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津答中評:台陷「斷交」危機並非意外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同巴拿馬副總統兼外長在北京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拿馬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中評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 徐夢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英津昨日就巴台斷交一事接受中評社採訪。王英津表示,巴台斷交的原因是蔡英文當局不承認“九二共識”。巴台斷交或許具有擴散效應。台灣當局“邦交國”的數量一旦下滑,就具有不可逆性。  

巴拿馬昨日宣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巴拿馬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於即日斷絕同台灣當局的所謂“外交關係”。  

這一事件震撼島內,台“外交部”隨即發表聲明表達強烈不滿,聲稱“北京當局打壓我外交空間”。  

在王英津看來,要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巴拿馬同中國建交、同台灣斷交的事件。  

王英津表示,從1949年迄今的68年裡,絕大部分時期內兩岸一直進行“外交爭奪戰,唯獨在馬英九主政時期比較特殊,雙方達成了“互不挖對方邦交國”的默契。  

他指出,這一默契是由於馬英九堅持“九二共識”,在此基礎上,兩岸共同開辟了和平發展的新局面。在馬英九主政期間,先後有5個台灣的“邦交國”向中國表達與中國建交的意願,但大陸為顧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局,均予以婉拒。大陸認為在當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態勢下,如果同台“邦交國”建交,既不利於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也不利於馬英九帶領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  

“可惜,這樣的默契兩岸只持續了短暫的8年”,他說。  

王英津進一步表示,蔡英文上台後拒不接受“九二共識”,那麼過去兩岸基於“九二共識”的很多默契都被打破了,包括在涉外領域。在這種情況下,當台灣方面的“邦交國”再一次向大陸表達要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請求時,大陸就會按照一個中國原則做出抉擇。由此可見,所謂“大陸打壓台灣國際空間”的說法是片面的。  

他表示,造成目前情況的原因在蔡英文拒不接受九二共識,進而破壞了兩岸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

王英津認為,未來兩岸在台灣“邦交國”問題上的博弈可能會出現兩個趨向。  第一,巴台斷交可能具有擴散效應。未來台灣的其他“邦交國”或許會陸續向中國表達希望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  

大陸也會根據一個中國原則、基於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考量而做出選擇。台當局當年同這些國家建立“邦交”關係是“金錢外交”的產物,台灣通過經濟援助、金錢收買等手段與這些“微型國家”確立“邦交”關係,以支撐所謂“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國家”。現在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提升,這些國家與中國建交所獲得的國家利益,相較於與台灣維持“邦交”關係,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預計未來台“邦交國”會基於他們國家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會重新考慮和權衡與台灣維持“邦交”關係的局限性,以及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實際利益。  

第二,台灣方面“邦交國”的數量,一旦下滑就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說,台“邦交國”數量一旦下降,就很難再回升到過去的數目。這和李登輝、陳水扁時期不同,那時兩岸進行“外交爭奪戰”,互挖對方“邦交國”,雙方“邦交國”數量時有下降,也時有回升,但今後不大可能再出現這種現象。原因很簡單,就是由於大陸綜合實力增強、兩岸力量對比懸殊造成的。  

王英津認為,儘管台灣社會是藍綠對抗的社會,但在國際活動空間這一問題上的立場和態度卻高度一致,在這一點上,台灣社會不論藍綠,也不論官方還是民間,都主張維持目前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現狀。對於這一點,大陸十分清楚,也理解部分台灣民眾的願望。但大陸不能坐視蔡英文借“維持現狀”的名義來從事“事實台獨”,不能任憑蔡英文衝撞一個中國原則。所以,台灣方面應換位思考,要分析自身國際活動空間不斷萎縮的原因,而不是簡單的只看結果。這樣才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