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犯戒而不敢受戒?佛陀為什麼說犯戒遠遠勝於不受戒!
“菩薩”一詞,國人幾乎無人不知,但究其含義,卻很少有人了解。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意思是“覺有情”,“覺”是覺悟的意思。“有情”是指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的意思。“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就是菩薩的定義。學佛者稱某一位學佛的師父或居士為菩薩,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由受持菩薩戒法來的。
何為菩薩戒?顧名思義,菩薩所受的戒,稱為“菩薩戒”,如果要做菩薩,那就必須先受“菩薩戒”。《梵網經》中所說,菩薩戒“是諸佛之本源,菩薩之根本;是大眾諸佛子之根本”。如果不行菩薩道,雖信佛而永不能成佛,因此要行菩薩道必須受菩薩戒,菩薩戒是一切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是養育三世諸佛的必經之路。
菩薩戒又被稱為“三聚淨戒”,所謂“三聚淨戒”,指的是“攝律儀戒”——離惡防非,涵容了大小乘一切戒律、威儀;“攝善法戒”——廣集一切善行,包羅了八萬四千出離法門;“饒益有情戒”——利益救濟一切眾生,概述了慈、悲、喜、舍,廣度一切眾生的弘願精神。
三聚淨戒的內容,可以說是包含了所有自度度他、上求下化的法門。小乘七眾戒只能做到積極地去惡,消極地修善,而菩薩的三聚淨戒則要積極地去惡修善,所以說菩薩戒是涵蓋了七眾戒(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彌、沙彌尼、優婆塞、優婆夷),而又超勝七眾戒。
時至今日,很多在家居士都因為不了解菩薩戒而不受戒,或者害怕破戒而不敢受戒。在聖嚴法師的《法鼓全集·戒律指要》一書裡面提到不敢受菩薩戒的主要原因有兩種,一是不知道要受菩薩戒,二是怕犯戒而不敢隨意受戒。
我們大家本屬凡夫,實踐菩薩道,不能要求過高。佛陀深知眾生心性,因而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開示說:“菩薩戒是有犯不失,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以逐步破除人們受戒的心防,消除受戒者怕犯戒而不敢受戒的心理壓力。
《菩薩瓔珞本業經》還說,一旦受了菩薩戒,就已經進入了諸佛國土的菩薩數量中,即使是初發心菩薩,雖然常犯戒,仍然算菩薩,如果不發心發願,不受菩薩戒,就算不犯戒,也不屬於菩薩。更為珍貴的是,菩薩戒不同於聲聞七眾戒,不是這一期的生命結束,戒體就消失。菩薩戒的戒體在得戒後,只要不破戒舍戒,盡未來際直至成佛,都不會消失,生生世世都有戒體。
筆者認為,為了解決怕犯戒而不受戒的問題,首先要幫助發心受戒者建立正確的觀念,讓受戒者明白菩薩戒是“有犯不失”的。如果後者犯戒可以懺悔或者重受菩薩戒,可以隨分受持,若不能持,依然可以舍戒。一旦明了這個道理,消除了恐懼心理,能受持和嚴守珍貴稀有的菩薩律儀,就能夠在修行上更進一步,加速修行和成就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