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暈車?是什麼原因

網上有不少防止暈車的偏方,如肚臍上貼鮮薑片、聞橘子皮、按壓穴位,這些土方法對於防暈車真的管用嗎?

生薑片貼肚臍

可行。生薑性辛溫,有健胃、止嘔解毒等功效,是臨床上治療噁心、嘔吐的常用藥物。肚臍表皮角質層薄弱,藥物有效成分容易穿透彌散,有利於藥物循經直達病所發揮療效。

聞橘子皮

有一定效果。鮮橘皮可助眠、安神、去異味。橘子皮中的清新氣味可舒緩緊張不適感。

多跟同伴說話

其實是轉移注意力。此法是轉移注意力,減緩易暈車者的心理壓力,但要因人而異,比如有的人不願意多說話,或開口說話時反而更易暈車。

有暈動症徵兆吃橄欖及檸檬片

因人而異。暈動症初期會分泌過量的唾液,產生噁心想吐的感覺,橄欖中的鞣酸單寧酸可以清除口腔內多餘的唾液,使口腔乾燥,幫助消除作嘔之感。這個方法對一些人可能有用,但對於不吃酸的人來說適得其反。

戴上耳機聽音樂

可行。防治暈車最簡單有效實用的方法就是戴上耳機聽音樂,有觀點認為此法可干擾人內耳對平衡刺激的反應,其實不是,聽音樂的主要作用還是轉移注意力。

經常乘車就不暈

有一定道理。長期不坐車不運動的人平衡能力會下降,內耳前庭器的調節功能如果一直得不到鍛煉是會衰退的。通過前庭訓練,如多次乘船、乘車,可提高前庭器官對不規則運動的適應能力,有助於減少暈車的發作頻率和程度,減輕暈動症狀。

坐車時不要看窗外

可看前方,但睡覺是最好“解藥”。乘車時少往窗外觀看,最好閉目養神。暈車的原因之一是眼睛看到的景象與前庭收到的信號無法協調一致,所以眼睛不要盯在車內靜止的東西上,比如不要看書、玩手機、看車載電視,這樣很容易引起眩暈;也不要觀看窗外快速移動的車輛、樹木和電桿等,因為快速的影像容易造成強烈的視覺刺激。

坐後排比前排更易暈車

正確。當車輛轉向時,前排的乘客坐在前輪上方,這正好是轉向的支點,比較穩定;而坐得越往後,人越容易感應到身體處於不平衡狀態,受到的顛簸也越多。坐前排視野開闊,視覺和前庭感覺協調一致,而且能減輕狹小空間帶來的不適;坐在後排,視野內基本是靜止的車廂和前排座椅,而前庭卻感覺到自己在運動,兩者就失調了。

鍛煉身體多乘車,加強前庭器官耐受性

平時多注意鍛煉身體,尤其要在抗頭暈上下功夫,多做轉頭、原地旋轉、翻滾、彎腰轉身及下蹲等動作。待逐漸適應後可做一些旋轉度較大的鍛煉,如借助轉椅慢速左右交替旋轉身軀。此外,害怕暈車的人可以經常參加一些活動,特別是有助於調節人體平衡的體育項目,如鞦韆、滑梯、單雙槓、墊上滾翻等運動項目;經常坐公交車可提高前庭器官的適應能力。打太極拳對前庭功能也有幫助。

暈車可嘗試推拿療法

搓大魚際

大魚際在大拇指下方,肌肉隆起之處,用兩手上下交替搓摩大魚際。

按揉太陽穴

太陽穴在眉梢與外眼角中間向後約1寸凹陷處。用兩手中指分別按摩左右太陽穴。

按揉迎香

迎香穴在鼻孔兩側,鼻唇溝內模平鼻中點。用兩手食指分別按住迎香穴按揉。

按摩風池

風池穴在頭額後面大筋的兩旁與耳垂相平處,用食指、中指一起按摩風池穴。

可以吃哪些合適的防暈車藥

暈車藥主要作用是鎮靜止吐,有兩大類:一類是前庭神經抑製劑,為抗組胺藥(如異丙嗪、乘暈寧、敏可靜等),但多有嗜睡等副作用,若之後要開車則不宜服用;另一類是抗膽鹼能藥(如東莨菪鹼、顛茄片等),副作用是口乾、嗜睡、眼內壓升高,青光眼患者慎用。出發前半小時至一小時服暈車藥,這樣在乘車時藥物已達有效濃度,才能獲得滿意效果。也可用耳後貼,但其缺點是可能導致皮膚過敏,且釋藥慢,要提前5~6小時貼於耳後。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