉變為多考量“什麼對我們是好的”。
同樣是買房子,站在“我”的立場就是“我怎麼高興怎麼來”,而站在“我們”的立場則是,怎麼做才是對我們都好的。
買大房子,妻子覺得壓力大;買小房子,丈夫住著不舒服。是否可考慮先租一套大房子作為過渡,住著很舒服,又不用還巨額貸款,實現雙贏。等經濟條件允許的時候,再做出新的衡量和調整。
當然,也有一種可能是,努力後仍無法全款購買大房子。此時,怎麼做才能對“我們都好”呢?
丈夫可能要稍微降低下對房子面積的要求,妻子也要適當放寬對貸款的接受度。是的,為了實現“我們”的雙贏,夫妻二人都讓渡了一部分“我”的利益,而這也是從“我”過渡到“我們”時經常要面臨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為了“我們”,“我”就要低到塵埃裡。妻子完全放下自己的工作,委曲求全地做全職太太;丈夫完全放棄自己的興趣,沒日沒夜地工作……
這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是沒有能力去愛別人的,而且長期壓抑自己,必然對另一半充滿怨言,又如何能經營出幸福的婚姻呢?
每個人對“我們”的理解千差萬別,把握好度,轉變心態,有意識地看到“我們”的存在,一切才會越來越好。
3
最美的情話不是“我愛你”,而是“在一起”
看清了愛是行動的真相,明白了婚姻中“我們”的重要性,接下來就需要兩個人在一起,用“行動”成就“我們”的愛。
在一起行動前,每對夫妻都有必要先設定好共同的目標。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就像飛機不時地偏離軌道,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只要目標明確,我們就不會迷失,而是可以不停地調整,一直朝著目標前進。
1.明確結婚的目的
因為工作繁忙,我常常帶著情緒回家,對妻子各種挑刺。直到看到妻子臉上的委屈,我才開始思考:
“我為什麼要去工作?不就是為了讓家人更好地生活嗎?太太為什麼要辛苦持家?不也是為了讓家人更幸福嗎?”
想到這兒,我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因為情緒而對太太橫加指責的話,實際上是偏離了兩個人共同的目標。我決定把自己拽回軌道,向太太道歉。每個男人都要學會對妻子說對不起,這很重要。
結婚的目的決定了兩個人的相處模式,如果結婚只是為了找個伴兒,兩個人就會陷入衣食住行的糾結和無盡的權力斗爭中;如果結婚是為了讓彼此變得更好更幸福,兩個人則會懂得用愛的行動滋養彼此,一起營造“我們”的幸福。
2.夫妻關系最重要
西方人會把夫妻關系放在首位,而東方人則更看重親子關系。一有孩子,整個家庭都在圍著孩子轉。
結果,夫妻倆因為只關注孩子而冷落了彼此,關系變得不咸不淡。
當孩子長大成人離開原生家庭後,夫妻倆因為失去了共同關注的對象,也沒了繼續走下去的動力,要麼得過且過,要麼離婚收場。
因此,中國夫妻很有必要調整家庭中的優先目標,重視夫妻關系。
可以從小處著手,比如承諾每周都有一段不帶著孩子的、一對一的時間。一起運動,既強身健體,又能增加親密度;一起讀書看電影,既能豐富自我,又能增加精神上的交流;一起洗衣做飯,享受共同協作的幸福感。
3.一起承擔
“在一起”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就是,夫妻兩個人要一起承擔責任,一起面對困難。
在這一點上,中國很多家庭做得都不夠好,尤其是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很多家庭都是假性單親家庭,丈夫只管生不管養,只留妻子一人獨自承擔。這只是在同一屋簷下生活,根本不是“在一起”。
真正在一起的夫妻是如何養育孩子的呢?我和妻子有10個孩子,我們從來都是一起為孩子洗衣做飯;孩子病了,一起尋醫問藥;孩子遇到了難題,一起尋找解決方案……在育兒這件事上,我們是最好的搭檔。
其實,不僅是養育孩子,當伴侶傷心難過時,婆媳關系、妯娌關系出現問題時,家庭遭遇變故時,都需要夫妻在一起,為彼此分擔,給彼此支持,一起度過。
當然,婚姻不只有艱辛,還有快樂,需要夫妻在一起經歷、分享;還有成長,需要夫妻在一起交流、學習……
願每個看到此文的人都能真正明白並做到這3件事,收獲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