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上ta消失了,人類就只剩下4年生命!

愛因斯坦曾預言:“ 如果蜜蜂在世上消失,人類就只剩下4年生命。 ” 

雖然有點兒危言聳聽,但近年來蜜蜂的大量死亡,已經影響植物傳播花粉及導致農作物失收,進而影響人類的食物系統。

有蜜蜂的生活 | 沒蜜蜂的生活

BBC:蜜蜂到底有多重要?

• 人類大約三分之一的食物來源取決於自然界授粉

• 蜜蜂為70 種糧食作物授粉

• 一個蜂巢,能完成4000 平方米內的果樹授粉

• 一個蜂巢每年平均產出14 公斤蜂蜜

如果沒有了蜜蜂,當你準備採買晚餐要煮的菜時會發現,超市裡沒有半樣青菜、只有三兩樣水果。

然而這樣的景況並不遙遠——2006年以來,全球各地陸續出現了蜜蜂大量失蹤的神秘現象:在一個蜂巢中,只剩下幼蟲和蜂後,大量的工蜂不知所蹤,甚至連屍體都沒留下,正所謂“活不見蜂,死不見屍”。沒有工蜂提供食物和照看幼蟲,整個蜂巢很快便走向滅亡。科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蜂巢崩壞綜合症” (CCD :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大批死亡的蜜蜂

短短十年時間,全球有將近30%的蜜蜂消失了,並且蜜蜂數量下降的趨勢還在繼續。

蜜蜂消失的原因

專門研究蜜蜂行為的學者瑪利亞·斯皮瓦克(Marla Spivak) 在TED演講《蜂類消失之謎》中給出以下幾種解釋:

1.化學肥料讓蜜蜂營養不良

我們的耕種方式改變了,傳統耕作中的覆蓋作物,像是車軸草與苜蓿能將氮固定在土壤中,而這兩種作物對蜜蜂來說是十分營養的作物。然而在工業化的當代,人們不再使用覆蓋作物,而改用大量的化肥來促進食物生長。進而使蜜蜂缺乏覆蓋作物來維持生命。

2.除草劑殺了蜜蜂的食物

為了大量生產單一作物供世界不斷倍數增長的人口食用,現代耕種方式常會使用除草劑殺死許多開花的雜草,而蜜蜂需仰賴這些開花植物才能生存。

 

3.農藥讓蜜蜂回不了家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花粉上的殺蟲劑殘留物時發現,在蜜蜂帶回家的一批花粉中,包含了至少六種的農藥,當中還有毒性極強的類尼古丁(neonics) ,當蜜蜂從作物中攝取大量的毒素,就會抽搐而死。毒性較低的農藥則會讓蜜蜂暈頭轉向,找不到回家的路,而無法將花粉帶回巢中給幼蜂食用。

4.寄生蟲與病害肆虐

蜂蟎是蜜蜂的頭號公敵,它會危害蜜蜂的免疫系統,並且傳染病毒,阻礙蜜蜂生長,減少蜜蜂的壽命。

人工授粉代價大

在世界上沒有蜜蜂的地區, 或者某些地區所種植的樹木花草對蜜蜂不具吸引力, 必須僱傭工人進行人工授粉,如今,手工傳授花粉這一工作並不少見。

紀錄片《沉默的蜜蜂》中有這樣一段:

在四川省南部的漢源縣,梨是當地的特產,家家戶戶都以種梨為生,滿山遍野的梨樹從山頂綿延到谷底,平均每戶普通家庭一年能收穫大約5噸梨。然而豐收靠的不是蜜蜂,而是漢源梨農的雙手。

原來,上世紀80年代,由於濫用殺蟲劑,漢源本地的蜜蜂早已絕跡。而梨樹是典型的蜂媒授粉植物,蜜蜂的消失隨之而來的就是梨子產量急劇下降,梨農不能眼睜睜地看著生計蕭條,只選擇擔負起蜜蜂的工作,進行人工授粉。

這份工作遠沒有蜜蜂做起來那麼輕鬆,光采集花粉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先用刷子將花藥上的花粉取下,然後將花粉放入紙箱裡用燈泡烘乾兩天。

用竹子和雞毛,梨農模擬蜜蜂毛茸茸的身體,

輕沾花粉,再輕觸花蕊,授粉過程就完成了

農民在黃瓜花上示範人工授粉的方法

每年的4月份,可以在漢源看到一幅獨特的景觀。數百名工人爬上樹梢,逐一為梨花授粉。一個蜂箱的蜜蜂,一天能為300萬朵花授粉,但一個工人一天只能為30棵樹授粉。

樹梢上的工人

美國每年在人工授粉上花費的支出超過900億美元,在漢源也不便宜,而當蜜蜂還存在時,授粉都是免費的。雖然勤勞的梨農通過人工授粉解決了生計問題,但他們還是希望蜜蜂能回來。

漢源梨農接受采訪時說

拯救蜜蜂簡單兩步驟

在依靠機器蜜蜂掌控我們的作物之前,我們還來得及改變現況,瑪利亞·斯皮瓦克提供了你我都可以做到的簡單方式,讓你也能救蜜蜂一命:

1.種植有益蜜蜂的植物

選擇種植在地的農作物,在家中庭院、陽台栽種花草;鼓勵公共空間撥出種植區域,並且增添植物多樣性,避免單一植物。如此一來不僅能美化周遭環境,一年四季都有美麗的花朵,還能提供蜜蜂、鳥類、蝴蝶等各種野生動物更友善的生存空間。

2.不使用農藥

我們每日攝取食物除了獲得營養外,一個不小心也會吃進許多農藥。減少、捨棄農藥,讓作物自然生長,恢復覆蓋作物來提升土壤的肥沃度,除了能讓作物得到自然養分,也能讓蜜蜂從中獲取所需。

當蜂類能夠得到更好的營養, 它們就能更好地使用自己的天然防禦,而通過他們的授粉服務,我們就能夠得到更好的營養。 

這種幫助蜂類的動人之處,就在於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表現得更像蜂類社會一些(這個社會並沒有中央權力,沒有人統領。所以它們如何做統一的決定,以及它們如何分配任務和工作,如何溝通鮮花在哪裡,它們所有的集體社會行為讓人嘆為觀止)。

我們每個人微小的行動

都有可能成為大規模改變的動力!

參考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