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五分鐘,用這四個維度,重新審視一下你的修行和生活!

花五分鐘,用這四個維度,重新審視一下你的修行和生活

(一) 粗 / 細

我們佛學院今年剛開學的時候,請來了美國的一位法師,教大家按照《瑜伽師地論》中記載的方法宴坐和經行,除了一起練習之外,美國的法師每天還抽出一段時間回答大家提問。

第一個提問的就是我的室友,他經行的時候拿著念珠在禪堂念佛,法師在禪堂看見卻讓他收起來專心經行,他疑惑的問法師:“經行的時候念佛不好嗎?”萌萌噠美國法師告訴他:我們在抉擇修行法門的時候,心中應該有粗重和細微這個概念——你拿著念珠經行,難免要花心思照顧念珠的撥動、聲響,這會令你心的“相狀”更加粗重,難以領受細微的法義和法樂。

我室友一下子豁然開朗不再拿念珠經行了。而我聽老師說完“粗細”的差別相之後則偷偷換了一塊質地特別“細膩”的禪板進禪堂,在中午宴坐的時候橫安膝間,雙手結‘定印’於其上”。光澤的弧面竹皮通過平撫在其上的手把幽細的涼意送進燥熱的心,使得它不再苦苦的渴求外境,開始慢慢安享當下的清涼——那一天我非但比往常更加容易攝心,還意外的領受了很多“細微的法樂”。

花五分鐘,用這四個維度,重新審視一下你的修行和生活

除了抉擇修行法門之外,粗重#細微這個維度後來還幫助我思考抉擇了很多事情。

——做事情細致就意味著你能審慎而不是輕浮投機或草率地去觀察、體驗和處理一件事情,那也就意味著你能給自己創造許多大多數人都不曾擁有的深度樂趣和成就感,還有更多未知的細碎美好。

——在與他人相處交談時把心放細一點,你就能及時感知對方和自己的情緒,做出相應的調整,除了不容易觸惱別人,這麼做還會為你結下很多善緣。我一向是不太相信《每天五分鐘讓你更會說話》之類的課程的,正所謂“言為心聲”,我們說的話多多少少都反應著自己的內心,同樣我們也不太可能拋開內心的修煉單獨提升自己說話的能力。

我們的心是一桿秤,秤出的是自己的言行;同樣言行是一面鏡,映出的也是自己的心靈。思維的淺陋讓我們的語言變得粗俗而有失精准;而語言的隨意凌亂,又使我們更易於產生淺薄的思想。

如果你想要成為一個“細致”的人,你最需要鍛煉的能力就是不斷地提升自己對於細節的捕捉、理解和感受能力,哪怕你已經很細致了,但你還可以更細致,不是嗎?

花五分鐘,用這四個維度,重新審視一下你的修行和生活

惟精惟一 允執厥中

花五分鐘,用這四個維度,重新審視一下你的修行和生活

(二) 多 / 少

你看似同時進行了兩件事,但其實也同時“推延”著這兩件事。

我的室友“一邊念佛一邊經行”這件事其實我也很不以為然,因為我明白:我們大腦從來就不是為“多任務”而設計的。

也許你也有這樣的體驗:一邊練習一邊聽歌,結果錯字連篇自己還累的不行”。因為我們的大腦在不同任務間切換是很耗費能量而且浪費時間的——這有點像“白熾燈”,開燈關燈時需要很大的電流,還不如一直開著省電。

我們的大腦處理不同任務調用的認知能力和記憶素材都不同,需要很長的“啟動”過程,一旦完成“啟動”,又被其它事務干擾則又需要一次“啟動”,久而久之,這種循環會令人瘋掉的。

做多一點事還是做少一點事其實不重要,早知道人生的價值只體現在你“做好了”多少事,而不是你“做了”多少事,而我們大腦的工作機制決定我們想要“做好”就必須要“少做”。

