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失蹤爸媽PO出「這張照片」請網友幫找人,「短短五小時就找到」網友笑翻:「家長策略好啊」!
近日大陸一名小男孩走失,家人於是在網路上PO出其照片,希望網友能幫忙找人,沒想到這名小男孩因照片意外爆紅。
據悉這名小男孩是在6月18日下午17:00左右走失,當日22:30分左右微博「公安部而通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PO文,請網友幫忙找人,6月19日凌晨02:00,有網友在西安某客運站發現該男孩,順利幫家長找到他!
22:30發布走失信息,到隔天凌晨2點,僅僅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找到了,到底為什麼呢?原來這都得益於家長選了一張好照片,一般在微博《公安部而通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發布求助信息,都需要提供一張走失者的照片,而這名小男孩家長提供是小男孩的一張比基尼照片。
由於畫風實在太特別,照片很快被網友瘋傳,短短幾個小時就被轉發了數萬次。
網友也紛紛留言「策略好啊!讓人一下子記住這孩子」、「這是家長的策略,這樣你們就能一下記住這個孩子了」、「就不能找個正經圖嗎,憋笑很困難的」、「家長是懂傳播學的」、「原諒我笑出聲來,確定是讓孩子火還是要尋找孩子」、「我知道不應該笑,可是真的沒忍住」。
這招真的很聰明啊!快分享出去,讓大家看到吧!
中國大陸,中文使用上常通稱大陸或大陸地區,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實際統治領土之稱呼,也是海峽兩岸關係的常見用語之一。此詞的產生肇因於第二次國共內戰後,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所導致的海峽兩岸政治分立。
地理上,該詞是指
中國的大陸領土,屬於歐亞大陸的一部分的事實,與中國的海島領土相對;但當代的使用上,其做為一個政治名詞的用途遠大於地理名詞,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直接管轄的區域,故海南島、舟山群島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海洋及海島領土,都被視為中國大陸的一部分,香港、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則排除在外。使用情形類似的還有「中國內地」一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各項官方統計及紀錄中,大多以中國大陸的數值作為標準。另一方面,第二次國共內戰後撤退至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法律上仍然主張中國大陸為其疆域,在《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法律中稱為「大陸地區」、並定義為「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同時否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獨立之主權國家,而僅將其視為統治中國大陸之政治實體;在陳水扁政府上台前,中華民國政府認定的「大陸地區」還包括在1946年就已獨立建國的外蒙古、以及中俄邊境的爭議領土。香港與澳門因政治地位特殊,在法律上又另外以「港澳地區」合稱。
中華民國政府對中國大陸的定義,是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一中各表、憲法一中等兩岸政策的重要基礎。而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由於其政治立場偏向臺灣獨立及臺灣主體性,此主張並不活躍,尤其在陳水扁政府時期,主要以
一邊一國思維處理兩岸關係,直接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視為與中華民國(臺灣)分立的國家。
目錄
[隱藏]
背景[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不久,中國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中國國民黨在與中國共產黨的戰鬥中大敗,退守至臺澎金馬。「中國大陸」英語名稱為「Mainland China」,相對而言「臺灣」(Taiwan)則指現今被中華民國政府統治的臺澎金馬。
1949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中華民國已被其取代,成為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及後逐步全面控制中國大陸全境(
香港、澳門除外);中華民國政府在12月遷都至台北市,以臺灣地區為根據地,繼續主張其仍為中國之合法政府。當時,中國共產黨誓要「解放臺灣」,中國國民黨則誓要「反攻大陸」,兩個政權於臺灣海峽兩岸長期對峙。由於互不承認對方,所以以地理稱呼作「中國大陸」地區,用來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地域,亦以「臺灣地區」或「臺澎金馬」以代替中華民國實際統治地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香港、澳門仍為分別為英國、葡萄牙的殖民地[1],以前港澳地區同樣以「中國大陸」或「大陸」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實際統治地區的代稱,尤見於報刊、新聞報道和口頭溝通上。1990年代後期,香港與澳門先後
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一國兩制,兩地的法律、政治和經濟大致保留,成為特別行政區[2],而傳播媒體亦改稱「大陸」為「內地」。但當地人們溝通上仍習慣使用「大陸」一詞。定義[編輯]
中國大陸的定義範圍隨著使用的不同而有所差別,通常有以下變數:
使用[編輯]
法律上的詞源[編輯]
《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中使用「大陸地區」一詞,台灣其他法律也有使用,如《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及在臺灣登記的陸資企業名稱冠以「大陸商」。
場合[編輯]
- 大多數民眾依照政府用詞,常用「大陸」或稱「中國大陸」或「對岸」,不一定持有特定政治立場;
- 支持臺灣獨立者多用「中國」;
- 中華民國政府則用「大陸」、「中國大陸」。
其它稱呼[編輯]
北京[編輯]
主條目:北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以北京或北京當局自稱。
對岸[編輯]
中國[編輯]
主條目:中國
- 原意: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與其邦交國家絕大部份都稱呼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
- 其它: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認為在談及中國時,若把香港、澳門和臺灣區別,會有「一邊一國的政治意味」,香港、澳門和臺灣會被認為是獨立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編輯]
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
- 原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堅持認為這個稱謂包括臺灣,且只承認「一個中國」。
- 其它:中華民國政府從未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更不承認該詞包括從未它實際管轄過的領域。時任中國國民黨籍總統李登輝於1999年表示,兩岸早已經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民主進步黨籍總統陳水扁於2002年表示,「臺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是兩個不同的主權獨立國家。2008年中國國民黨重新主政後,總統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主張「九二共識和一中各表」,宣示兩岸是一國兩區、「並非國與國關係或國際關係」。
中共[編輯]
主條目:中國共產黨
- 原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唯一執政黨為中國共產黨,簡稱「中共」,故有此詞產生。並且因此代指中共控制的地區。亦有臺灣公民認為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 其它:中國共產黨提出「黨政分開」,認為應當「理順黨與國家政權的關係」[3],故「中共」僅能代表中國共產黨。
淪陷地區/匪區[編輯]
主條目:共匪
- 中國國民黨方面的稱呼,因看待中共為土匪便稱其為「共匪」,用於第二次國共內戰起至1987年台灣戒嚴時期結束止,意指在大陸陸續「淪陷」為中共控制的地區,亦稱「中共匪區」簡稱「匪區」。戒嚴時期結束後停止使用。
解放區/紅區[編輯]
主條目:解放區
內地[編輯]
- 原意:香港回歸及澳門回歸後,由於地理上香港及澳門亦位處「大陸」,繼續以「大陸」稱呼不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地區變得不合適,港澳傳媒使用「中國內地」、「內地」或「國內」稱呼中國大陸,在民間部分人繼續使用「大陸」。部份台灣人(例如常在兩岸之間工作的藝人)稱呼中國大陸為「內地」,被中華民國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認為「不妥當」,應秉持「對等尊嚴原則」使用「符合國內民眾感受」的用字「大陸」[4]。台灣則有「我們的內地是南投」的用法。[5][6]中共官方傳媒在對比港澳時使用「內地」;在提及臺灣時,使用「大陸」。
- 其它:臺灣曾在日治時代以「內地」稱呼日本本土[7][8]。
- 內地一詞在清末指的是內地十八省,所以早期滿洲、新疆、西藏、內蒙-甚至海南島的公民也稱前往中國其它省份為去「內地」。另外兩廣、福建、江浙、上海等沿海地區的一部份公民不習慣別人叫他們「內地人」,因為內地有內陸的意思,沿海地區實際上不是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