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
順境逆境都是心境,得意失意都是心意
《華嚴經》裡有句話,叫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是說世間種種相,都是心裡生出的,外在環境隨著人心態的改變而改變。
比如,同樣是春天,同樣是杜甫。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得是春夜喜雨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寫的卻是亡國之悲。
春天不再是自然的春天,而是詩人心裡的春天。
就像那個老掉牙的故事裡,面對同樣的半杯水,不同的心裡卻是悲喜兩重天。一個是樂觀者,慶幸還剩半杯,一個是悲觀者,悲嘆只剩下半杯。
順境逆境都是心境
老子講正反相成,有無相生。兩個截然相反的東西並非絕對的,他們相互成就、相互轉化。
有的人一路走來運氣爆棚,順風順水,結果沒經歷風浪,缺乏足夠的經驗,加之心態逐漸驕傲,處事越來越粗糙。結果,遇到一次危機,瞬間打落谷底。這叫樂極生悲。
有的人一路走來,磕磕絆絆,大大小小的麻煩如影隨形,但是他卻能夠不斷的改正、不斷的更新、不斷的強大,一步一步,紮紮實實的走上了事業的巔峰,這叫否極泰來。
有智慧的人沒有順境逆境的區分,他們在順境的時候肯虛心紮根不張揚,在逆境的時候老老實實修正錯誤,不斷強大。
對他們而言,外在的環境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到底成長了多少,他們自己內心有一個標尺,而不是依據外在的順逆對自身實力做出不切實際的判斷。
說到底,順境逆境,都是心境,修好這顆心,順境腳不打滑,逆境不栽跟頭。
得意失意都是心意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如何對待人生中的不如意,幾乎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主要的方式有兩種,向前看和向後看。
向前看,下去一百年之後,看到的是虛幻,看到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青山依舊在,英雄不見了。看到的是人生一場大夢。
既然一切終將失去,又有什麼好介意的呢?
有人問禪慧大師,臨終遺言是什麼。
他默默在沙灘上寫了幾個字,字跡隨即模糊不清,被海水沖去。
真是絕妙的譬喻,人這一生能留住什麼?能留下什麼?名聲功業,都是雲中樓閣,沙上春秋。
想明白了這一點,人也就走的隨性了些,既然大家的終點都一樣,路途中的得失也就不再那麼介意。
第二種是向後看,
返回到童心、童年,看到一顆赤子之心。
從功利轉向自然、轉向趣味。
在古代,官員遭到貶謫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在廟堂與江湖之間,官員們的心態卻有很大的區別。
比如柳宗元被貶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內心的孤傲與清高可見一斑。
他與自己的仕途依然是一個緊張關係,他內心十分在意。
他還在沉浸在貶謫的痛苦之中,在清冷的江雪中,繃著身子,做出一副對抗的姿態。
蘇軾剛到黃州也是清冷孤傲,“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副我輩遭讒,老天無眼的樣子。
但是他很快就調整過來,
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迅速把自己的興趣轉向天地自然,清風明月,開拓出人生的另一番天地。
蘇軾被貶謫惠州,他寫“日啖荔枝三百顆”,哎呀荔枝真好吃;貶到海南,寫“茲遊奇絕冠平生”,哇,這裡風景真好。
失卻功利心之後,孩童一般的眼光,有趣新鮮。這樣的人,這樣一顆心,沒有失意,只有得意。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是啊,萬事萬物都存於心,順境逆境是心境,得意失意是心意。有人一生富貴,卻不快活;有人一生清貧,卻活得有滋有味。說到底,你的心,才是你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