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醫:茯苓,天氣這麼潮濕,是時候讓你出場了

老中醫:茯苓,天氣這麼潮濕,是時候讓你出場了

茯苓氣味淡,性平,淡滲利濕,健脾養胃。它可以化胃中的痰飲為水液,讓胃重新吸收後,轉給脾生化為津液。同時可以讓胃裡不能吸收的水液,順著六腑裡的三焦,下滲到膀胱,變為尿液。

茯苓品性純良,瀉中有補,雖然是淡滲利濕的藥物,但其實可以補養脾土,滋養肺金,有利於幫助脾胃和肺的功能恢復。

同時,

老中醫:茯苓,天氣這麼潮濕,是時候讓你出場了

茯苓

還善於收斂浮越的心氣,安魂定魄,兼能瀉心下的水飲,因此茯苓還是治療心悸的心經要藥。

很多人都知道茯苓可以利小便,但是不知道茯苓擅長止汗。之所以可以止汗,是因為茯苓的伏藏之性能夠斂抑外越的水氣,轉為水液從三焦下注膀胱,而不是發為汗水。

講兩個醫生的案子。

第一個是竹芷熙先生的醫案:有一個姓吳的婦人生病了,她剛生完孩子不久,出現的症狀是渾身發熱,口很渴,但是卻不想喝水。汗出的特別多,止都止不住,而且還出現了心慌、心跳快,無法入睡的現象。

竹先生去了以後一看,病人面色很紅,脈有滑象,認為是津液大虛,立刻用甘草、麥冬、竹葉、柏子仁、浮小麥、大棗煎湯飲下。用來斂汗、滋陰、補中。可是沒毛用。

於是竹先生想,這不是名產婦麼,一定是氣血虛弱,血不養心,才會造成心悸動,不能寐。所以就用了經方酸棗仁湯加減。可是沒毛用+1。

這時候竹先生想起來龍骨、牡蠣和山芋肉合用,有斂汗的奇效,於是趕緊又把這三味藥加入歸脾湯中,給產婦服用。可是沒毛用+2。

這下竹先生就很尷尬了,怎麼說也是名醫一枚啊,治療產婦大汗、心悸應該是應手而愈的事情。正當竹先生進退兩難,百思不得其解,想著要不要退還出診費的時候,有個人在旁邊插了一句話:先生為什麼不用補藥緩和一下呢?

竹先生聽完,心中嗤之以鼻,覺得這人真是無稽之談,難道我之前用的不是補藥是瀉藥嗎?不是一直在補好嗎,有卵用乎?

所以竹先生口中應付著,嗯嗯,好。其實啥也沒有做,當時正好已經入夜了,竹先生就借口先去睡覺,一切等明天早上再說。

竹先生一夜沒睡好,心情很是低落。結果第二天早上剛起床,病人家屬就跑過來跟他說,醫生啊,我家媳婦兒病好啦!竹先生非常吃驚,問:吃什麼藥好的?家屬說:補藥!

這個家屬所說的補藥是什麼呢?其實就是茯苓。因為當地盛產茯苓,當地人也稱茯苓為補藥。茯苓是治療心悸的要藥,同時有安神、斂汗的功效。張仲景先生用五苓散治療汗出而渴者,用茯苓甘草湯治療汗出而不渴者,皆是因為茯苓可以補土而鎮水。

老中醫:茯苓,天氣這麼潮濕,是時候讓你出場了

“心悸者汗出過多,心液內涸,腎水上救入心則悸,余藥不能治水,故用茯苓以鎮之。”(《醫學衷中參西錄》)

第二個案子是崔蘭亭先生的。民國19年,有個團長夫人生病了。她的症狀是頭暈目眩,心中怔忡,嘔吐涎沫。有的時候會感覺有股氣往心口上沖,然後就昏迷不醒了。

軍醫用了很多辦法治療她,都沒有效果。後來團長又派人找了好多醫生來看,均無效。眼看著夫人就要不行了,危險至極。

老中醫:茯苓,天氣這麼潮濕,是時候讓你出場了

這時候崔先生來了,他診脈後發現,脈浮但是無力,而且看病人的樣子已經無藥可救。這時候他突然想起重用茯苓的治法,覺得很符合病人的情況。然後立刻找人買來茯苓,當即單煎茯苓一兩,讓病人飲下。

結果只過了5分鐘,病人的情況就有所減輕。家屬和醫生都大喜,立刻又煎了一遍藥渣,服完之後病人竟然“益神清氣爽”,“連服數劑,病即痊愈。”後來崔先生再遇到差不多的病情時,都只單用一味茯苓煎湯,治療效果不要太好。

茯苓本身性平,是藥食同源的東西,所以體內有濕,汗多心悸的人可以單用茯苓煮水喝。尤其是最近空氣中濕度很大,很多老人、體虛的人出現了胸悶、頭暈、小便不利等症狀,這時候就可以用點兒茯苓。

老中醫:茯苓,天氣這麼潮濕,是時候讓你出場了

也可以直接選用有茯苓的中成藥,比如說參苓白術丸,或者是自己熬湯藥六君子湯。

六君子湯:人參9克,白術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陳皮3克,半夏4.5克。(劑量僅供參考,請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功效為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虛兼痰濕證。症見食少便溏,胸脘痞悶,嘔逆等。

另外務必一定要注意的是,只有身體有痰飲,或者有水濕的人才適合單獨服用茯苓。氣陷、陰虛內熱的人不宜多用。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