花五分鐘,用這四個維度,重新審視一下你的修行和生活

(三) 快 / 慢

時間就是生命,而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背景下,我們大多數人的時間都是不夠用的。可是這個世界上不能辜負和錯過的事情又太多太多,於是我們做事情時習慣了把時間壓縮壓縮,把進度趕一趕,無論修學還是做事,大多數人都在追求“速成”。但從我個人的經驗和一路上聽到的大德教誨來說,很多事情“慢就是快”。

比如讀書,如果你讀的是工具書,那麼追求閱讀速度無可厚非,但如果是佛言祖語或者經典好書,那就要慢慢來了。這樣我們才能有深入地舉一反三的思考,追求速度無異於買櫝還珠。

李笑來先生有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觀點:“通過速讀、掃讀等方式來提高閱讀速度,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真正影響閱讀速度的是理解速度”——這就好比給小貓長肉,關鍵不在於你給它吃多少,而在於它消化多少。因為文字與影像不同,影像是以直觀的畫面呈現在觀眾的面前,且轉瞬即逝,它本身就慢不下來;而文字的表達則需要讀者在頭腦中將文字轉換成畫面並調動自己的記憶、情感,才能破解文字的密碼,領會其中的滋味。

由此可見,像讀書這種事情,追求速度反而沒效率,太快了反而容易落入“低水平勤奮陷阱”。

正所謂“欲速則不達”,也許把時間壓縮得太緊,做事情的時候太追求速度和效率,恰恰是我們的成長始終不夠快的真正原因吧!一切順利的時候還好,一旦其中出現了一丁點突發狀況,所有的事情都會受到影響,於是“手忙腳亂”、“身心俱疲”這類的狀態便接踵而至。

“慢慢的”、“穩穩的”去面對修學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這或許不是一條捷徑,但絕對是令我們通往彼岸的正確之路。

花五分鐘,用這四個維度,重新審視一下你的修行和生活

(四) 難 / 易

做最難做的,還是做相對容易的?

滿十五歲時是繼續在小寺院安度“童年”,還是上佛學院學習佛法?我選了後者,雖然後者很艱難。十八歲畢業後不費吹灰之力的讀研究生還是去非常難考的中國佛學院重頭再來?我即將要選擇後者,哪怕後者更艱難。

之所以一直這麼不自量力,我想可能是因為小時候背王安石的《褒禪山記》,其中一句話給我的力量:“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這句話在我記下它之後的歲月裡一直默默地指導我做選擇——要做就做最難做的事情。

而堅持做最難做的事,從我的經驗來看,你起碼會有三點實用的好處。

(一)堅持做最難做的事,那麼無論遇到多難的問題,你都會把它看成可解決的——就算你暫時不知道方法,可僅僅是這種認知會讓你比別人走的更遠,起碼你不會在起點就當逃兵。

(二)堅持做最難的事情,一定會有美好的意外發生——因為最難的事情往往在你未知和已知的邊界之中,做成一次,你就多拓展了一些認知邊界。你內心的疆域和風景就會多刷新一次。

(三)堅持做最難的事情,哪怕你失敗了,可能結局也不會太糟。正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下等而下之”。做最難的就算得不到最好的結果,也不會血本無歸,更加不會因為自己沒盡全力而自怨自艾,就像王安石說過的另一句話:“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勇敢地朝月亮進發吧,就算登陸不上月亮,你也會落在奇葩星上。

(四)堅持做最難的事情,會讓你不斷地擴張自己的“舒適區”。舒適區是一個只屬於我們自己的領地,但如果你想要為這份領地開疆拓土的話,那就請你堅持做最難做的事情。

走最難的路,才有機會見到最美的風景,做最難的事,才有機會實現最大的價值——無論是誰,他生命中最難做到的事情名字都和你我一樣——夢想。而如果說有比夢想還難做的事情,那一定是堅持夢想。

這四個維度其實相當於四個路標,也是我這些年一直使用的“精力”訣竅,更是我用力的准則和前進的方向。但前提是你要“用力前進”,不然它們是幫助你前進的路標還是佔用你內存的路障就很難說清楚了。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